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模擬作文”是兩個話題作文題目,一個是“辨”,一個是“曲徑通幽”,兩個題目前面還有一些引導的文字。這些文章都是高三學生在考場里即時寫出來的。讀后簡單談?wù)劇?/p>
1、作文很痛苦,還要“同題”,更加痛苦,還要在四五十分鐘的時間內(nèi)“同”出來,更加更加痛苦。但偏偏每一個學生都回避了這種痛苦。有人主張打倒“作文”,甚至主張用自由的獨立寫作來代替專場作文,那是“癡人說夢”。因為專場“同題作文”首先是“考試”,而且是高考。
2、沒有考生不羨慕在考場里快速寫出好文章的,那意味著一個高分。這篇文章,都是高分,即都在50分以上,滿分60分。如劉李依的《“慧睛”辨路》,56分;劉薇的《乞者的早餐》,60分。
3、這幾篇文章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扣著話題說話,扣著話題求變化。如“曲徑通幽”,這是中國園林藝術(shù)里的一個美學通則,但,又可以推移開來看別的事情,如人生社會歷史科學等,甚至看一切事物。陳君萍的文章,由園林藝術(shù)看到人生時世,看到“行走”的勇氣和智慧,人生就是“行走”,人生的過程就是“路”;劉李依的文章,寫中國文人的兩種行為方式。有“執(zhí)子”的直面和“通子”的智變,寫園林寫出做人必須面對的生命方式的選擇。同題是一種限制,有限制,并不妨礙個性的表達,甚至可以說,有了限制,給個性的表達提供了條件,難度也是一種條件。
4、同題作文忌雷同。如“辨”你給這個動詞加賓語,可以加到無限。絕對可以做到一篇一個樣。寫法也可以多變化。如劉薇寫“辨”,從身邊小事入手,呼喚社會良心,是一事一議;劉李依寫“辨”是人生方向的選擇和確定,是借題發(fā)揮。前者著眼現(xiàn)實,給人一種嚴峻的敲打;后者老例新解,寫出了文化的積累和融會貫通的聰明。
5、但這四篇文章同樣也有各自的缺點。大家都看得到,例如用的例子,有的求新不夠,看著臉熟,這就需要怎樣去變化創(chuàng)新,用材料也需要創(chuàng)新。
6、最后講一點,考場作文要寫得好,兩個條件:一是多讀書,二是自由的個性寫作比較多。讀寫兩路,成了習慣,甚至癖好,厚積薄發(fā),水到渠成;那就既可以“慧眼辨路”又可以“曲徑通幽”,寫什么是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