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dǎo)語:年輕人崇尚借貸消費、超前消費,老人卻總強調(diào)積谷防饑、有備無患;年輕人傾向于“及時提升生活質(zhì)量”, 老人卻不敢動用儲蓄的一分一毫;年輕人總認(rèn)為“千金散去還復(fù)來”,老人卻總強調(diào)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健全,醫(yī)療、養(yǎng)老、買房、孩子的教育費還得老百姓一肩挑,不可不留后路。因而,圍繞著消費觀念的差異,老人與年輕人之間逐漸形成了一條難以逾越的代溝,隨之而來的磨擦和矛盾也不斷增多,成為家庭情感危機的一條隱形的導(dǎo)火索……
媳婦是不是個“裝錢的匣子”、理財?shù)暮檬?,最能體察她是否賢惠、是否體諒家人、是否能過好將來的日子。
(婆婆,60歲,退休質(zhì)檢員)
跟兒子和兒媳相處,很多事我只能睜一眼閉一眼,不然,就得有生不完的氣!
我家媳婦是個燒錢的祖宗,每月工資不到2000元,倒舍得買上千元的皮包、幾百元的面膜和奶粉,還說是商場搞活動,買到了便宜貨。唉,又不是大富大貴的人家,哪抗她這個花啊。我看吶,就是兒子再做幾份兼職,也不夠她折騰的。所以我想讓他們每月固定交一部分錢給我,我?guī)退麄儽9埽蓛合甭犃?,一百個不愿意。
去年,她聽朋友說基金和股票賺錢比儲蓄多,就鼓動我兒子把幾年的積蓄都拿出來做“投資”。我跟著提心吊膽的,生怕出個閃失,全賠進去。年前,他們要買套新房子時,傻眼了,只好伸手向我們借錢。我勸他們把基金和股票先賣了,誰知兒子硬是不同意,說漲勢看好,有升值的可能。到今天,我也沒看漲幾分錢!沒辦法,我東挪西借,才湊夠了8萬元給他應(yīng)急。但朝向好的房子價格高,還得再添2萬元,兒子就又來“求援”。這回我可急了,剩下那點兒積蓄是我們老兩口看病住院的“過河”錢,怎么能輕易拿出來呢?所以,我對他們說,有多大能耐使多大勁兒,廂房就廂房唄,都一樣住。兒媳很不滿,說我對親兒子都留一手。
就兒媳這么個漏錢的匣子,我們老兩口能指望得上嗎?還是自己多儉省些,留點兒“壓箱底兒”吧。
一分一分?jǐn)€的是小錢,只有懂得如何消費和投資,才能一筆一筆賺大錢。老人們總是看不明白我們的心思,對我們平時消費束手束腳的,跟著瞎操心。
(媳婦,34歲,外企職員)
雖然婆婆沒明說,但話里話外我聽得出,她對我“大手大腳”地花錢很不滿。
其實,我買名牌、保養(yǎng)皮膚,不都是為了給她兒子壯“門面”嗎?買高檔奶粉和尿不濕,還不是為了讓孩子長得更健康、聰明?婆婆總算計我花了多少錢,卻不尋思為買價格優(yōu)惠的東西,我多跑了多少路。比起她買的地攤貨,我買的名牌雖貴,但更耐用更上檔次,一樣頂她的三樣!這不就等于變相地省錢嗎?
公公和婆婆說我們投資基金和股票太冒險,我心想,他們的理財觀念還不如我們呢。前年,他們偏聽偏信,背著我們投資林地,結(jié)果3萬元全折進去了,血本無歸。相比之下,我和老公就慎重了,事先進行了詳細的考察,選取收益相對穩(wěn)妥的基金和風(fēng)險收益都較大的股票進行搭配的投資。即便是賠了,損失也不大。
有一次,婆婆還主動“請纓”,要幫我們理財,我的心立馬提到了嗓子眼兒,真怕自己的辛苦錢也打了水漂兒,到那時,我們還能硬逼著老人還錢嗎?
不給兒女在經(jīng)濟上“斷奶”,他們就永遠不會有理財觀念。
(公公,61歲,退休教師)
原先我們和兒子住一起,老伴兒經(jīng)常對兒媳花錢如流水的毛病一肚子不滿。比如,每次社區(qū)、單位組織捐衣捐被,兒媳都把“過時”或“沒用”的物件全捐了,還說這下又有空間買新的了。他們的年終獎、過節(jié)費等額外收入,在口袋里裝不了三天,一準(zhǔn)兒沒影。老伴兒生氣地說,他們這么敗家,將來孩子長大了用錢怎么辦?難道我們還要繼續(xù)接濟不成?我便開導(dǎo)她:既然支援他們了,咱們就別抱怨,也別心理不平衡。如果做不到,就分開住,徹底斷了這條“輸血管道”。我就不相信,他們還能這么亂花錢!
今年,他們買了套新房,和我們分開住了。這下,他們體會到用錢緊張了,拆東墻補西墻,好不容易才把收支填平了。兒子說,最緊張的時候,真恨不得把整柜的衣服全半價賣了籌錢……雖說他們最近漲了工資,每月收支略有節(jié)余,也做了一些股票投資,但我還是對股票有點兒打怵,畢竟賠的人多賺的人少,比不上存在銀行把握。
如今,看到他們貸款10多萬元,還經(jīng)常下館子,今朝有酒有朝醉,我還是挺憋氣的。兒媳就不能多花點兒心思練練廚藝,少花些“大頭錢”?為了生活得瀟灑一點兒,兒子竟然犧牲晚上和周末的時間去做兼職。如果他們平時少一些奢望,還用多受這份辛苦嗎?
敢消費就是對自己能力自信的表現(xiàn)。如果連自己想要的生活都不敢大膽實現(xiàn),人生豈不是太黯淡、太乏味了?
(兒子,36歲,外企主管)
三年前回國后,我就經(jīng)常給我父母“洗腦”,告訴他們消費觀念別太保守,要及時享受人生。英國的老年人,像我父母這樣刻苦存錢的很少,他們都穿名牌、用名牌,旅游還乘豪華客輪。我的房東是一對62歲的老夫婦,他們說,就算明天一無所有,也沒有遺憾了。一方面該享受的都享受過了,另一方面自己的頭腦和身體還跟得上時代,即使重新工作也不成問題。
相比之下,我父母就活得克勤克儉,特別有危機感。比如他們常說,某人得絕癥花了幾十萬元醫(yī)藥費;誰家的孩子留學(xué)花了100萬元;誰家買房欠了銀行80多萬元;某人下崗后每月生活費才500元……她總是把生活中的特例放大成生活中的“必然”。這么一來,哪還有膽量花錢?我跟二老講,中國老人的很多危機感都是自己想像出來的。后來,我好說歹說,他們才“開竅”了,結(jié)果沒選好投資項目全賠了。這回,老兩口把火都撒在我身上了,說我不出好主意。唉,投資都是有風(fēng)險的。他們?yōu)槭裁床缓臀疑塘恳幌略僮鰶Q定呢?從此,他們把“褲腰帶”勒得更緊了,非要從牙縫里擠回那3萬元錢不可。
我父母現(xiàn)在經(jīng)常在我耳邊叨嘮,讓我居安思危,可就算將來存在經(jīng)濟危機,我們住小房子,孩子不擇校、不留學(xué),不就行啦?犯得著為了不可預(yù)知的將來,壓抑今天的消費欲望和降低今天的生活質(zhì)量嗎?
我做兼職,父母都很心疼。其實,我沒覺得有多辛苦,自己出力流汗賺錢,過上好日子,心里踏實,花錢也有底氣。人生不過短短的幾十年,敢想敢做,才不枉此生嘛!
女兒急用錢,我們不是“捐助”給她,而是貸款給她。遲早有一天,她會明白我們的良苦用心的。
(岳父,64歲,退休醫(yī)生)
有能力要超前消費,沒有能力也要超前消費,這恐怕是年輕人的通病。女兒結(jié)婚后,放著親家的兩居室不住,非要再買一套單住。我和老伴兒當(dāng)時力勸不從,只好贊助了她2萬元作首付款。她來取錢那天,我們跟她簽了一個“還款合同”,讓她每月還800元錢給我們,直到還清為止。女兒對此很不理解,女婿知道后很不高興,對我們也冷淡了很多??晌乙а罌]松口。其實,這些錢我都給他們存著呢,雖然錢早晚都是他們的,可憑他們“有一個花倆”的做法,我們不收緊“銀根”能行嗎?
女兒和女婿都在進出口企業(yè),別看現(xiàn)在紅火,可要是歐盟和美國一搞貿(mào)易保護,他們的飯碗就難保了,現(xiàn)在哪家企業(yè)敢說自己能紅火10年?都是今年不知明年的境況??!年輕人經(jīng)事少,常常只顧眼前,我們老人要是不把著點兒舵,將來又得怪我們不提醒他們了。還有一個理由,我現(xiàn)在不好對女兒講:他們兩個性格都倔,脾氣都火爆,好時蜜里調(diào)油,不好時能打得掛彩?,F(xiàn)在的婚姻,不確定因素太多了,我們把錢先給了她,就成了他們夫妻的共同財產(chǎn)。萬一將來兩人出了問題,我女兒不就太吃虧了嗎?我們這么做,也是替女兒和小孫女留個退步。這里面的苦衷,怎能說給外人聽?
讓兩代人的消費觀念逐漸靠攏,雙方都必須付出足夠的諒解和耐心
(女兒,27歲,大學(xué)老師)
婚后,我每次回家,媽媽拉住我,抱怨哥嫂亂花錢,說嫂子是個“敗家精”;嫂子則抱怨跟我父母住一起,買條裙子都要做“地下黨”,沒一點兒自由。都是晚輩、都是做兒媳的,我很理解嫂子的心情,所以我只好兩邊勸。
當(dāng)我媽責(zé)怪嫂子裝修房子花費太多時,我就安慰她說,要不是嫂子,你兒子和孫女能住上三星級賓館待遇的房子嗎?偶爾,你和我爸也能享受一下這種禮遇,不是很好嗎?如果沒有嫂子的“瞎花費”,你能用上干衣機、電烤箱、豆?jié){機這樣的先進“武器”嗎?你陰雨天還得穿著潮乎乎的衣服去晨練;也沒有物美價廉的核桃蛋糕吃了;更喝不上養(yǎng)顏烏發(fā)的新鮮豆?jié){了。我媽聽后,臉逐漸地陰轉(zhuǎn)多云了,雖然仍嘴硬地說不曉得嫂子給我灌了啥迷魂湯,讓我替她幫腔,但心里卻覺得我說得有理。
而我嫂子去商場買唇膏,為了獲得贈品,她能讓售貨員一忽悠,就花上千元買整套的產(chǎn)品。為此,我媽沒少向我哥打小報告,嫂子漸漸對我媽有了怨氣。仗著從前我們是好友,我時?!敖逃鄙┳印N覇査何覌寗衲愎?jié)約,究竟是想花你的錢,還是想要你的孝敬?嫂子說,這倒沒有,不過她總干涉我,多憋氣??!我開導(dǎo)她說,不可否認(rèn),我媽的消費觀念是有些落伍了,比如,寧可當(dāng)全家的“垃圾筒”,也不倒剩菜;寧可最后“捐錢”給醫(yī)院,也舍不得做保健投資……但是,改變老一輩的消費觀念,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一定要有耐心。
編后:在做這期訪談時,有位從國外歸來的朋友插言說:為什么歐美國家兩代人之間沒有這么深的矛盾、這么寬的“代溝”呢?就在于國外父母在“兒孫自有兒孫?!狈矫姹任覀兊母改赶氲瞄_,做得更徹底。他們絕不會干預(yù)20多歲以后的兒孫的消費計劃,也絕對不做兒孫的“無息貸款”或“無償援助”銀行。在歐美,消費能力最強的人群恰恰是“銀發(fā)族”。他們很奇怪:中國的老人為什么還要把收入的七八成儲蓄起來,等著兒女“倒霉”之時好當(dāng)“救星”,年輕人正當(dāng)盛年,難道不該是自己的救星嗎?
操心太多必然會干預(yù)太多,帶來一系列的怨氣和摩擦。其實,兒孫若有本領(lǐng),泥飯碗也會變成金飯碗。兒孫若是不孝,你給他一座金山也會花空。老人們從兒女正式工作的那天起,就應(yīng)該對他們在經(jīng)濟方面“徹底斷奶”了,這才是養(yǎng)成兒女計劃消費的重要一招。除此之外,父母應(yīng)放寬心,該花費就花費,多過幾年舒心日子,實現(xiàn)年輕時未了的心愿,完全不必再為兒孫的未來壓抑自己現(xiàn)時的消費欲望。
如果做不到完全放手,就應(yīng)理解,節(jié)約型與超前型的消費觀念都各有利弊,前者是光想未來,不顧當(dāng)前;后者是光顧眼前,不看未來。只有長輩與晚輩互相多理解、多溝通,兩種消費觀念互相取長補短,才能逐漸消彌消費代溝,達到和睦共處。
投稿信箱:wushuang04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