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賢平
評價在教學中應該起到什么作用呢?是選拔、分類,還是……我認為教學評價應以激勵為主,是推動學生不斷前進的一種有效動力,應成為滿足學生發(fā)展的需求。評價實施得好,可使教師與學生獲得反饋信息,及時調整自己的思維軌跡,為教與學活動的有效開展提供保證。這不僅能使學生學好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而且學會正確認識自己與把握思維方向,從而樹立學習數(shù)學的信心,提高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
一、評價——送給學生溫暖
教育史上有一著名的“皮格馬立翁效應”,是教育家羅森塔爾進行的一次潛力實驗,實際上這是一般的智力測驗。他隨機在各班抽取了少數(shù)學生,然后故意對任課教師說他們是最有潛力的學生,其實這完全是隨意的。但誰知8個月后,這些學生的學習成績超過其他學生許多。為什么會產生如此神奇的效應呢?其中隱含著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師對這些學生充滿期望和信任,驅使教師時時處處激勵這些學生奮發(fā)向上。馬卡連柯說過:“教育就是信任?!比绻處熑硇牡貝壑恳粋€學生,對所有學生充滿信任,給學生陽光般的溫暖,這便是激發(fā)學生上進的巨大力量。
例如一名教師教學“平均數(shù)”時,讓學生估計5天(1200張、1400張、1000張、800張、600張)平均每天售出的門票大約多少張。有的學生估計1300張,有的估計1100張,有的估計1000張,還有的估計900張,可有個學生卻估計1500張。這時,教師沒有作任何評價而是引導:“你估計得準嗎?請你計算一下?!贝Y果一出來,教師肯定了估計結果是1000張左右的學生,這些學生特別高興。教師又贊賞道:“你們的估計為什么這樣準?”同時又對剛才估計1500張的學生說:“你去采訪他們好嗎?”這些估計是1000張的學生都很樂意介紹自己的想法。這個環(huán)節(jié)本可以結束了,但教師還問這位估計是1500張的學生:“現(xiàn)在你有什么想法,能說給大家聽嗎?”當這位學生說完后,教師表揚了他:“他能從同伴的學習中得到啟發(fā),學到很好的學習方法,相信以后他的學習會更好?!奔钚缘脑u價給了學生學習的自信,以后的每堂課,這個學生都能參與到學習和交流之中。
二、評價——捕捉學生錯誤
在課堂中,學生往往會因為思考問題的片面或解答的粗心大意,造成學習活動或作業(yè)過程中的一些錯誤。再加上學生常常忽視對解答結果的反思,因此,結果有違實際和數(shù)據(jù)出現(xiàn)差錯等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對此,教師應根據(jù)產生錯誤的原因巧設思辨情境,給予激勵性評價,幫助學生剖析錯誤、反思成因,進而掌握數(shù)學知識。
如“三步計算應用題”的教學,教師出示問題:小丁帶著15元錢購買了4瓶牛奶,牛奶每瓶1.5元。剩下的錢買礦泉水,每瓶2.5元,可以買多少瓶礦泉水?
生1:(15-1.5×4)÷2.5=3.6(瓶)
師:同意嗎?
生:同意!
師:是嗎?看來,要把一瓶礦泉水拆開來賣!
(學生們一愣,然后立即分析自己的解答過程,稍后,他們會心地笑了)
生2:生活中,我們不可能買到3.6瓶礦泉水,所以正確答案應該是3瓶礦泉水,還可找回1.5元。
生3:我們解決數(shù)學問題時,不僅要正確計算,而且要保證解答結果符合生活現(xiàn)實。
在以上教學案例中,學生對自己的計算結果充滿自信,而事實上,這一解答已經背離了生活常識。于是,教師以一句看似玩笑的親和評價指引學生反思結果的問題所在,同時又讓學生懂得了“問題解決要符合生活現(xiàn)實”。
三、評價——拓展學生思維
“教學藝術不在于傳授本身,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钡拇_,通過多渠道、多手段、多層次地對學生進行激勵,能激發(fā)學生的自信心,同時還能讓學生不斷感受到探索和成功的喜悅,從而提高學習的興趣,增強上進心,收到拓展思路之功效。
例如,教師出示題目:解放軍野營訓練,原計劃15天行軍1050千米,實際提前一天行完原定路程,平均每天比原計劃多行多少千米?
經過小組討論后,學生共有三種解答方法:
(1)1050÷(15-1)-(1050÷15)=5(千米);
(2)1050÷15÷(15-1)=5(千米);
(3)1050÷(15-1)÷15=5(千米)。
教師肯定三種解法都正確后,要求學生對本小組或其他小組的解法進行評述。
生1:我們小組討論解法(2)。題目告訴我們提前一天行完原定路程,也就是說在實際行軍時由于每天都比原計劃多走一點,所以提前在(15-1)天里走完了,原計劃1天的行軍路程就是在(15-1)天里實際比原計劃多走的路程,這種解法比解法(1)好,與解法(3)相似。
生2:我覺得解法(3)與解法(2)雖然兩個除數(shù)換了一下位置,但解法卻不相似。如果實際走完原定路程后,按計劃行軍的天數(shù)再行1天,就要多行1050÷(15-1)=75(千米),這是在15天內比原計劃多行的路程,那么每天就比原計劃多行(75÷15)=5(千米),我覺得這種解法最巧妙。
生3:解法(1)先求實際平均每天行的路程,再減去原計劃平均每天行的路程,這種解法很容易理解。在學生自評與互評后,教師進行總結評價,在肯定了第一、二種解法后,著重贊賞第三種解法。教師對學生的每一個問題、想法都給予了恰如其分的評價,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成功的體驗.更加激勵學生別出心裁地思考問題,獨辟蹊徑地解決問題。經常進行這樣的評價,能誘導學生的思維從求異、發(fā)散向創(chuàng)新推進。
四、評價——幫助學生提升
“以學論評”的評價觀,要求在課堂上從學生認知、思維、情感等方面的發(fā)展來評價教師教學質量的高低。這一評價觀表明,教學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體現(xiàn)在課堂教學中,除了關注學生的知識學習與技能訓練外,更應關注如下幾個方面的要求:
1.關注學生的行為表現(xiàn)。
學生在課堂上的行為表現(xiàn),包括學生的學習行為、學生與教師的交流行為等,都是教學過程的有機組成部分??梢杂脕砗饬恳惶谜n的成敗。正是通過這些行為,體現(xiàn)出學生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較多的轉化過程,同時也是學生情感豐富、個性發(fā)展的外部表現(xiàn)形式?,F(xiàn)實課堂教學中,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行為主要包括是否參與提出數(shù)學學習目標,是否積極發(fā)展各種思考策略和數(shù)學學習策略,是否積極參與他人的合作,是否在數(shù)學學習過程中有情感的投入等方面。
2.關注學生的智慧發(fā)展。
所謂智慧發(fā)展,是指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獨立思考能力的發(fā)展。關注學生的智慧發(fā)展,首先就必須把學生組織到教學過程中來,讓他們動手操作,討論解惑。其次,必須要重視加強學生思維操作的自我監(jiān)控,進行思維的合理調節(jié),以探求到正確的問題解決途徑。再次,應使學生有較多的機會通過自己的活動與實踐獲得知識和發(fā)展。
比如教學“化分數(shù)為小數(shù)”時,在出示例題“把3/4、7/25、9/40、2/9、5/14化成小數(shù)(除不盡的保留三位小數(shù))”后,教師可為學生創(chuàng)設如下的自主探索與交流學習機會,即通過“固定分母,改變分子”的學習活動,使學生認識到一個分數(shù)能否化成有限小數(shù)與分子無關(暫時結論)。接著通過“固定分子,改變分母”的學習活動后,使學生認識到一個分數(shù)能否化成有限小數(shù)一定與分母有關(暫時結論)。但由于學生所得結論與教學目標仍有一定的距離(結論中缺少“最簡分數(shù)”這個條件),因此可以讓學生思考“3/15的分母含有質因數(shù)3,卻能化成有限小數(shù),這是為什么”這一問題,從而打破了學生剛剛建立起的知識結構,受到了“運動、變化、發(fā)展”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啟蒙教育,認識到“最簡分數(shù)”這一條件的重要性,使學生在認知上得到深化。
3.指引回望,引導學生反思過程。
當某個知識點教學告一段落或全課教學即將結束的時候,學生的認知結構中肯定已經納入了許多新的信息。這時,就需要學生借助自己的回望反思探究過程,梳理新生信息,完善認知結構。這里的反思,可以是對學習內容的重新串聯(lián),也可以是對學習方式的評估分析,還可以是對學習策略的品味深化。這種指引回望,常常用于課堂小結或總結中。比如“長方體的認識”這一課結束時,教師可提出三個問題:“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我們是怎樣學到這些知識的?這里面,有哪些值得積累的學習方法呢?”借助問題,引導學生對全課進行內容、方式、策略等三個層面的反思,必將使學生的思維由“表層”走向“深入”,由“草率”邁向“成熟”,并且知識得以回顧,學法得以強化,經驗得以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