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把糖尿病稱為消渴病,分成三個時期,早期稱為“脾癉(讀音:dān)”,類似糖尿病前期;實驗室檢查可見糖耐量減低,空腹血糖升高等。因“五氣之溢”引起,即過食肥美引起五谷之氣。中期稱為“消渴”(糖尿病發(fā)病期),類似糖尿病發(fā)病期。因過食甘美,使甘甜之氣過盛而上溢形成,即甘氣上溢。后期稱為“消癉”(糖尿病并發(fā)癥期)。我們今天來談談消渴期糖尿病的病因、怎樣發(fā)病的和治療。
消渴是由糖尿病前期脾癉轉化而來。消渴的特征是二陽結,即是手陽明大腸經和足陽明胃經之結,結則化熱,胃熱則消谷善饑,大腸熱則大便干,臨床常見的糖尿病病人一旦血糖增高時出現(xiàn)的癥狀,如消谷善饑、形體消瘦、大便秘結、小便頻數,正是二陽結的主要表現(xiàn)。
消渴的形成原因是脾氣受傷,發(fā)病因素是心神受傷,而使脾氣受傷和心神受傷的因素較多。由于各個病人先天和后天的影響因素不同,所以消渴發(fā)生時,臨床常出現(xiàn)的證侯有所不同。正在發(fā)病時表現(xiàn)以證侯為主,主要有:二陽結熱、陰傷燥熱、肺胃實熱、氣郁血淤、脾胃濕熱、食積痰熱、熱毒所傷、酒毒所傷。一旦病情穩(wěn)定后,證型就表現(xiàn)出來,在消渴期常見的證型有:氣陰兩虛,肝腎陰虛,脾腎陽虛。
消渴期糖尿病的治療仍采用“二、五、八、方案”,特別是三個基本措施的應用。并重視對各種證侯、證型形成原因的分析。在采取綜合治療的基礎上進行辨證施治。本期治療的目標,主要是尋找適合自己病情的,簡單可行的治療措施,并堅持下去。特別是心態(tài)方面,要知道患了糖尿病,一旦找到適合自己情況的規(guī)律后,只要堅持下
去,同樣可以健康長壽。
對證侯論治
◆ 二陽結熱
癥狀:多食多饑,大便干燥,疲乏無力,消瘦,口渴多飲,多尿,舌紅,苔黃,脈數。
因多食、少動、高度緊張使脾氣受傷,運化失常,甘氣積聚,中滿上溢,多則轉化為陳氣,刺激水道出現(xiàn)多尿,“甘氣”乃“糖”,尿出太多導致疲乏無力和消瘦,因多尿而津傷化熱,致使口渴多飲、苔黃、脈數。
擬清瀉胃腸。主要方藥:葛根10克,黃連10克,生石膏30克(先煎),枳殼10克,枳實10克,大黃10克(后下),元明粉6克(分沖)。
◆ 陰傷燥熱
癥狀:怕熱喜涼,五心煩熱,口干咽燥,鼻干眼干,便干發(fā)黃,舌質瘦紅,苔黃少津液,脈細而數。
多因素體陰虛,復加大熱、大汗、大瀉等大的疾病后,大傷津液,使津傷液耗,故怕熱喜冷,五心煩熱。燥熱生成更加傷陰,津液不足,失于濡潤,故口干咽燥,鼻干眼干,便干,苔黃。
擬養(yǎng)陰潤燥,佐以清熱。主要方藥:葛根10克,元參30克,生地30克,麥冬20克,石斛30克,生石膏60克(先煎),玉竹30克。
◆ 肺胃實熱
癥狀:發(fā)熱,咳嗽,頭痛,口渴喜飲,口干咽燥,納谷不香,大便偏干,甘氣中滿,加上過飲傷胃,停食著涼,風寒侵襲,導致發(fā)燒而至甘氣上溢發(fā)生消渴,導致諸癥。
擬清瀉肺胃。主要方藥:桑白皮30克,黃苓10克,黃連10克,生石膏30克,天冬15克,麥冬15克,南沙參30克。
◆ 氣郁血淤
癥狀:情緒抑郁,煩躁易怒,常有胸部苦滿刺痛,口苦咽干,便秘,眼眶發(fā)黑,脫發(fā)。
多因生氣著急,使氣機阻滯,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情志抑郁不舒,肝氣郁結,故見煩躁易怒,時時太息,胸脅苦滿,氣機不利,氣不行血,淤血內生,故時而胸脅刺痛,眼眶發(fā)暗,落發(fā)。肝氣失于調達,中焦樞機失常,故見腹脹、納呆、大便不暢或便溏等脾氣受傷之相。
擬行氣活血。主要方藥:柴胡10克,赤、白芍各30克,枳、殼實各10克,香櫞10克,佛手10克,郁金10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
◆ 脾胃濕熱
癥狀:納食不香,腕腹脹悶,口干少飲,口中黏膩,四肢沉重,大便不爽,小便赤黃,舌胖嫩紅,苔黃厚膩,脈象滑數。
多因經常過飽過食,或晚飯多食肥美,使脾胃受傷,運化無能,濕滯化熱,困阻中焦。脾失健運,納食不香,脘腹脹悶;胃熱故見口干渴飲,小便黃而赤,舌胖苔紅,口重黏膩,四肢沉重,大便不爽等,均為濕熱困脾之相。
擬清化濕熱。主要方藥:炒蒼術10克,元參15克,木香10克,黃連10克,炒枳殼10克,炒苡仁30克。
◆ 食積痰熱
癥狀:腕腹脹滿,呃逆腐臭,心胸煩悶,頭暈沉重,怕熱喜冷,大便黏滯腥臭,舌紅,苔黃或膩。
多因自己難以控制,暴飲暴食,從而停食,脾傷失運,故見脘腹脹滿,呃逆,心胸煩悶,氣機阻滯,水液留聚成痰,郁化而熱,故頭暈沉重,怕熱喜涼,大便黏滯腥臭,舌紅,苔黃或膩。
擬消積化痰。主要方藥:藿香,佩蘭,青皮,陳皮,半夏,生三仙,黃連,枳殼,枳實,各藥均10克。
◆ 熱毒所傷
癥狀:口渴引飲,心胸煩熱,體生瘡疥、癰、疽,或皮膚瘙癢,便干溲黃。舌質紅,苔黃。
因飲酒無度,酒毒內盛,可見面紅耳赤,手掌色紅;酒毒為陽邪,傷津耗液,故口苦口干,腹脹便干,火熱內盛,清竅不利,故心胸煩熱,頭疼頭暈。
擬清熱解毒。主要方藥:銀花30克,連翹30克,地丁30克,黃苓10克,山梔10克,魚腥草30克,白鮮皮30克,白蒺藜10克。
◆ 酒毒所傷
擬清利酒毒。主要方藥:葛根20克,黃連10克,山梔10克,黃苓10克,丹皮10克,茵陳30克,大黃6克,白茅根30克,車前草30克,白芍60克。
對證型論治
◆ 氣陰兩虛
癥狀:疲乏無力,不耐勞作,口渴喜飲,口干咽燥,心煩少眠,大便干稀無常,小便頻多,舌胖淡紅,苔少。
擬益氣養(yǎng)陰。主要方藥:黃精30克,生地10克,木香10克,黃連10克,麥冬10克,枸杞子10克,地骨皮15克,生、炒薏米各15克,生、炒山藥各15克。
◆ 肝腎陰虛
癥狀:怕熱喜涼或有盜汗,急噪易怒,五心煩熱,咽干舌燥,頭暈目?;螂p目干澀,目圈黑暗,便干,舌質瘦紅,苔少。
擬滋補肝腎。主要方藥:菊花10克,枸杞子10克,黃精15克,山萸肉10克,生、熟地各10克,地骨皮20克,知母10克,黃柏10克,山梔10克,丹皮10克,吳茱萸3克,仙靈脾10克。
◆ 脾腎陽虛
癥狀:食后腹脹,腹瀉,納食不香,疲乏無力,畏寒肢冷,腰膝酸痛,喪失工作能力,性功能減退。
擬健脾補腎。主要方藥:炒山藥10克,豬苓20克,山萸肉10克,木香10克,黃連10克,蜈蚣3條,秦艽15克,狗脊10克,赤、白芍各15克,炒苡仁2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