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性散文的意蘊源于它所寫人物的人格內(nèi)質(zhì)、人格魅力。小掘幸奴這篇憶念亡父--大作家森歐外的散文,雖然無意于對其父進行人格和心理分析,也無法刻畫而僅僅是紀實性地敘寫他的生前瑣細,輕輕皴染、勾勒人物的側(cè)影,但從這皴染、勾勒的累積效果中,你仍能悟到森歐外非常獨特的人格內(nèi)質(zhì)和人格魅力。--不過這種人格內(nèi)質(zhì)和人格魅力僅從字面上無法直接讀解,而需要調(diào)動更廣博的知人論世的人文性智慧來“參悟”。
那么,這篇散文究竟表現(xiàn)了森歐外怎樣的人格內(nèi)質(zhì)和魅力呢?作品反復寫到,晚年的“父親永遠是安靜的”、“父親不論做什么事情都悠悠然”,夜晚他可以饒有興味地蹲在黑暗中,“把枯
落的松枝攏來點燃”,或者在清涼如水的夜色中,一邊望星星,一邊查對“星相圖”,一言不發(fā)地消磨掉一個晚上……。而根據(jù)傳記材料,早年的森歐外卻并非如此。他青年時期留學德國時曾與一德國女郎發(fā)生過熱烈的戀愛,作為軍醫(yī)他曾參加過征討殺伐的戰(zhàn)爭,受家教影響他也曾事功心切,追求過顯身揚名,鎮(zhèn)壓進步知識分子的“大逆事件”之后,他也曾秉持著“美與自由”的歐洲精神進行過迂回曲折(他身為高觀不得不如此)但也是激烈的抗爭與批判……,就是說,森歐外也曾血肉生動和壯懷激烈到生存過。所以,他晚年生活情調(diào)的落寞、淡泊、行也寂寂、動也幽幽,就并不根源于內(nèi)心世界的貧乏,并不是原始的樸素,而是一種“絢麗之極歸于平淡”,或者說“豪華落盡見真淳”的人生境界。他的熱烈的情感、內(nèi)心體驗和行動意志,他豐富的人生閱歷,他熟諳的酸甜苦辣俱有的人生況味等等,到了晚年便都沉淀為一種“透明的智慧”。這智慧表現(xiàn)在做人上,便是皈依禪家所謂“平常心”,以常人的常情常理來行人事之常,即森鷗外自己所說的“要愉快地去做微不足道的小事”。這便散文主要是寫女兒眼中為人父的森鷗外:帶孩子看星星,教孩子做算術(shù),在枕邊握著一子一女的手哄他們?nèi)胨蚪邮芰诵∨畠河H手縫的小口袋而欣喜快慰,——一個很盡責的父親,很地道,很本色,但也很庸常,因為與別的父親無異。無異而又有異;他從庸常中能創(chuàng)造出一種親切的愛的氛圍情調(diào),“充滿愛情的氣氛,是父親親自創(chuàng)造、獨自(連他自己也不曉得)傳播到周圍的妻子、兒女、家庭、書籍乃至空氣之中去的?!?/p>
這篇散文實際上表現(xiàn)了森鷗外這樣一種人格內(nèi)質(zhì):以一顆愛心處世,對眾生保持一種普遍的悲憫,但在具體的人際交往中卻清淡如水和留有余裕;內(nèi)心情感極為豐富卻以撲訥出之,但極善于理解別人的細微感情和隱秘的內(nèi)心活動;能夠深察人性的弱點、乖誤但卻并不感傷自憐,毋寧保持一種“欲說還休”的理智的緘默;極深沉卻又極平易,“極高明而道中庸”,含蓄但卻真淳。中國學者們稱朱自清為“最完美的人格”,那么與朱自清“性相近”的森鷗外,是否也可以說表現(xiàn)了一種完美的人格呢?
如果說森鷗外的人格魅力尚須經(jīng)過我們自己的“參悟”過程才能理解和把握,那么滲透在作品字里行間的人倫親情卻是撲面而來的。不過,這里仍有一個問題也許令你感到迷惑:作品不過是用平撲的文字來敘寫父親森鷗外的日常生活,筆調(diào)也是淡淡的,但為什么卻令你感受到一種強烈的動情力呢?這是因為,作品所寫事件似乎是從生活中隨意撮取的,處于這事件中的人物也并無過分強烈的感情表現(xiàn),但是其實呢,這些生活事件卻有著豐富的隱義內(nèi)容,即潛隱著人物最深摯熱烈的愛的情感,只要透過事件表面和人物的外顯動作而解讀了作品的隱義內(nèi)容,你就能感受到一種濃濃的人倫至情。
比如作品寫“我”受到祖母和愛犬阿本之死的觸發(fā),一次夜半醒來,“一種生怕父親會死去的擔心忽然涌上心頭”,于是“我”便一點一點向父親床邊摸去,在黑暗中把手觸到父親鼻子下面,直到感覺到有呼吸,“我”這才放了心。粗粗看去,這不過是一個小孩子天真、虛驚的癡舉,但這癡舉表現(xiàn)出來的卻是一顆幼小心靈對父親的深深依戀:有父親在她就有依傍,就有主心骨,就有安全感,“父親就是我的一切”,因為愛得深,依戀得深,所以“我”對父親的死才如此敏感和神經(jīng)質(zhì)的擔憂;而從稚子對老父的這種依戀之情中,反過來又讓你領(lǐng)悟到,森鷗外在默默中施與了孩子們多么博大的父愛??!又如,作品寫一次“我”無意間從書籍中抽出了一張寫有祖父母去世時間的紙片,父親竟一反常態(tài)地發(fā)怒了,喝止我“不許動”。這次“發(fā)怒”也隱含著非常豐富的心理和情感內(nèi)容:把父母的去世時間專門寫在白紙片上,顯然流露著一種“子欲養(yǎng)而親不在”的人生悔愧,同時也流露著一種自己大去之期亦不遠矣的暗淡的預感;而不讓別人看到這白紙片,則是怕別人聯(lián)想到自己的死而難過。作品所表現(xiàn)的父親苦心孤詣體貼別人的心情,確實“幾乎到了令人心疼的程度”。
正是由于這些日常生活瑣事和人物的舉止行為中都包含著豐富的心理、情感內(nèi)容,所以這篇散文盡管只是敘事,盡管文筆平樸輕淡,但是浸潤于文字間的眷眷兒女情、眷眷親子愛依然強烈地打動了你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