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甘祖昌不當將軍當農(nóng)民這個鮮為人知的故事嗎?請聽甘祖昌遺孀龔全珍老人娓娓道來——
時間過得真快,轉眼間甘祖昌離開我已經(jīng)二十個年頭了。二十年來,將軍當農(nóng)民的往事歷歷在目,仿佛就發(fā)生在昨天。多少次睡夢中,我看到他那一身農(nóng)民裝束:腰扎白布帶,一雙赤腳,褲腿高挽,肩扛鋤頭,神采奕奕地出現(xiàn)在田頭地里和群眾中間……
斯人雖已去,英名留人間。如今,他的名字伴隨著他的率先垂范、無私奉獻的事跡依然在廣大群眾中傳頌,為人們所崇敬。拳拳愛民心,殷殷公仆情,他的精神與日月永存!
對甘祖昌不當將軍當農(nóng)民一事,很多人不能理解,不僅僅在中國,很多外國人也感到好奇,不少人還來信詢問。甘祖昌到底為什么不當將軍當農(nóng)民?作為他的老伴,我也是在三十多年的共同生活中慢慢體會到的。
甘祖昌是蓮花縣坊樓鎮(zhèn)沿背村人,1927年入黨,1928年入伍,剛參加革命時做“三匠”(木匠、鐵匠、篾匠),在蓮花縣地方武裝里面修鳥槍、做梭標。入伍后,進井岡山子彈廠,跟隨毛主席參加了二萬五千里長征。延安時期,任三五九旅供給部副部長。新中國成立后任新疆軍區(qū)后勤部副部長、部長,1955年被中央軍委授予少將軍銜。
1951年冬天,時任新疆軍區(qū)后勤部長的甘祖昌下部隊檢查工作。當時,國民黨一些殘余部隊在新疆專門搞破壞,把他必經(jīng)的一座橋中間弄斷了,并用雪偽裝起來。汽車走在橋中間的時候塌陷下去,車子也跟著翻了下去。甘祖昌身受重傷,經(jīng)全力搶救才脫險,后來外傷雖然愈合了,卻給他留下了嚴重的腦震蕩后遺癥。甘祖昌頭部曾受過兩次傷,第一次是輕傷,第二次在同一個地方,子彈打進去一半,他自己把它拔了出來,留下了一個疤。這是頭部第三次受傷。當時醫(yī)療條件差,腦內(nèi)淤血無法清除,因此他的傷并沒有徹底治愈。加上工作緊張繁忙,他的頭經(jīng)常痛,有時候還暈倒。就這樣反反復復,堅持到了1954年。這時,他身體更加瘦弱了,一米七五的個子,體重只有40公斤。沒辦法,王震司令員只好叫他去療養(yǎng)。在去廬山療養(yǎng)院路過蓮花時,他對母親說:“我身體不好,過兩年領導批準了,我就回來當農(nóng)民?!?/p>
療養(yǎng)結束歸隊后,他就給軍委寫報告:我由于腦震蕩比較嚴重,不再適合當領導了,但我手腳都還是好的,我還可以參加勞動,我請求到農(nóng)村去當農(nóng)民,為農(nóng)村的建設出一點力。一年過去了,軍委一直沒有批。王震司令員就安排他在軍區(qū)醫(yī)院療養(yǎng),并派一名特護照顧他。他經(jīng)常是特護一離開,就溜到醫(yī)院的菜地里幫助種菜。院長去看他的時候,對他講:“老領導,你不要亂跑,一旦出了問題我們負不起這個責任?!备首娌牶蠛懿焕斫猓骸拔乙阖撌裁簇煟矣植皇莵碜喾康?,我活動一下對身體還有好處呢。再說別人都在為社會主義建設轟轟烈烈的忙,我在這里怎么能吃得下飯,睡得著覺?!保保梗担赌晁謱憟蟾妫蠡剜l(xiāng)當農(nóng)民,軍委還是沒有批。1957年,總政治部干部部蕭華部長到新疆檢查工作,他又寫報告,還當面跟蕭華匯報。組織上考慮到甘祖昌的實際情況就同意了。當時,我在新疆軍區(qū)八一子弟學校教書,是個連級干部,每到禮拜六才能回家。這天我剛到家,就看見甘祖昌像小孩過年一樣高興,我跟他說我要請假回家探親,看一下老母親。他說:“好嘛,你先到江西再回山東去?!蔽覇査骸澳阋不亟魈接H?”他說:“我要回家當農(nóng)民,你去政治部辦個手續(xù),收拾收拾過兩天我們就走?!?/p>
我回到學校,老師們聽后七嘴八舌議論開了:“老龔啊,他回家當農(nóng)民,你也去當農(nóng)民嗎?要不你讓他先回去,等他幫你聯(lián)系好工作再回去?”我覺得這個辦法好,要求也不高。的確,我長這么大連水稻什么樣都沒見過,怎么去當農(nóng)民呢?我那天回家一進門,他又問我:“手續(xù)辦好了沒有?!蔽艺f沒有,并讓他先回去幫我聯(lián)系好了工作以后再回去。他聽后很生氣:“你回家一定要當公辦教師,要國家給你工資嗎?沒工作就沒有飯吃?農(nóng)村里可以掃盲嘛?!蔽覍λ丶耶斵r(nóng)民沒有思想準備,所以他提出的問題,我沒辦法回答。但我了解他的性格,我如果不跟他回去,他就會和我離婚,當然我不怕離婚,主要是擔心他的身體。第三個禮拜我就下定了決心,辦理了一切手續(xù)跟他回家。后來甘祖昌才跟我講:“有人說我要種田,隨便到哪個農(nóng)業(yè)區(qū)去都可以,為什么非要到農(nóng)村去當農(nóng)民呢?農(nóng)村條件苦?。∥抑?,他們都是好意,但如果我到哪個區(qū)去,人家就會把我當個大首長供起來,還能讓我勞動嗎?到了農(nóng)村呢,就可以隨我的便,該干什么就干什么。我家祖祖輩輩都是種田人,豈能忘了這個本?……共產(chǎn)黨員不能享清福,要艱苦奮斗一輩子,只要我們時刻牢記黨的宗旨,牢記共產(chǎn)黨人的理想、信念,我們還有什么個人私利不能舍棄的呢?”
回到蓮花后,我們就同他的兩個弟弟、大兒子,四家人住在一個院子里,二十多口人一鍋吃飯?;氐郊液螅首娌燥埶X都香了,只休息了兩天,就到合作社買了幾個簸箕。兩個侄子、兩個兒子、一個孫子和他自己一人一個,還給自己買了一個耙子。后來,無論什么天氣,他都堅持出去拾牛糞做肥料。第一次開荒,他組織全家人在我們家后面的一個荒山上試驗。村里有好些人,包括他的兩個弟弟都說,這些土都是死黃泥,種不了東西,種了也長不出來。甘祖昌說:“我們在南泥灣的時候那些土還不如這些土呢,照樣能種出糧食來?!痹谌胰诵燎趧谧飨拢斈甓?,我們種的蘿卜、紅薯收成都很好,從此以后鄉(xiāng)親都相信甘祖昌了。那時候大家都很窮,甘祖昌買的簸箕和耙子經(jīng)常被人家拿去,丟了一個他就買回來一個。家里人都讓他把東西放好,不要再丟了,他說:“既然人家把東西拿去了,就說明他需要,這樣比我們送給他還省事?!奔依锶宿炙贿^,也就只好隨他去。
蓮花是個山區(qū),雨下少了就旱,下多了就澇,狹窄的山路坑坑洼洼高低不平,遇到溪流或山澗就成了斷頭路。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甘祖昌像帶兵打仗一樣,先摸清“敵情”再開戰(zhàn)。他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跑遍了蓮花的角角落落,哪些地方能修水庫,哪些地方該架橋,哪條路可拓寬成機動車路,他都一一記下,接著他就帶領鄉(xiāng)親們沒日沒夜地奮戰(zhàn)在工地上。那時候勞動力不缺,但缺工程技術人員,大家告訴甘祖昌:“有個姓王的工程技術員,他是地主成分,被縣水利局開除了,我們不敢請?!备首娌牶?,讓公社書記去請了兩次,王技術員怕挨整不敢來。甘祖昌就親自把他請到工地上,并向在場的鄉(xiāng)親們大聲說:“大家聽著,今后凡是技術上的事,都歸王技術員管,他怎么說大伙就怎么辦。老王你把好技術關,不要怕,有什么事我負責?!痹诟首娌膸ьI下,鄉(xiāng)親們越干越有勁,時間不長,就修了兩個大水庫,架起了五座橋,修了20多公里機動車路。
甘祖昌對自己和家人要求都非常嚴格。他吃的是粗茶淡飯,穿的是打補丁的衣服,在田間地頭,他總赤著腳。每當和老戰(zhàn)友一起開會的時候,有人就和他開玩笑:“老甘,你是一個將軍,穿打補丁的衣服不覺得寒磣?”甘祖昌總是笑著對他們說:“現(xiàn)在老百姓還都很窮,等他們都富裕了,我再穿打補丁的衣服,那才叫寒磣呢。我們共產(chǎn)黨人,要時刻和老百姓同甘共苦,穿衣吃飯都不能超越他們,否則老百姓就會疏遠你?!备首娌谑赖臅r候,七個子女和所有親戚朋友,他沒有幫助給一個人安排過工作。大兒子利用業(yè)余時間學會了電工,正好一個煤礦需要這樣的人,縣委書記找了甘祖昌幾次,他才同意。當時,所有兒女和親戚朋友對他這樣做都不理解,覺得他是一個將軍,不但跟他沒沾上什么光,反而還吃了不少虧和苦,個別的甚至還埋怨他?,F(xiàn)在再想一想,覺得甘祖昌做得是對的,他雖然沒有給我們留下什么財產(chǎn),但他卻給后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他那堅定的共產(chǎn)主義理想信念,戰(zhàn)天斗地、愚公移山的氣魄,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他那革命征途不歇腳,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無私奉獻品格;他那不居功自傲、淡泊名利的思想境界;他那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科學態(tài)度;他那生活低標準、工作高標準,與老百姓同甘苦、共患難的做人準則,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和敬仰。
責任編輯張榮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