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于現(xiàn)在建筑設計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所以為了方案中標在設計中就出現(xiàn)了各種不良傾向。針對這些問題,提出設計應該遵循“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指導原則。并且通過山東理工大學學生活動中心方案的創(chuàng)作過程,體會只有經(jīng)過理性的分析和在此基礎上的創(chuàng)新,才能創(chuàng)作出既能合理解決設計中的技術問題,又具有自己特色的作品。
關鍵詞:情理之中;意料之外;設計
中圖分類號:TU-86;TU-242.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8-0422(2007)01—0013-03
隨著國內(nèi)建筑設計市場競爭的激烈,現(xiàn)在不管項目大小,投標成為遴選設計方案的主要途徑。而中標與否的關鍵就是能否滿足業(yè)主的“新穎、美觀、幾十年不落后”這些空洞的抽象要求。這就給建筑設計人員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琢磨業(yè)主意圖、如何把業(yè)主的非專業(yè)要求體現(xiàn)到建筑方案上成為設計人員最頭痛的問題。
在很多場合都能聽到這樣的說法:現(xiàn)在國內(nèi)的建筑方案投標走人了一個誤區(qū),大家為了迎合業(yè)主的喜好,都在追求“新、奇、怪”純形式的東西,而忽視了建筑的基本品質(zhì)和性能,造成許多華而不實甚至不華不實的東西出現(xiàn),可以說形式成為了建筑評判的唯一標準。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央電視臺新址方案:庫哈斯的中標方案在形式上可以說是一個完全顛覆傳統(tǒng)建筑理念的作品,但這個瘋狂的造型是建立在犧牲環(huán)境、功能、結構、抗震、安全性、經(jīng)濟性基礎之上,屬于典型的形式主義作品。那么我們在設計中怎樣把握一個度才能避免掉進這個誤區(qū)呢?我認為應該遵循這樣一個指導原則,就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扒槔碇小敝傅氖墙拥饺蝿找院?,我們必須先對其進行理性的分析;包括用地情況、功能要求、周圍環(huán)境、經(jīng)濟性等等,通過分析比較,我們才能找到適合本項目的合理解決辦法,這樣后面的方案才會以清晰的理性為基礎的內(nèi)在邏輯性,而不是個人主觀意志的產(chǎn)物?!耙饬现狻眲t是指在這些理性的分析之上針對某些方面尋找更為新穎的處理方式,以取得與眾不同、出乎意料的效果。一般情況下在造型方面有更多的體現(xiàn)。當我們看一些西方建筑師的作品,如路易斯·康和卡拉德拉瓦作品的時候,常常會有這樣的感覺。程泰寧先生“理象合一”“情景合一”的創(chuàng)作思想也是同樣的意思。建立在這個原則之上,我們的方案才會既能滿足業(yè)主的抽象要求,也能達到建筑本身的專業(yè)需求。下面結合山東理工大學學生活動中心的設計談談自己的體會。
學生活動中心位于學校的核心教學區(qū)“綠島”的最北端。主要功能為劇場、學生會辦公及其它用房,層數(shù)3層,總建筑面積約12000m2。方案中我們的構思也主要遵循了“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指導思想,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考慮:
1 平面布局的“情理之中”
理工大學的規(guī)劃是比較有特色的,它采用一個橢圓形的“綠島”區(qū)域作為學校的核心教學區(qū),周圍是宿舍區(qū)和后勤用房。“綠島”的中間部分已經(jīng)基本建成,現(xiàn)在只留下南北兩側的半圓形用地作為圖書館和活動中心的建設用地,位置非常優(yōu)越(圖1)。
作為一個在橢圓形用地端部位置上的建筑,采取順應地形的平面布局是非常自然的。因此我們把建筑的北端采用弧形平面使之達到與地形的完美契合。同時弧形的平面與南側的藝術學院、音樂學院又構成了對半圓形下沉藝術廣場的圍合。平面的兩側布置一些小空間,例如學生會用房、辦公及其它輔助房間,而把主要的大體量空間——劇場布置在用地的主軸線上。因為劇場的面積非常大,本身的功能也要求其進深較大;學校的主要人流也在“綠島”的南北軸線上;同時軸線的盡端也需要一個大的體量作為視線的結束,因此在橢圓的南北軸線上設置劇場是合乎情理的選擇,這樣總平面的輪廓自然就出未了。這種布局是建立在分析環(huán)境、功能、地形的基礎上的最佳選擇(圖2)。
2 造型的“意料之外”
我們知道建筑是一門造型藝術,其最難的也是造型方面。因為每個人的審美觀點和高低的不同,即使同樣的平面布局最后的造型效果卻千差萬別。
對于本建筑來說,由于建筑的層數(shù)較低,同時弧形平面的尺度較大,因此如果按常規(guī)做法考慮同樣的層數(shù),整個建筑缺少體量的變化,勢必造成整體的平淡。怎樣才能做到造型突破傳統(tǒng),使之成為校園內(nèi)的一個特色建筑呢?我們采取了生長式的處理手法:外圍弧形部分由南至北依次升高,形成一種漸進式的動態(tài)立面形式,感覺建筑像從地里長出來一樣,馬上就改變了整個地段的空間形象,從各個角度都給人們提供了一個不斷變化的新穎立面形式,達到了步移景異的效果。同時暴露的第五立面通過綠化處理成為一處新的景觀,也給人們增添了另外一個活動場所;中間劇場部分則采用大片的玻璃幕墻,一是和內(nèi)部的入口門廳功能相適應,二是能弱化中間過大的體量,三是大片通透的玻璃使其成為視覺的中心(圖3)。
對于建筑的北立面,由于正對學校的主干道,而且中心又是劇場的舞臺位置,內(nèi)部空間要求比較高,如果不加處理直接落地,和兩側的一般用房體量差距較大,必然形成強烈的對比出現(xiàn)突兀的效果。所以為了不過于突出劇場以及和兩側尺度的協(xié)調(diào),我們在舞臺的外側增加一圈輔助用房作為化妝間及候場室等,它們的尺度和兩側的基本一致,這樣就形成前后、高低的層次,弱化了舞臺的體量。兩側的建筑和主舞臺之間采用玻璃幕墻過渡,頂部逐漸升起的架子與主舞臺也形成了虛連接。這樣的處理出現(xiàn)了戲劇性的外觀效果,建筑的北立面就像傳統(tǒng)戲劇中的帽子形象,反而更好地反映了建筑的劇場性質(zhì)。這也是一個意外的效果(圖4)。
3 建筑技術的“情理之中”
生長式的造型處理展示了建筑的第五立面,大面積的屋頂使我們自然又想到創(chuàng)造一個生態(tài)的空中花園。由于現(xiàn)在的生態(tài)技術應用相比成本較高,因此在學校我們不可能采取過于先進的技術手段,只能采用普通的生態(tài)技術達到節(jié)能、減少污染、健康舒適的目的。在屋面上通過采用60cm厚輕質(zhì)種植土種植草坪和小灌木改善屋頂?shù)臒峁ば阅?,同時根據(jù)柱網(wǎng)設置上翻梁防止種植土下滑,這樣完成后的效果就是綠化從地面一直延伸到空中,既滿足了建筑本身的節(jié)能要求,又給學校創(chuàng)造了一個新的景觀:外墻采用加氣混凝土砌塊,特別加大北外墻的厚度,盡量減少北外墻的窗墻比;窗戶采用塑鋼中空窗;中間大廳的玻璃幕墻采用LOW—E中空鍍膜玻璃減少能耗。我們的目的是不僅使建筑造型具有強烈的個性,同時通過應用一些合理的適宜技術措施使一個普通建筑成為一個生態(tài)型的節(jié)能建筑。
我們的努力得到了甲方的認可,最后本方案成為了中標方案。通過這一投標我感覺,如果方案是單純的情理之中也許過于平淡,而完全的意料之外又可能太不現(xiàn)實,只有做到兩者的完美結合才是最佳的選擇。
作者單位:張軍杰 濟南大學土建學院建筑系;宮海東 山東城市建設職業(yè)學院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nèi)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