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我看到一部反映抗美援朝運動的影片,在一處人物對話中竟出現(xiàn)了“貧下中農”一詞。最近我又看到一篇以日記形式寫的文章,其中有一則寫于1951年某月某日的日記中這樣寫道:“毛主席發(fā)出‘抗美援朝,保家衛(wèi)國’的號召以后,貧下中農子弟紛紛報名參軍。”我覺得這兩處的“貧下中農”都用得不太妥當。因為根據我的記憶,當時是稱“貧雇農”(貧農和雇農的合稱),“貧下中農”這個詞是在農業(yè)合作化運動中才出現(xiàn)的。
為了弄清“貧下中農”一詞最早出現(xiàn)的準確時間,我查閱了合作化前后的一些中央文件和毛主席著作。毛主席在《關于農業(yè)合作化問題》(1955年7月31日)一文中有這樣一段話:“這里談一個社員成份問題。我以為在目前一兩年內,在一切合作社還在開始推廣或者推廣不久的地區(qū),即目前的大多數(shù)地區(qū),應當是:(1)貧農;(2)新中農中間的下中農;(3)老中農中間的下中農——這幾部分人中間的積極分子,讓他們首先組織起來?!边@是在黨的重要文獻中第一次出現(xiàn)“下中農”這個詞。1955年9月7日,毛主席為中共中央起草的黨內指示的標題就是《農業(yè)合作化必須依靠貧下中農》。此后,在文件中“貧下中農”這個詞便取代了“貧雇農”一詞,一直沿用到現(xiàn)在。
由于“貧雇農”一詞只存在于一個較短的歷史階段,人們似乎已把它忘記了,因而在有些文藝作品中應該用“貧雇農”的地方也用上了“貧下中農”。當然,這也不是什么大問題;不過我覺得,作品中人物的語言,以至某些敘事性的語言,還是符合所寫的人和事的時代背景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