20世紀50年代,我國各省(市)自治區(qū)開始普遍使用糧票,60年代又陸續(xù)在各地、市和部分縣(市)推廣。直至1992年4月,糧票才退出歷史舞臺。糧票種類雖然五花八門,但絕大多數(shù)票面均設計為本地的名勝古跡、工農(nóng)業(yè)建設等圖案,呈現(xiàn)糧食作物豐收的景觀或機械化收割場面,極少見到描寫糧食作物以外的圖案。
可是在祁門紅茶的家鄉(xiāng)安徽省,該省糧食廳1965年印制的10市斤的“安徽省通用糧票”,票面則是采茶姑娘采茶的圖案,可算是突出了安徽的“祁紅”名茶,可見安徽在計劃經(jīng)濟時期,在糧食極度匱乏的年代,并沒有忘記名聞遐邇的“徽茶”,也足見茶葉在安徽省的重要地位。10市斤的安徽省通用糧票為橫式,四周有花邊,四個角落各印空心的阿拉伯數(shù)字“10”字。頂端印有“安徽省通用糧票”,左中印有“拾市斤”字樣,右中為采茶姑娘采茶圖,在“拾市斤”與“采茶圖”上面蓋有一圓形“安徽省糧食廳”繁體字印章。糧票下端印“1965”。
在商品極度匱乏的年代,不但糧食供不應求,許多副食品亦供不應求。因此,向國家多售糧食,能獲得一定量的“獎售糧食專用票”,它與緊缺物資掛鉤,可以買到專用化肥、專用香煙等緊俏物資。而茶葉在許多地方已成為生活必需品,也同樣供不應求,所以茶農(nóng)向國家交售茶葉,政府發(fā)給一定量的“獎售茶葉專用票”,簡稱“獎售茶票”,給予一定原糧,鼓勵、支持及保障茶葉生產(chǎn)。
安徽省糧油食品局曾于1988年發(fā)行了“茶葉收購掛鉤糧票”,一套4枚,面額分別為原糧壹市斤、伍市斤、壹拾市斤、壹佰市斤。下還有“定購價、定點供應”等字樣。再下面印有“有效期:八八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止”字樣。正中蓋有長方形印章“祁門縣糧油食品局票證章”字樣。背面蓋圓形公章“安徽省祁門茶廠大坦收購站”。
為收購到更多的茶葉出口,政府對茶農(nóng)向國家交售出口茶葉。也曾給予一定的原糧,以資鼓勵、支持及保障茶葉生產(chǎn)。1988年安徽省歙縣糧油食品局曾發(fā)行了“歙縣出口茶葉掛鉤糧專用票”幾種。如上面印有“歙縣出口茶葉掛鉤糧專用票”,正面中央印有“原糧壹拾市斤”,下面括號內(nèi)印有“按定購價供應”字樣,最下面印有“供應期限:一九八八年十二月底止”。右邊豎印“蓋章有效定點供應”,左邊豎印“遺失不補過期作廢”。票中央還加兩枚方形印章,一枚為“歙縣糧油食品專用章”,另一枚為“歙縣茶廠票證專用章”。
河南省也是我國的產(chǎn)茶省。1983年河南省糧食廳發(fā)行一種面額為20市斤的細糧券,寬94毫米,高42毫米。橫式,上面書“河南省細糧券”,當中是4位采茶姑娘正在采茶的圖案,藍色圖文,下面印“一九八三年”。糧票左側的1/3位置,是由紅黃色的麥穗組成的聚寶盆圖案。當中寫“貳拾市斤”,上面標藍色空心的大“細”字,意為可以購買細糧。右上角印“20”,在“貳拾市斤”下面注“安陽市”,意為只能在安陽市使用。糧票的左側和底邊印有花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