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某大學的一位學者在評價200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時說,一些偉大的實踐,可以提出積極的命題。但是,若是試圖在這些命題之上,“再進一步”提出沒有實踐基礎和實踐價值也無法求證的問題,則不僅可能浪費思想,而且可能誤導輿論。
這段評價如果是就尤努斯博士獲獎而得出窮人比富人更有信譽是不正確的,也許說得過去,但就人的認知和思維的一般規(guī)律而言,可能言過其實。在人類的生活尤其是科學探索的過程中,“無法求證的問題”并非就是“浪費思想”和“誤導輿論”,有時還可能恰恰相反。
眼下對中醫(yī)是否具有科學性而進行的種種論爭就涉及這個命題。贊成并力捧中醫(yī)的人提出的一個重要理由是:中醫(yī)的很多理論和實踐一時不能被證實或不能全部證實并不意味著中醫(yī)不科學,因此不能否認中醫(yī)的科學性,更不能取締它?,F(xiàn)階段不能求證或全面證實的問題并非就沒有價值,也談不上“浪費思想”,更不是“偽科學”。
科學探索的本質之一是,人們根據(jù)已有的知識和事實提出許多假說,這些假說正是科學研究的第一步,在日后的研究過程中,有的可以被證實,有的暫時不會被證實,甚至很長時間內都不會被證實。不能證實的命題并不能抹殺它們的積極意義。這種意義就是,讓人們可以從多角度、多方面和多層次來理解問題,并重新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才有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的長期存在,也才有尚待完善的“元素周期表”的存在,更有霍金的一些純粹是假說而且很可能是長期都印證不了的理論的流行,比如時間理論。在霍金看來,時間可以倒流,人可以在不同的時空中穿行。這個命題,不僅難以檢驗和證實,而且有人提出了反駁。
比如,普利高津就認為,真正的時間是不可逆的,無論怎樣歷史都不可能重演。在時間的理論和假說上,無論誰的假說永遠都無法證實,也不能說他們的理論就是無價值的,更不能說霍金和普利高津在浪費思想。而且,正是有霍金和普利高津的一些難以證實的理論和假說的存在,才有可能啟發(fā)人們進一步的探索,最終找到更接近事實真相的答案。而且,即使實踐永遠也檢驗不了他們理論的正確與否,也不能斷然就說他們的理論是在誤導公眾。
無論是何種學科,也無論是人類的何種探索,不能實證的假說和理論都是有某種程度的價值,這種價值就是想像的翅膀,不僅能引導人們廣開思路,最終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而且是人文學科創(chuàng)作的源泉之一。
對于現(xiàn)時不能證實和不能全面實證的問題,不妨采取兩種方式來對待,一是戰(zhàn)略上的,允許其存在,讓時間和實踐來檢驗。二是戰(zhàn)術上的,在認同和借用的時候采取謹慎的方法,就像諾貝爾獎評委會的態(tài)度。對可以驗證的愛因斯坦的光電子理論,給予諾貝爾物理獎來承認,對于其不能完全驗證的相對論,予以其存在的權利,但并不排斥它。因為它可以啟迪人們的智慧,至少也可以作為一種參照物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