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根據實際體驗,總結了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對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實現(xiàn)素質教育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 信息技術;語文教學;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489X(2006)12-0029-02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an Effective Meaning in Chinese Quality Education//Ren Xiang Yun
Abstract The paper sums up the important effect in using modern information to promote Chinese teaching quality and realize quality education.
Key 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inese teaching; quality education
Author's address Wuli Middle School, 414000, Yueyang, Hunan, China
在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教學的實踐過程中,筆者深深體會到:多媒體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對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起學生的情感聯(lián)想,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突破教學重難點,優(yōu)化課堂結構,提高教學質量等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五個方面:引導、誘導、輔導、指導、教導。恰當地使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能加強教師的主導作用。語文學習,特別是文學作品的閱讀、理解和鑒賞,總離不開學生通過對語言文字的接受,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展開豐富的聯(lián)想,進入到作品的情境中,與作者發(fā)生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而實現(xiàn)。但選入中學課本的古典文學作品,由于遠離學生的生活經驗,教材本身又沒有提供太多可理解的知識背景,學生無法進入到對文本的理解中去,這時可運用多媒體技術,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誘導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例如,教材中《岳陽樓記》等篇課文,可利用已拍成電視劇的優(yōu)勢,根據課文內容進行剪接,做成視頻文件,插入課件中,在學生初讀課文時,由于學生缺乏生活積累或生活積累思維呈散亂狀態(tài)而不能深入理解課文時播出,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強于教師用大量的時間,大量的語言去轉述時代背景、描述人物來得更直觀、形象。帶著在視頻文件中獲得的直觀感受,學生再讀課文,文中的語言、文字就能轉化成鮮活的、有血有肉的人物進入學生的思維中,參與到學生的理解、鑒賞和再創(chuàng)造活動中來。
說明文是客觀地說明事物的文體,目的在于給人以知識。正因為如此,大部分知識對于學生而言是陌生的,難以理解的。即使文章的語言再準確,也不可能在每個學生的頭腦中形成完全相同的事物或事理。這時,運用多媒體技術,教師能把事物正確地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在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又使學生獲取了準確的知識。例如:在學習《中國石拱橋》一文時,播放以課文內容為基礎,配以朗讀和示意圖的視頻文件,不僅讓學生真正體會到了趙州橋設計的科學,施工的巧妙,而且糾正了學生因科技知識缺乏而產生的認知不足。比如,橋長和拱長的區(qū)別,橋面道路有無坡度,28道拱圈的走向等。之后,我又組織學生通過網上查詢石拱橋相關資料,開展交流,獲得了鞏固知識和拓寬知識的雙重目的。
計算機網絡技術為教學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教師通過資源共享,博采眾長,更好地發(fā)揮了為學生提供學習資源,幫助學生解決學習困難的輔導作用。教師在備課時,可先輸入關鍵詞,從網上搜索與之相關的材料,再進行分類制成一個完整的課件,在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根據需要,一點鼠標,迅速調出,方便快捷。資料的調用,可以是老師,更可以是學生。
跟據自己的需要,或按照自己的興趣去提取。這樣,在真正實現(xiàn)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同時,也使老師真正成為了學生學習的幫助者、促進者。例如“藤野先生”一文的教學,我在備課時,把從網上搜集到的資料分成三大塊:課前預習資料(學生與教師共同準備)、課上指導分析資料、課后拓展資料(學生課外完成)。課前預習資料有:①魯迅去日本留學時中日社會狀況(以中日甲午戰(zhàn)爭為主),這部分資料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中日本軍國主義盛行的時代特征和在此大背景下藤野先生無民族偏見的難能可貴的高尚品質;②魯迅留學日本期間的經歷,這部分資料能幫助學生理清文章按時空發(fā)展變化的順序;③魯迅的文學救國思想資料;④藤野先生其人其事資料;⑤魯迅對藤野先生的思念資料;⑥藤野先生對魯迅的回憶資料。課上指導分析資料,主要圍繞突破重點、難點來選取。又如在讓學生討論本文主題思想時,為了幫助學生掌握歸納主題的方法,我設置了一個鏈接按紐。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點擊鼠標,獲取歸納中心的方法的有關知識。課后的拓展資料,是對課上內容的補充和延續(xù)。畢竟課堂的時間是有限的,而一篇文章的可學之處又很多,但在有限的時間里,為了突出重點、難點,教師不可能面面俱到。這時,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從課后的拓展資料中提取于自己有用的信息。這樣,既彌補了課堂上留有的缺憾,又開闊了學生的視野。
通過教學的改革實踐,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自覺性有了喜人的變化,我也深切體會到:
(1)把傳統(tǒng)教學與現(xiàn)代技術教學各自優(yōu)勢進行有效整合是進行課改的基本出發(fā)點,是優(yōu)化學生學習過程的重要途徑和方法。
(2)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導”上。導的目的主要是引導學生的學,使學生會學。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幫助者,是使學生拓寬視野的引路人。
(3)學生的主體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主動\"上。學生在擁有大量素材的條件下,才能使課堂活起來、動起來。課后,適當安排與教材相關的資料供學生繼續(xù)學習,才能達到知識遷移的根本目的。
總之,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如能恰如其分地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充分利用其設備的各種功能與優(yōu)點,不僅擴大了知識的容量,而且激活了語文課堂,優(yōu)化了課堂結構,降低了教學的難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這種種好處,其他教師將比我更有體會。 愿新課程在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百花苑里,開出更為鮮艷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