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 方陵生
北極正在發(fā)生巨大的變化,生活在阿拉斯加、加拿大、格陵蘭島、俄羅斯北部的因紐特人都看到了這種變化,而且也感覺到了這種變化給他們的生活帶來的影響。
真正的人
與無永久定居者的南極不同,北極有許多人居住,北極是人類在地球上的最后一個定居點。最早的北極主人大概是西伯利亞的狩獵民族。大約5000年前,一些西伯利亞人穿越白令海峽來到如今的阿拉斯加,他們很可能是從冬天的冰上過去的,那是連結(jié)亞洲和美洲的一道危險而不穩(wěn)定的橋梁。當人們最初來到北極時,他們發(fā)現(xiàn),北極有著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比如大量的馴鹿、麝牛、海豹、海象,是獵人們的理想獵場。經(jīng)過幾代人的努力,這些西伯利亞人成為北極圈內(nèi)這塊廣袤土地上最早的居民。大約4000年前,他們的后代幾乎遍布整個北極圈??脊艑W家稱這些人為古因紐特人,幾千年來,他們與世隔絕,發(fā)展了北極人獨特的生活方式。
北極人生活在北極的沿誨地區(qū),狩獵海豹、馴鹿和鯨,還設陷阱捕獸和打魚?!耙蚣~特人”在北美印第安語言中的意思是“吃生肉的人”,但北極人更愿意被稱為“因紐特人”,它的意思是“真正的人”?!耙蚣~特人”有時用來泛指所有的北極人。
現(xiàn)在北極約有400萬人。北極人口密度極低,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1人。北極少數(shù)民族中人數(shù)最多的是因紐特人,約有10萬人,其中4.6萬人在英格蘭,2.5萬人在加拿大,3萬人在阿留申群島和阿拉斯加。其他的土著民族有楚科奇人、阿留申人、阿撒巴斯卡人、印第安人等。
文明的影響
19世紀后期,大量的捕鯨船爭先恐后地來到北極。捕鯨人在北極過冬,與因紐特人有了更多的接觸,他們將現(xiàn)代文明社會的一些物品帶到了北極,如罐頭食品、布料、木船以及金屬器具等。因紐特人從他們那里學會了用槍打獵、用紗織布等。同時,歐洲的疾病也傳到了北極,對這些疾病沒有免疫力的北極人成百上千地死去。
隨著加拿大人、歐洲人和美國人頻繁的北極探險活動以及商業(yè)捕鯨活動的興起,現(xiàn)代生活方式逐漸融入了因紐特人的生活中。木船和電動機取代了因紐特人的皮船,來復槍取代了魚叉和長矛,機動雪橇取代了狗拉雪橇,預制板房屋取代了雪屋。
如今許多北極人都住在村莊或者城鎮(zhèn)里,有商店、教堂和學校,有的小鎮(zhèn)上還有醫(yī)院、警察局、消防隊、電站等,較大的居民區(qū)里還有醫(yī)療中心。北極人生活區(qū)的用水是用卡車運來的,生活污水也用卡車運走,家家都有儲水的水箱,有的地方還有鋪設在地面上的凈水管道和污水管道。在冬季,當暴風雪刮起來的時候,外出時很容易迷失方向,但人們還是有很多的娛樂活動,如曲棍球、滑雪、溜冰、滑雪橇等,人們還聽錄音機,看電視,打長途電話,玩游戲。
由于北極天氣極其寒冷,北極人必須穿得非常暖和。盡管衣服可以在商店里買到,但有些人在外出時還是喜歡穿傳統(tǒng)的服裝,包括靴子、皮褲和皮制大衣,都是用馴鹿皮制作的,馴鹿皮又輕又保暖,用馴鹿制作的衣服在暴風雪的天氣里不僅保暖防寒,還能防水。
北極人的食物與其他地方的人不同,海豹、北極熊、魚、海雁和馴,鹿等都是主要食物,因此動物在北極人的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這種傳統(tǒng)一直延續(xù)至今。因紐特人將海象的長牙或其他海洋哺乳動物的骨頭雕刻成各種手工藝品,上面有動物、山脈、魚叉、皮船的圖形,描述打獵、捕魚等活動。
在北極的永久凍結(jié)帶上,房子不能直接建在地面上,因為屋子里的熱氣會將周圍的凍土融化,導致建筑物下沉。北極的房子必須“懸空”建立在離地面1米以上的地方,下面用柱子支撐。北極建造房屋的代價非常昂貴,建筑材料是從南面運來的,還必須有防寒保噯設施。冬天暴風雪來臨的時候,房子有時會整個被雪覆蓋。許多因紐特人冬天住在圓頂冰屋里,夏天住在帳篷里。
文明的傳播給北極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如今的北極人不再像幾代人以前那樣過著緊張艱苦的打獵生活,以往那種與世隔絕的閉塞狀態(tài)早已一去不復返了。
北極人的困惑
北極人在北極已經(jīng)生活了幾千年,但是,現(xiàn)在北極所發(fā)生的變化正在改變他們的生活。
一個北極漁民像往常一樣在冬天將他的漁棚和捕魚工具運到了一塊冰上,相信它可以在那里放3個月。然而,3天后,他驚奇地發(fā)現(xiàn)冰塊裂開了,他的漁棚和捕魚工具都被水沖走了。一個獵人駕駛著摩托雪橇上了一塊海冰,他在上面安全打獵已有20年了。不料,海冰不斷縮小,最后他的摩托雪橇沉沒了,所幸他安全脫身。一位婦女帶著7歲的兒子出門,發(fā)現(xiàn)有一頭北極熊悄悄地跟在孩子后面。為了救孩子,這位婦女赤手空拳地與300多千克重的北極熊展開搏斗,兩次被北極熊撲倒在地,后來還是一位獵人趕來開槍打死了北極熊。
在俄羅斯最北端,那里的因紐特人已經(jīng)靠打井取水了,因為沒有多少雪可供融化。在冰島的一個村子,人們迎來了41年來最溫暖的冬天。在阿拉斯加,通常封凍的水域沒有上凍,形成了襲擊沿海和臨河村莊的暴風雪。在龐納唐,2006年的1月份雷電交加,大雨傾盆,讓當?shù)鼐用衲康煽诖?,因為在這個季節(jié)那里通常是冰雪覆蓋,一片寂靜。
對于居住在希什馬廖夫村——北極的一個小村莊的人們來說,北極正在發(fā)生的變化帶給他們的很可能是滅頂之災。
薩里舍夫島,位于美國阿拉斯加海岸,靠近北極圈,島上的希什馬廖夫村已經(jīng)有4000多年的歷史了。島上居住的因紐特人直到今天還延續(xù)著祖先流傳下來的生活方式,狩獵,捕魚,采摘野果,在獸骨或象牙上雕刻——這些就是他們生活的主要內(nèi)容。然而,在過去的10年里,希什馬廖夫村的村民的傳統(tǒng)生活方式發(fā)生了重大變化。
很多建在海岸邊的建筑受到逐漸上漲的水位和頻繁的暴風雨的威脅。大風從廣闊的楚科奇海面上狂掃過來,極具破壞性的海浪損壞了岸邊的小船和儲藏間,因紐特人的房屋、供水系統(tǒng)和道路等基礎設施都受到了破壞。專家預計,在未來9年內(nèi),希什馬廖夫村的村民將成為世界上第一批因全球變暖造成的難民。
現(xiàn)在,在村莊所在的只有5000米長、600米寬的小島被海浪吞噬前,村民們必須在附近的大陸找到另一個合適的定居點。村莊的搬遷,意味著他們將不得不放棄幾千年來的生活傳統(tǒng)。事實上,由于天氣轉(zhuǎn)暖,他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開始放棄冰面上狗拉雪橇狩獵的生活,轉(zhuǎn)而制造木船來適應已經(jīng)融化的冰層。
在4年前的一次大規(guī)模的暴風雨后,希什馬廖夫村的村民們曾就去留問題舉行了公民投票,結(jié)果共有161票贊成、20票反對集體搬家。美國政府打算把他們遷往200公里外的阿拉斯加州西部城鎮(zhèn)諾姆,但村民們擔心那樣做會使他們失去因紐特人的傳統(tǒng)。
面對種種變化,北極人感到困惑了:“我們悠久的口傳歷史上還從來沒有提到這種事情。我們無法傳授我們的傳統(tǒng)知識,因為不再可靠了。以前我們可以通過看云、看風向、看星星來預測天氣。現(xiàn)在一切都變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