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戲劇舞臺雖是熱熱鬧鬧,卻正像這個快餐時代一樣,許多戲看過、笑過之后也就被人淡忘了,如同一次性消費。究其原因,還是戲劇內(nèi)涵和文學精神的缺失。因此,恢復戲劇文本的尊嚴,加強人文精神的探索,對今天的戲劇舞臺意義重大。為人低調(diào)的趙化南就以一顆善心,關注著周圍不事矯飾的世人,給予這些活生生的凡夫俗子以多層次、多視角的觀照,從中默默挖掘著戲劇的人文內(nèi)涵。
守護市井
也許是因非科班出身的緣故,趙化南的身上少了學院派清規(guī)戒律的束縛和表現(xiàn)方法的限制,他的創(chuàng)作思緒是自由自在的,他的藝術表現(xiàn)力是無拘無束的。雖然遠離了所謂“高雅”,但他的劇本卻是鮮活的,充滿人間煙火味。在《OK股票》(《公用廚房》)、《GPT不正?!防?,觀眾能聞到從石庫門公用灶披間里飄來的飯菜香氣,能聽到鍋碗瓢盆碰撞時的清脆聲響。
工人出身、自學成才的趙化南,就有這樣的本事——把最日常、最瑣碎的家長里短編成戲。這揭示了一個普通的真理——藝術是人民大眾創(chuàng)造的,藝術屬于人民大眾。
任何時代的文化都有高雅和通俗之分,莎士比亞、莫里哀的作品都屬于后者。莎士比亞作品中同時并存的悲喜劇因素,就是對正統(tǒng)的悲劇、喜劇絕對區(qū)分的創(chuàng)作秩序的挑戰(zhàn);莫里哀則以法國“第三等級”的仆人、平民為主人公,因此遭到古典主義理論權威布瓦羅的批評。當前的現(xiàn)代主義戲劇,已不存在相對統(tǒng)一的藝術格局,盡管各種戲劇風格迥異,但它們對小人物、對普通人生存困境的關注,事實上是一種貼近平民的文化現(xiàn)象。趙化南的戲劇中,就有這種可貴的、自覺的平民意識。他劇中的角色,大多是平頭百姓;他的觀眾群體,也是眾多的普通勞動者。因此,趙化南的創(chuàng)作主體和接受主體是統(tǒng)一的,他突破了知識階層狹小的圈子,自發(fā)地走近平民與通俗,從而形成他自己的審美意識——返璞歸真、守護市井、平易近人。事實上,他的這種審美意識與現(xiàn)代審美意識是一致的。
趙化南的戲,往往都有一個好看的、感人的故事,有鮮明生動的人物和親切的生活化語言。他總是非常細心地去開掘那些不被人注意的小人物的美好心靈和豐富的靈魂。他寫的悲劇,能催人淚下;他寫的喜劇,能讓人忍俊不禁。
滬劇《方橋情緣》(1995)講述的是一個女人、兩個男人、三次婚姻的故事。這不是通常的三角戀愛,而是通過三個命運跌宕起伏的人物,真誠謳歌了小人物的真善美。方橋鎮(zhèn)的王長根與劉秀珍本是一對恩愛夫妻,秀珍因丈夫身患絕癥變賣家產(chǎn)為其治病,情急之下神經(jīng)錯亂。從醫(yī)院里偷跑回來的長根得知真相,擔心妻子以后成為寡婦、嫁人困難,忍痛與秀珍離婚。不料,事情來了一個戲劇性變化。長根給自己挖好了壽穴等死,卻因吃了民間偏方起死回生。五年后的一天,他推著貨郎車帶著女兒去賣貨,碰到一戶人家在辦孩子滿月酒,女主人不是別人,偏偏就是秀珍!秀珍、長根和男主人胡松林坐在一起,尷尬萬分。
趙化南把人物都推到了一個特定的困境里,逼他們做出艱難的選擇。秀珍的大女兒回到家就跟爸爸吵著要媽媽,長根也一度動起復婚的念頭,但最終克制住了。好心的胡松林看到妻子魂不守舍的痛苦模樣,決定讓秀珍回到前夫身邊,留下女兒。而心里與前夫兩情相悅的秀珍走到村口又回頭,她想起松林不嫌棄自己當年瘋癲,婚后悉心照料,決定與松林好好過下去。
命運又來捉弄人。十二年后,胡松林到了肝癌晚期,他主動找上門,請求長根與秀珍復婚,就像當年王長根對待秀珍那樣,以了他最后的心愿。不能說這兩個男人有故意傷害秀珍的企圖,這兩個善良本份的農(nóng)民頭腦里都有著大男子主義而不覺,表面上看起來是不想連累妻子,實際上在潛意識里是把女人視作自己的私人財產(chǎn)。因此,當秀珍說:“這樣的愛造成了我多大的痛苦!請尊重我一點吧。”這兩個男人都震驚了。
三個有情有義的人,三顆真情真意的心。沒有善惡的對立與沖突,也沒有頂天立地的英雄,卻寫出了當代普通農(nóng)民的人格精神——沒有害人之心,更多地替別人著想,不圖回報,處處透出夫妻之情、鄰里之情、翁婿之情、母女之情和姐妹之情。沒有三角戀愛和打情罵俏,沒有無病呻吟和酥麻挑逗,也沒有漿糊搞笑和嘩眾取寵。這些人物是質(zhì)樸自然的,他們和小年輕一樣也會愛得深刻,愛到不顧一切。只是他們的愛情觀與表現(xiàn)愛的方式,與現(xiàn)代都市多數(shù)年輕人不同——不是自私的,而是高尚的。因此,到了緊要關頭,他們首先會為所愛的人著想,賣光家具又賣掉房子,傾其所有來為心愛的人治??;因此,在個人生死的緊要關頭,在最需要親人陪伴照顧的時候,卻斷然決定與心愛的人分手,為愛著的人親自設計一條好一點的出路;因此,當兩個同愛著一個女人的男人相遇時,沒有劍拔弩張,或小心眼地瞪著警惕的眼睛暗中監(jiān)視,而是大度地招呼妻子見面敘舊,以酒相待。他們的心胸是寬廣的,心地是磊落的,盡管命運無情,但人間自有真情。趙化南刻畫的這些小人物的愛情,雖沒有花前月下的浪漫,卻能感天動地,讓人領略人生況味。
守望社會
劇作家是社會的守望者,負有及時、敏銳地再現(xiàn)社會重大事件的責任。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經(jīng)濟急遽發(fā)展的代價之一,是道德的缺失。趙化南對轉型期的現(xiàn)實社會的關注與思考是熱切的,對市民生活的觀察是細微的。當生活中出現(xiàn)可能波及整個社會的些微變化時,職業(yè)的敏感與作家的道義使他馬上能從現(xiàn)象中捕捉到社會與人性中深層次的問題,并在藝術構思時以人文精神加以感召。
20世紀八十年代末的一場甲肝,引起了市民的恐慌。于是,一部《GPT不正?!罚ㄅc嚴順開合作)在滑稽戲舞臺上誕生了。趙化南借主人公阿為之口告誡人們:甲肝病毒雖然可怕,但人的心理要是不正常,要比GPT還要可怕得多!
他精心設計了一個意外的悲劇性場面——阿為穿著小時候打滿補丁的破衣爛衫,神情木納地上場。人們嚇壞了,以為阿為精神失常了。此時,阿為從破箱子里拿出舊鉛筆盒、舊絨線帽……把它們一一奉還給鄰居們,說:“你們當年充滿愛心給過我這個孤兒無數(shù)溫暖的關懷,你們的目的就是希望我長大后也能以一片愛心待人。今天我這樣做了,你們?yōu)槭裁磿兊貌焕斫饽??”這一黑色幽默的戲劇場面,給人的靈魂以巨大的沖擊。一出《GPT不正?!纷専o數(shù)觀眾,特別是上海觀眾在一陣又一陣的笑聲中看到了自己,審視了自己。趙化南希望能用藝術的真心真情去蕩滌小市民的庸俗、虛偽與廝殺。
九十年代初,不少上海市民開始為陌生的股票而興奮、焦躁、苦惱,趙化南意識到,股票又是一個會直接影響到個人、家庭與社會關系的新生事物,他立即深入生活,與延中股份公司老總交朋友,甚至自己也下海體驗。不久,充滿現(xiàn)實感與生活情趣的股票三部曲《OK股票》、《股票的顏色》、《股票的緣分》在話劇舞臺上先后問世,再次引起戲劇界與全社會的熱切關注。
2003年,“非典”爆發(fā)。面對這場傳染力強、會致人死命的可怕災難,醫(yī)務工作者懷著治病救人的人道主義精神,不顧個人安危,無所畏懼地與死神爭奪生命??吹竭@些事跡,趙化南被深深感動,他立即投入創(chuàng)作,一部有50多個角色的《非常任務》就在“非典”最猖獗時及時立在了舞臺上。為找尋列車2號車廂上與病人有接觸的乘客與感染者,上至疾病防治中心官員、醫(yī)護人員,下至居委干部和普通市民,全都緊張地行動起來。齊心協(xié)力的精神也表現(xiàn)在演出陣容上,來自影視劇領域的50多個優(yōu)秀演員一起登臺表演,慰問戰(zhàn)斗在第一線的白衣戰(zhàn)士。
隨著城市發(fā)展,上海的交通問題日益突出。為了解決這一矛盾,市政府決定建造地鐵一號線。趙化南也用他那敏銳而犀利的藝術目光,捕捉到地鐵在上海人生活中的不可或缺性。于是滬劇《今日夢圓》在他筆下誕生了,該劇不僅僅是表現(xiàn)地鐵建設的故事,更主要的是揭示出了一種上海精神——敢于創(chuàng)新、團結合作、用科學精神攻克難關。
市政建設必然會影響一部份居民的生活與利益,延安路成都路高架建造必須要動遷周圍的許多家庭。以此為題材的滑稽戲《搬家好辛苦》,再現(xiàn)了上海市民通情達理、為大家舍小家的犧牲精神。趙化南的這部戲后來被拍成了電影《喬遷之喜》。此外,趙化南還寫了歌頌一身正氣的共產(chǎn)黨員的《紀委書記》、《責任》、《十月西行》等劇。
這些及時紀錄上海的戲劇,反應之敏捷,表現(xiàn)之生動,開掘之深刻,反映出趙化南作為一個作家的職業(yè)敏感與高度的社會責任心。他關注著社會變化,卻每每從小處著眼,從小事入筆,于一滴水中見陽光。如同左鄰右舍那般親切的、可觸摸的舞臺形象,栩栩如生地再現(xiàn)了人們身邊已經(jīng)發(fā)生和正在發(fā)生的故事,記錄著變革時期人們的困惑、苦惱與歡笑。不要說主旋律的戲不好看,說教成分多,那是劇作家沒有本事。趙化南的戲照樣好看,因為里面沒有空洞說教與豪言壯語,沒有虛假干癟的人物,而是來自于生活的戲劇故事和人物。通過這些,上海精神、上海故事、上海的變革,上海人在改革開放中的市井風貌、喜怒哀樂,向觀眾撲面而來,親切而又真實。
貼近本土
趙化南的戲劇世界,就是他生于斯長于斯的上海。他的作品有著濃郁鮮明的上海地域特點。
除了如今雨后春筍搬豎立的高樓大廈外,花園洋房與石庫門是上海的基本建筑特點。住在花園洋房里的大多是中產(chǎn)階級和知識分子階層,住在石庫門里的則是底層市民。趙化南把目光始終聚焦在擁擠、開放但又不失溫馨的石庫門住宅,他熟悉他們的聲音,了解他們的心態(tài)。他從來不會用高高在上、尖刻犀利的語言去批判他們身上的小市民習氣,因為作為他們中的一員,他們的朋友,他愛他們、理解他們、寬容他們,用帶著會心的微笑,用帶著調(diào)侃的方式點化出來。
《GPT不正?!泛汀禣K,股票》是最具上海地域和文化特點的戲,作者把戲劇事件置放在最普通的上海石庫門里面,鎖定在他最熟悉的平民百姓的瑣碎生活中間,人物的語言帶有濃郁的地方色彩,我認為這是上海其他劇作家難以與其媲美的。如果說北京的李龍云的戲劇語言最具老北京地方特點,那么上海就數(shù)趙化南了。這兩個年齡相仿的劇作家,一個能把北京的胡同勾勒得出神入化,一個則能把上海的石庫門描繪得畫龍點睛,南北宅院里的人物決不會走錯了門。
陳明正導演在將《GPT不正?!犯臑樵拕r,把劇名改為《公用廚房》,甚是貼切。因為這間公用的灶披間是一個小小的社會,人們在這里每每是一邊洗菜做飯,一邊就家長里短、社會新聞議論紛紛,既細碎又溫馨,不經(jīng)意間也會產(chǎn)生摩擦,于是陰一句陽一句,你來我往地斗上了嘴。不過,馬上會有人站出來當和事佬,于是家里家外的矛盾也就化解了。這種半公開的生存方式私密性很小,幾乎人人都在別人的眼皮底下生活,就像阿為照顧生肝炎的女鄰居,“妻管炎”阿奈幫女鄰居炒股這類事情,馬上就會傳開來,小市民的猜疑、妒忌,七情六欲、喜怒哀樂就會在作家筆下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既生動又深刻,充滿了喜劇性。
至今還記得《GPT不正常》里那令人難忘的一幕——聽到樓里有人患上甲肝,整幢樓人人自危,像躲瘟神似地躲著女病人,但狹小的灶披間總會抬頭不見低頭見。結果,喜劇性的一幕出現(xiàn)了:有人拉起了繩子用被單欄成隔離區(qū),形成一個自以為是的可笑的“自我保護”空間。這一動作在上海石庫門房子里出現(xiàn),是再真實不過了。改革開放前上海特有的狹小生存空間,練就了上海人“螺螄殼里做道場”的辦事功力,人們會想方設法為自己營造出一個相對整潔舒適的居住環(huán)境。因此能在一點點大的灶披間里用布幔分割出自己的空間,也只有上海小市民會想出這樣的辦法。這一所謂的自我保護措施也間隔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當此關鍵時刻,男主人公阿為的挺身相助就更顯得難能可貴了。
柏格森在《笑:論滑稽的意義》一書中曾把“笑”比喻成海水的泡沫,他說:“笑也是一種鹽基的泡沫。跟泡沫一樣,它也閃閃發(fā)光。它是歡樂。但是把它掬起來嘗嘗味道的哲學家,有時候從里面發(fā)現(xiàn)少量苦澀的物質(zhì)?!壁w化南用笑喚起人們的品性與情操,這種笑聲里不僅有歡樂、滑稽,也有苦澀。他能在生活中捕捉不協(xié)調(diào),發(fā)現(xiàn)不協(xié)調(diào),把反常、乖訛的不協(xié)調(diào)對比和不協(xié)調(diào)矛盾加工成具有審美價值的喜劇作品,對人們的精神失落發(fā)出真誠的呼吁。
作為土生土長的上海人,趙化南還細心地記住了上海大大小小馬路的名字。在原來的南市區(qū),有一條不起眼的露香園路,成千上萬的市民曾在這條路上走過,卻從未有人追溯過這條小馬路的來歷——為什么叫露香園路?露香園是一個地名嗎?如果是地名的話,它在中國的什么地方?(因為上海的大街小路多是以全國各地名稱命名的)。趙化南從上海檔案館中發(fā)現(xiàn)了它,發(fā)現(xiàn)它與中國著名的顧繡有淵源。顧繡曾在1915年代表中國參加萬國博覽會,聲名遠揚,在北京和沈陽的故宮博物館里,至今有著顧繡收藏品,而顧繡的代表人物就名叫顧露香。趙化南在早已被人忽略的歷史塵埃里挖掘出上海的地域典藏,于是一部滬劇《露香女》問世了。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GPT不正?!泛汀禣K,股票》使趙化南享譽全國。那一時期的上海話劇舞臺,藝術形式變得越來越多樣化,各種實驗性的小劇場戲劇表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活躍,空間造型與觀演關系充滿了創(chuàng)造性。其中,一些反映現(xiàn)實生活的現(xiàn)實主義戲劇如《留守女士》、《美國來的妻子》等如今依然令人記憶猶新?!读羰嘏俊贰ⅰ睹绹鴣淼钠拮印窂幕▓@洋房里走出來,充滿了溫婉、含蓄、欲說還休的小資情調(diào),稱為上海最早的白領戲劇。而《GPT不正?!泛汀禣K,股票》是從石庫門里走出來的,故事里的人物少了幾分出國留洋家屬的矜持與裝模做樣,說起話來更直截了當——股票炒砸了就尋死覓活,感覺男人在外面有“花頭”了就又哭又鬧鬧離婚。趙化南對這些蝸居在石庫門里平頭百姓信手拈來,讓他們一顰一笑都不帶半點做作,因此,《GPT不正?!泛汀禣K,股票》等能在上海舞臺上站穩(wěn)腳跟,用大俗來對陣大雅,讓人們刮目相看。
每一個人都有所長,也有所短。比如徐悲鴻擅長畫馬,齊白石善于畫蝦,趙化南的父親趙冷月寫得一手好字,但未必能夠寫戲。趙化南曾想突破、超越自己,在繼《OK,股票》之后又相繼創(chuàng)作了《股票的顏色》和《股票的緣分》。不過,實事求是地說,后面二部劇作相對第一部都顯得弱了?!豆善钡念伾分?,我們看到了一個全新的人物——李少英。與趙化南筆下幾乎都是善良、平凡、世俗、溫馨小人物相比,李少英是個另類。在令人暈眩、充滿誘惑力的股市漩渦里,李少英為達到目的,不擇手段,六親不認。這個人物是商品經(jīng)濟時代的產(chǎn)兒,本該具有典型意義,但他遠遠比不上趙化南筆下的另一個人物——下崗工人、后因幫著別人炒股而咸魚翻身的阿奈來得鮮活自然而真實。這,是不是因為有智慧、有魄力并具有狡詐手腕的李少英終于脫離了逼仄的石庫門,住進了優(yōu)雅的高檔住宅里,而使得作家產(chǎn)生了疏離感?因為那樣的生活環(huán)境并非是趙化南最得心應手的,因此李少英的戲劇語言和舞臺動作也就少了生氣,變得有點不自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