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農(nóng)歷正月元宵節(jié)前后,走在湟源的街道上,你會覺得燈河與群星渾然一體,給人一種如夢似幻、如醉如癡的感受,仿佛漫步在天上街市之中,享受著一種良辰美景。街道兩旁店鋪中不時有酒曲、平弦、“花兒”傳出,其激揚清脆的旋律,如搖落了滿天的星星,又如柳葉款款在風中搖曳。
湟源排燈被譽為“青海民族民間文化之靈和藝術寶庫中的珍品”,目前正式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chǎn)。湟源排燈由來已久,早在清代乾隆年間,山、陜商家羨慕丹地民族貿易的繁榮昌盛,舉家遷來,將內地的先進文化藝術帶到湟源,有力促進了湟源的經(jīng)濟發(fā)展。據(jù)傳,當初街市商家為了在夜間招攬顧客,紛紛制作商號廣告牌燈箱,在里面點燃蠟燭,掛在商號大門上,這種廣告燈箱逐漸發(fā)展成了有底坐、圖案、形式多樣的廣告牌。比如,山西秦天錫商號首先在自己商鋪懸掛的“門燈”,陜西長安的張永福掛出的“轉燈”,形式新穎,格外醒目。光緒時期,京津洋行從蘇杭購回紗燈、宮燈、彩燈,懸掛在洋行里外,給湟源的排燈發(fā)展又增色不少。到了民國,富商馬有德請丹邑著名木匠李華專門制作吊燈百余架、排燈5架,擺放在關帝廟和城隍廟門口。至此,各商號、店鋪、廳署機關、單位紛紛仿制,制做的燈有扇形、橢圓形、梅花形、臥橋形以及橫跨街道的大型排燈,使湟源的排燈逐步熱鬧起來。
湟源排燈首次正式出現(xiàn)于道光九年(1829年),當時,湟源商業(yè)特別興盛,青海、西藏及內地各省商客云集湟源。人民生活富裕,安居樂業(yè),而且正逢清政府設立丹噶爾撫邊同治,并在當年正月元宵節(jié)展出了過街排燈。
湟源排燈鼎盛時期是在民國初年,當時湟源商業(yè)繁盛、商店密布。民國七年(1918年),湟源重振洋行生意,除原有七家天津洋行外,又增加了4家,西寧及大江南北商家在湟源設莊開鋪,生意十分紅火。民國十六年(1924年),這里的商家已達千余家,從業(yè)人員5000余人,貿易金額達白銀500萬兩,較嘉慶、道光規(guī)模更大,貨源更足,交易更廣,市場凝聚力更強,故被稱為“小北京”。那時,每當元宵之夜,彩布篷街,每隔十米就有一架排燈,排燈齊亮,如同白晝。排燈從古城西門(即拱海門)到東門(即迎春門),然后延伸到豐盛街、萬安街,也就是古城東西大街,又稱“中山大街”。出東門,一條排燈組成的長龍延伸到萬安街、張家尕鋪;另一條直下豐盛街,至火祖閣。這里是湟源商業(yè)繁榮地區(qū),也是排燈集中區(qū),懸掛排燈約一百多架。相傳,丹城東門什字、小什字、大什字、西什字原立著御題牌坊,雄偉壯麗。每逢元宵節(jié),又在每個什字四面,架設排燈,燈火輝煌,把牌坊照得光亮明透。
丹城排燈大都是長2尺,寬1.5尺方格的紗窗組成,一副排燈大都五格兩面,共十格,長約丈余,稱“長條排燈”。惟在萬安橋有“鳳兒”排燈一架,張家尕鋪有“臥橋”排燈一架,排燈用料是蘇、杭、上絲紗,由國內繪畫高手或名師手工制作。繪畫內容取自《西游記》、《封神演義》、《三國演義》、《隋唐演義》、《水滸傳》等故事。每架排燈以連環(huán)畫形式,集中展現(xiàn)一個故事或某段情結,因而人物生動,場面活現(xiàn),栩栩如生。讓人看而不厭,流連忘返。尤其是蠟燭火焰旺盛,燈光閃爍之時,畫面人物靜中有動,惟妙惟肖,讓人贊嘆。
丹城排燈從農(nóng)歷正月十二日展至十七日。這六天中除正月十五晚上照到天明外,其余五天只用一支蠟燭,燃完為止。盡管這樣,當排燈掛起后,街面店鋪里有的掛彩燈、宮燈。有的掛汽燈,璀璨奪目。有的設計轉燈,引人注目。更有的在空中升起天燈。與一百多架排燈組成燈的世界,把丹城裝飾成燈的海洋。
在燈的世界,燈的海洋中,各路社火紛沓而至,鑼鼓喧天,龍舞獅躍,鞭炮轟響,人山人海,熱鬧非凡。湟源用排燈這種獨特的藝術,表達人們對鄉(xiāng)土的熱愛,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對太平盛世的稱頌,體現(xiàn)了普天同慶,萬民同樂,同時也體現(xiàn)了“茶馬互市”、“環(huán)海商都”、“小北京”的文化輝煌。
丹地排燈起源于清代嘉慶、道光年間,發(fā)展于民國時期,創(chuàng)新于新中國成立。新中國成立以后,1953年湟源修建了火力發(fā)電廠、排燈廠,首次用電燈替代蠟燭,這年排燈展出引起很大轟動,四鄉(xiāng)八堡,萬人空巷,擁擠街頭,熱鬧非凡。于1958年以后停止懸掛,直到1992年,在湟源縣委和縣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又重新恢復了懸掛排燈。從那以后,縣上每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購置設備,采用電、光、聲等現(xiàn)代技術,對傳統(tǒng)排燈進行藝術革新,大膽創(chuàng)意,推陳布新。在形式上把原來的懸掛式改為落地式,形狀有立柜式、中堂式、屏風式、影壁式等。畫面有反映群眾喜聞樂見的神話故事、民間故事、風土人情、名人秩事,使湟源排燈更具觀賞性、研究性和收藏性。
2006年正月元宵節(jié),湟源隆重舉辦了首屆大型排燈藝術展,在長1.5公里的東西大街,動用了60輛機動車,裝載110個排燈,并用長距射燈、滿天星等裝飾大街。把古城湟源照耀得燦爛輝煌。其中,特別制作的高150厘米,寬350厘米的巨型排燈“日月情”,有機地融入了漢族、藏族、蒙古族、回族文化,以及昆侖文化與河湟文化、農(nóng)耕文化與商業(yè)文化,成為古城一道獨具特色的民族民俗文化風景線,再現(xiàn)了“小北京”昔日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