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長期流行于江蘇昆山一帶,以昆山方言吟唱,故名為“昆山腔”。經(jīng)歷代藝人口傳心授,干有余年,脈絡清晰,斑斑可考,是中華戲曲文化的活化石,被尊為“百戲之祖”。
追根溯源
昆曲之源頭,最早可追溯到唐玄宗李隆基時代。據(jù)清康熙《昆山志》載:“陶峴,唐開元中(726年前后),家昆山……生知八音,撰《樂錄》八章。陶峴有女樂一部,善奏清商之曲?!蔽闹兴^“八音”者,指古代制造樂器的八種物質,即金、石、革、匏、土、木、絲與竹也?!芭畼芬徊俊眲t指家伎之屬,即當今之樂隊??梢姰敃r昆山一帶的民間音樂便己初具規(guī)模。
比陶峴稍晚者,有黃幡綽。明人魏良輔所著《南詞引正》談道:昆曲“唯昆山為正聲,乃唐玄宗時黃幡綽所傳”。清人劉亮采所輯《梨園原序倫·論四方音》則云:“黃幡綽,昆山人,始變?yōu)槔デ?,其取平上去入四聲,正而無腔,字有肩,板有眼,陰陽清濁?!?/p>
經(jīng)兩宋數(shù)百年發(fā)展,昆曲至元代已眉目初具。蒙元實行民族歧視政策,將各民族分為四等,原南宋人被劃為最低等級。文人士大夫與朝廷感情疏離,大多數(shù)隱逸江湖,以詩文、書畫、聲伎自遣。同時,在思想控制方面,元代卻相當寬松。上述兩方面共同為昆曲的發(fā)展提供了社會條件。元后期,江南名士昆山顧阿瑛出現(xiàn),為昆曲的發(fā)展和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顧阿瑛(1310~1369)才性高曠,精于音律,擅長吹、拉、彈、唱,以聲伎廣交四方賓客。他輕財結客,匯集了一批熱心創(chuàng)作、才情煥發(fā)的詞曲家及雜劇、南戲作家和表演藝術家。外地名士有柯九思、倪云林等。本地名士除主人顧阿瑛外,還有袁華和顧堅。顧堅,昆山千燈人,生活于元末明初,為昆山腔創(chuàng)始人。其“精于南辭,善作古賦”,兼作家、戲曲音樂家、歌唱家于一身。顧堅整理、加工了南曲的不少聲腔如余姚腔、海鹽腔、弋陽腔、青陽腔等,將當時昆山的歌謠小曲,升華為一種不用樂器伴奏的清唱與和唱的藝術形式,其聲腔又是非常悅耳動聽的曲調,逐漸形成為“昆山腔”。
簡而言之,“昆山腔”也就是用昆山方言吟唱文人的典雅之詞,通常還有笛子等樂器來伴奏,可稱清客、清曲,一般為坐唱,并不上臺表演。顧阿瑛及其同道雄厚的財力和高雅的性情,加之對藝術的癡迷與執(zhí)著,是昆曲成長的基礎。
登堂入室
真正的戲劇,必須有臺上的正式表演。明嘉靖十年至二十年間(1531~1541),居住在太倉的魏良輔借張野塘、謝林泉等民間藝術家的幫助,總結昆曲演唱藝術的成就,吸取海鹽、弋陽等腔的長處,對昆腔加以改革,總結出一系列唱曲理論,從而建立了委婉細膩、流利悠遠,號稱“水磨調”的昆腔歌唱體系。但這時的昆腔也僅僅是清唱。其后,昆山人梁辰魚等對昆腔作進一步的研究和改革。隆慶末,他編寫了第一部昆腔傳奇《浣紗記》。這部傳奇的上演,擴大了昆腔的影響,文人學士爭用昆腔新聲撰作傳奇,習昆腔演唱者日益增多。由是昆腔遂與余姚腔、海鹽腔、弋陽腔并稱為明代四大聲腔。到萬歷年間它的影響已從吳中擴展到江浙各地。萬歷末,已是“四方歌曲必宗吳門”,并且“聲各小變,腔調略同”,形成了眾多流派,一躍而居諸腔之首。昆腔傳入北京,又迅速取代了當時盛行于北京的弋陽腔。它不僅為士大夫所喜愛,而且也深受群眾歡迎,遂逐漸發(fā)展成全國性劇種,稱為“官腔”。
作為戲曲,唱腔是最重要的因素。就當前而論,黃幡綽所傳的昆曲早已失傳,顧堅所創(chuàng)的昆曲也已成絕響,今人已難以評點其唱腔的優(yōu)劣。但透過史料記載的蛛絲馬跡,從“善發(fā)南曲之奧”(明·魏良輔)、“流麗悠遠,出乎三腔之上”(明·顧起元)、“聽之最足蕩人”(明·徐渭),還是能體味出昆曲的藝術優(yōu)勢。在此基礎上,明代魏良輔銳意革新,貢獻實多。他的具體做法一是“盡洗乖聲”,即清除違背音律的“倒字腔”,以達到字正腔圓的藝術效果;二是“調用水磨”,即把曲調設計得委婉細膩,像“水磨”的效果那樣軟綿滑潤;三是“拍挨冷板”,即制訂舒緩的清唱板式,并交給鼓師指揮,使唱腔優(yōu)美動人。此外,還將昆曲語言改為“中州官話”,因而去除了大范圍傳播的障礙。他還選定曲笛作為昆曲的主奏樂器,與“水磨腔”珠聯(lián)璧合。經(jīng)魏良輔一系列的改良,昆山腔脫離了里巷歌謠、村坊小曲式的低迷階段,成為可登大雅之堂的正聲。一時昆曲名望陡增,知音者眾,出現(xiàn)了“四方歌者皆宗吳門”的繁榮局面。
盛極而衰
經(jīng)魏良輔對昆曲的銳意革新,昆曲進入蓬勃興盛的時期。至清朝中葉,昆曲達到鼎盛,已從坐唱的形式發(fā)展到舞臺表演,產(chǎn)生了更誘人的藝術魅力。
初期,昆腔班多演出全本傳奇,一本有四五十出,須兩晚或更多時間才能演完。明代末葉,弋陽諸腔的傳奇演出風行南北,以大量新編歷史故事戲及生動的情節(jié),熱烈的場面吸引廣大觀眾,倚重生、旦格局,講究曲詞典麗的昆山腔傳奇難以匹敵。于是明末清初的藝人通過演出實踐,對整本名劇緊縮凝煉,刪除枝節(jié);同時,又從劇中選其特別精彩的一出或數(shù)出,加以充實、豐富,使之成為可供獨立演出的短劇,這就是“折子戲”的誕生。
折子戲以其生動的內(nèi)容,細致的表演,多樣的藝術風格彌補了當時劇本創(chuàng)作冗長、拖沓、雷同的缺陷,給乾隆、嘉慶年間的昆曲活動帶來了生動活潑的局面。如《斷橋》、《游園》、《驚夢》、《山門》等,都是觀眾百看不厭的精品。然而單演折子戲也帶來了一些弊病,如造成大量整本傳奇的湮沒,使劇目銳減;表演凝滯,唱做過分持重,束縛了創(chuàng)新;劇目陳舊,缺乏新鮮氣息。加之格律過分謹嚴,文辭古奧典雅,這就使昆曲逐漸脫離大眾,步入蕭條。就在此時,各種地方戲曲形式乘虛而入,紛紛吸收昆曲中的精華而有所更張,新的板腔體系逐漸形成,并與昆曲展開生死競爭。
乾隆末年,昆曲在南方雖仍占優(yōu)勢,但在北方卻不得不讓位給后來興起的其他聲腔劇種。但到同治末,光緒初,以新鮮、通俗見長的徽班與京班相繼南下,昆曲不敵對手,處于下風。一度輝煌的昆曲此時在鄉(xiāng)間難有市場,在城市難以支撐,昆曲藝人紛紛改行,昆曲團隊紛紛解散,已到了奄奄一息、日暮途窮的地步。
枯木逢春
然而,不少昆曲癡迷者仍留戀著經(jīng)過數(shù)百年錘煉的經(jīng)典藝術,不甘就此任其沉淪。1921年,在昆曲的發(fā)祥地蘇州成立了“昆曲傳習所”,聘請名家教授,招收少年習藝,主學昆曲,兼學文化,打造出富有文化底蘊和藝術特長的昆曲表演人才,使昆曲擺脫了困境,迎來了轉危為安的曙光。
新中國成立后,昆曲得到承傳。1955年,浙江昆曲團根據(jù)清初朱素臣同名傳奇改編的《十五貫》上演。針對傳奇本語言深奧晦澀、堆砌典故的弊病,改編者又做了通俗化、性格化的文學加工,使作品的舞臺搬演變得平易、簡潔、清晰又富于表現(xiàn)力。推出后,經(jīng)久不衰,被稱為“一出戲救活了一個劇種”。自此,昆曲走向復興,現(xiàn)在北京、上海、南京、蘇州等地均有成建制的昆曲團。
昆曲的歷史源遠流長,回首歷歷往事,千余年正聲大雅,數(shù)不盡名士風流。一批批仁人志士為保護昆曲而前赴后繼、嘔心瀝血,才使昆曲薪盡火傳,綿延不絕,才有今天“鶴立雞群”超凡脫俗的藝術價值。2001年5月18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昆曲”列入世界首批“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項目名錄”,這標志著它已成為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2003年3月文化部命名昆山市為“中國昆曲之鄉(xiāng)”,“昆曲”這一古老的藝術形式將得到永久保護,中華民族戲曲文化魅力也將地久天長。
[責任編輯] 姜 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