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有一個婦人,喜歡為一些小事生氣。她也知道這樣不好,便去求一位高僧為自己開導。高僧聽后,一言不發(fā)地把她領(lǐng)到一座禪房中,上鎖而去。
婦人氣得跺腳大罵。罵了許久,高僧也不理會。婦人又開始哀求,高僧仍置若罔聞。婦人終于沉默了。高僧來到門外,問她:“你還生氣嗎?”
婦人說:“我氣我自己,怎么會到這地方來受這份罪?!?/p>
“連自己都不原諒的人怎么能心如止水?”高僧拂袖而去。
過了一會兒,高僧又問她:“還生氣嗎?”
“不生氣了?!眿D人說?!皻庖矝]有辦法呀?!?/p>
“你的氣并未消逝,還壓在心里,爆發(fā)后將會更加劇烈。”高僧又離開了。
高僧第三次來到門前,婦人告訴他:“我不生氣了,因為不值得氣。”
“還知道值不值得,可見心中還有衡量,還是有氣根?!备呱Φ馈?/p>
當高僧的身影迎著夕陽立在門外時,婦人問高僧:“大師,什么是氣?”
高僧將手中的茶水傾灑于地。婦人視之良久,頓悟。叩謝而去。
故事中的談禪說道似乎有些玄妙,但的確講出了不應該生氣的道理。
一個人生活在社會中,必然要與人交流,而在交流中并不是所有人都會同意你的看法,認同你的為人。許多的客觀事物,也并不會因你不喜歡就不存在。生氣發(fā)火是一種情感上的宣泄,這是人們在社會交往中遇到麻煩時作出的一種反應,本無可厚非。不過,當您要發(fā)火時,為什么不想想,為這些事生氣,除了氣壞你的身體、增加對立情緒外,有什么作用嗎?做人要想得開,盡可能用理解、幽默或換位思考或轉(zhuǎn)移情緒等方法來化解心中的怒火,從而達到心理平衡。別人怎么看怎么做是別人的事,何苦為了別人的看法、做法自己氣自己呢?
初入社會,一位老師曾經(jīng)告訴我說:“人如果遇到什么不如意的事兒,千萬不要發(fā)火。因為如果是你的不對,那應該生氣的是別人而不是你;如果你是對的,你更不應該生氣,否則,你是在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p>
美國科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怒氣會使體內(nèi)一種導致炎癥的蛋白質(zhì)含量升高,這種蛋白質(zhì)稱為C反應蛋白(CRP),它會導致炎癥。炎癥反應會使動脈內(nèi)層硬化,使之更易堵塞??磥恚跋腴_點,別氣壞了身體”不但有人文科學依據(jù),也是有自然科學依據(jù)的。
武漢歸元寺有副對聯(lián):“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慈顏常笑,笑世間可笑之人”。若能以此為處世的座右銘,相信社會和家庭都會變得和諧,個人也會變得坦蕩康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