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秋,在北京太平橋大街全國政協(xié)禮堂的一個會議室,丁玲與五十年前曾欲加害于她的原國民黨軍統(tǒng)局上海特別組組長沈醉相遇、相識了。會上,他們互致問候,笑泯恩怨;會后,兩人書信往來,回憶往事。在歷史的歲月中,兩個昔日的對頭,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
五十年前“丁玲失蹤”震動了上海,震動了整個中國文壇
五十年前,也就是在1933年5月14日上午,丁玲與馮達分別出門辦事。路上,馮達說是去看望兩位同志,丁玲則去參加一個文藝團體的會議。頭天晚上,馮達在回家途中,懷疑有特務跟蹤,所以兩人約定,在中午12點以前都必須回家,如果其中有一人未能按時歸來,另一位就應該立即離開,并設法通知組織和有關同志。
丁玲在《魍魎世界——南京囚居回憶》中,對她被捕當天上午的情況,曾這樣記述道:
“從正風文學院出來,我回到家里是上午十一點半,果然馮達未回。我認為這不平常。因為他說只是去兩個記者那里看看的,應該比我回來得早才是。我稍為等了一下,就去清理東西,如果十二點馮達還不回來,我就走。正在這時,潘梓年同志來了,我把情況告訴了他。他這個人向來是從從容容、不慌不忙的。他拿起桌上一份《社會新聞》,坐在對著門放置的一個長沙發(fā)上;我坐在床頭,急于要按約定及時離開,但看見潘梓年那樣從容、沉著,我也有點不好意思再催?!?/p>
不該有的疏忽,導致白色恐怖下難以避免的災難。
令丁玲萬萬沒有預料到的是,馮達帶領特務來到家中。她承認,在被捕之前,她一直認為馮達是個好黨員,工作負責,生活上也沒有什么別的嗜好。當在被捕現(xiàn)場看到與特務站在一起的馮達時,她不能不感到驚奇和疑惑。
丁玲在《南京囚居回憶》一文中對被捕的經(jīng)過作了如下詳實的記述:
“突然聽到樓梯上響著雜亂的步履聲,我立刻意識到:不好了!門‘砰’地一聲被推開了,三個陌生人同時擠了進來,我明白了,潘梓年也明白了。我們都靜靜地不說話?!?/p>
過了一會,丁玲猛然見到了馮達。
“他一看見我和潘梓年,猛地一驚,然后就低下了頭,好像不認識我,也不認識潘梓年,他木然地、無神地往床頭一坐,我立刻就站起來走到立柜邊去了。我瞪著他,他呆若木雞。我心里想,難道是他出賣了我們?!”
接著,丁玲和潘梓年被帶走了。第二天,丁玲便和馮達一起,被押上了火車,前往南京,開始了她的一段特殊生活——“三年囚居”生涯。也就是這三年囚居,給她后來的一生帶來了極大的麻煩和痛苦。
五十年后,丁玲和沈醉這對“冤家”又聚到了一起,只是由敵變成了友
1983年霜秋,北京西郊漫山遍野的黃櫨樹,展椏舒枝,迎風飲露,葉煥丹紅,如火似錦。
此時,北京太平橋大街全國政協(xié)禮堂的一個會議室氣氛熱烈,文化組的政協(xié)委員們在學習討論《鄧小平文選》。這次學習編組,也不知是歷史的巧合還是歷史的必然,丁玲與她五十年前的死對頭沈醉安排在同一個組,并由丁玲擔任組長,所以在這次學習中,這對昔日的“冤家”相遇、相識了,以至發(fā)展到后來的書信交往。
為了引導學習,在小組討論時,丁玲第一個發(fā)言。她思路開闊,很健談。丁玲聯(lián)系自己的身世經(jīng)歷,來論證三中全會方針政策的正確和偉大。她動情地說:“要不是三中全會,要不是鄧小平、胡耀邦出來主持工作,大膽地撥亂反正,我們可能要右派到底,這輩子沒有出頭之日,沒有申冤的機會,所以,我感謝黨,感謝三中全會的英明決策?!弊詈?,她頗有感觸地說:“我最近看了一本書,是沈醉寫的《我這三十年》。這本書寫得好,寫得很真實。”
《我這三十年》是沈醉寫的一本回憶錄,1982年春天剛剛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書中記述了沈醉在全國解放后,作為一名戰(zhàn)犯,與杜聿明、宋希濂等在北京功德林監(jiān)獄和秦城農(nóng)場認真接受改造,獲得特赦,重新做人的經(jīng)過;還記述了他在“文革”期間,“四人幫”威逼他出示偽證,迫害共產(chǎn)黨領導干部的經(jīng)過,以及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他的再次新生。因為湖南人民出版社經(jīng)常把一些新出版的好書寄贈丁玲,所以她看到了這本《我這三十年》。
沈醉在三十年代為虎作倀,險些害了丁玲,卻又在“文革”期間的六十年代,在一種特殊的情況下幫助了丁玲。他以自己的功,彌補了自己的過。因而,他在《我這三十年》一書中,寫了這樣一段耐人尋味的話:
……由于我的特殊身份,“文革”中間,大量所謂“專案組”找我外調(diào),五年間寫過一千多份證明材料。我懂得,一份材料關系到一個人的政治生命,所以我抱定一個宗旨:決不能再像解放前那樣,無中生有,干傷天害理的事情。這是我的進步,也是我認真改造自己的成果。
此時,丁玲一提到沈醉的名字,人們都把目光唰地投向一側,那里坐著一位身材魁梧、腰板挺直的老人,雙手拄著一根拐杖,正在專心地諦聽丁玲的發(fā)言。他就是特赦的國民黨戰(zhàn)犯、全國政協(xié)委員沈醉!他想要聽聽丁玲對他以及他寫的《我這三十年》這本書作何評價。
丁玲清了清嗓子,接著說:“沈先生的這本書,他把思想改造的過程寫得很具體,很生動,讓人看到我們黨的工作人員在執(zhí)行黨的政策,做深入細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水平?!闭f到這里,丁玲掃視了一眼會場,不巧遇到了沈醉的目光,她笑了,接著往下說:“實在說,過去我恨你們這些人,把你們看作是殺人不眨眼的魔鬼,現(xiàn)在看到你們改造得這么好,我感觸很深,也改變了我對你們的看法。我也很羨慕你們,在你們思想改造的過程中,有那么多黨的領導人和工作人員給你們溫暖。”
丁玲講得很動情,沈醉聽得也很動情。他摘下眼鏡,用手帕擦拭著眼睛。屋子里很安靜,委員們看到了這兩個老人之間的一種溝通和交流。但是許多委員并不知道,五十年前,這兩個人是水火不相容、你死我活的冤家對頭,他們之間,曾經(jīng)有一場即將發(fā)生而終未發(fā)生的生死大搏斗。
散會后,人們陸陸續(xù)續(xù)地走出了會議室,沈醉卻坐在那里沒有動,丁玲也坐在那里沒有動。最后,會議室只剩下他們兩個人了。這時,沈醉先站了起來,拄著拐棍慢慢地向丁玲走過去。
丁玲近距離認真地審視了對方一眼:黑紅的臉龐,花白的頭發(fā),雖然七十多歲了,但看上去身體健朗,只是茶色鏡片后,隱約可以看到一只受傷的眼睛轉動時不很靈活。他笑容可掬,儼然一副學者風范。丁玲不禁暗忖:難道眼前的這個人就是原先的那個國民黨里有名的軍統(tǒng)大特務?
就在丁玲愣神的一瞬間,沈醉走了過來,沖她深深地施了一個禮,抱歉地說:“丁老,我的那本書出來后,一直想送您一本,但又怕您不原諒我,沒想到您先看到書了……過去,我對黨和人民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也對您犯下了罪……”話語中,道出了他的懺悔。
丁玲連連擺手,打斷了他的話:“這都是過去的事了,現(xiàn)在一切都要向前看,我們不是已經(jīng)走到一起來了嗎?我希望你多寫,把你的經(jīng)歷都寫出來,也歡迎你到我家里去作客?!?/p>
在這次與沈醉的交談中,丁玲才知道:五十年前,由于她在左聯(lián)中的名望與影響,引起了特務機關的高度關注。當時,如果國民黨中統(tǒng)特務不抓她,那么以戴笠為頭子的國民黨軍統(tǒng)特務也會把她抓走,她已經(jīng)處在中統(tǒng)和軍統(tǒng)特務的雙重監(jiān)視之下,注定了在劫難逃。令人感慨的是,當丁玲知道這一內(nèi)幕時,竟然會是事情過去五十年后,并由當年想逮捕她的軍統(tǒng)上海特別組組長沈醉親口告訴她。
歷史就是這么神秘莫測,令人唏噓感嘆!
沈醉致信丁玲請罪,請求寬宥他過去所犯下的罪行
丁玲的邀請發(fā)出后,沈醉沒有來。是他內(nèi)心負疚大重,還是擔心丁玲并不真正歡迎他?其中原因,大概只有沈醉自己清楚。
次年春,丁玲的《訪美散記》也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這本書的裝幀印刷都很漂亮,她購買了一些,簽名送給親朋好友,其中也給沈醉送了一本。
1984年6月底,南方驕陽似火,丁玲從鼓浪嶼回來,便收到了沈醉的一封長信。信是6月6日寄到丁玲家的,但由于丁玲當時應廈門大學之邀,正在鼓浪嶼療養(yǎng),等她回到北京后,才看到這封信。她急忙啟開信封,戴上老花鏡,一字一句地讀了起來:
丁玲大姐:
謝謝您賜贈的大作,連讀了三遍,對我明年去美、加等地探親訪友,啟發(fā)很大。謹此致謝。
我應當當面去向您請罪,因怕您太忙和不會寬恕我,所以一直想去而沒有去。您抗戰(zhàn)前在上海進行革命活動時,住在法租界,我便是軍統(tǒng)上海特區(qū)法租界組組長,我的小組每周都要匯報一次監(jiān)視、跟蹤您的情況。不過后來您被逮捕,是中統(tǒng)上海區(qū)負責人季源溥比我早一步下手,遲一點我就要動手了。
還有一個情況要向您匯報:“四人幫”的爪牙多次派人追逼我,說您被捕而沒有被送到雨花臺去,是您叛變了。我堅持是由于您相當有名(不是您說的“是一個小有名氣的作家”),除了有許多人出面援救外,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由于您是一個女青年作家,這樣就有很多人同情您。反動派比之“四人幫”雖同樣兇狠殘暴,但還有一點點不同,就是對您和一些知名人士不敢隨便殺害,是有八個字的原則,即怕:“社會輿論,國際影響”。
看到這里,丁玲的思緒信馬由韁,一下又回到了那“反右”和“文革”的歲月中,一幕幕往事,又浮現(xiàn)在她的眼前:
在“反右”的大批判中,口鋒如刀:“丁玲,你怎么活著回來了?一定是從狗洞里爬出來的一個叛徒!”
就是用這個公式,在“文革”中,將過去曾經(jīng)被捕過的革命者,一概打為“叛徒”。無怪詩人艾青說:“反右”是“文革”的預演。
在“文革”的大批判中,一批批的革命小將指著丁玲的鼻尖質(zhì)問道:“丁玲!你說你不是叛徒,那國民黨特務為什么沒有殺害你?你是怎么出獄的?”
在“反右”和“文革”的大批判的刀筆劍舌的圍攻中,掛了黑牌的丁玲,只能規(guī)規(guī)矩矩、低頭認罪地站著接受批判,就是因為她當年“沒有死在敵人的屠刀下”。
丁玲的生死,她的革命節(jié)操,她一生的名譽,就這樣在謎里,在霧中。過去,敵人的造謠、污蔑、誹謗,丁玲不僅坦然視之,同時準備遭受更大的欺凌,因為自己是革命者。偏偏二十多年后,“革命的同志”以革命的名義重復敵人當年的謠言,辱罵她是“叛徒”。“不!不!不!……”再說多少個“不”字也枉然,人家有既定的結論,不需要用任何材料來證實。這時,她身上長一萬張嘴也沒有用,只有哭,在敵人面前不示弱,不流出來的淚,這時都流出來了。過去,她對敵人咬牙切齒地恨;而這時,她只有悲痛,眼前要定她為敵人的人,她卻不能同樣視他們?yōu)閿橙?。這些事,幾十年間,誰又把它真正說明白過?。?/p>
她趕緊止住自己的思緒,擦了擦濕潤的眼眶,又繼續(xù)看沈醉的來信:
當我把這一具體情況反撥(駁)謝靜宜等“左”字號頭頭時,她們竟對我狂笑幾聲:“你們過去橫行不法,在我們看來微不足道。瞧!我們連什么主席、元帥等都不在話下?!蔽页硎咀岳⒉蝗缤?,真是使我啼笑皆非。說說這些,讓您笑一笑吧!專此并請
近安!
沈醉頓首
丁玲看完當年“敵人”的來信,深感欣慰,她至少弄清了三個問題:第一是在三十年代初期的上海,嚴密地監(jiān)視、跟蹤丁玲,隨時隨地想要扼殺左翼文化運動的,不止一個特務組織,各特務組織之間爭相以抓捕革命人士來邀功爭賞;第二,丁玲被捕以后未被殺害,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她“相當有名”,很多人同情她,許多社會知名人士出面援救,國民黨反動派迫于“社會輿論,國際影響”而未敢下手;第三,“文革”時期,“四人幫”繼續(xù)對丁玲進行迫害,派人追逼沈醉證明丁玲叛變過,而沈醉堅持實事求是,反而受到謝靜宜等人的奚落與嘲笑。
沈醉的來信,對丁玲正在寫作的長篇回憶錄《魍魎世界——南京囚居回憶》,有不小的幫助。不久,她便接到了中組部《關于丁玲同志恢復名譽的通知》征求意見稿。這個文件經(jīng)中央書記處批準后,于1984年8月1日由中央組織部正式頒發(fā)文件,澄清了有關丁玲在南京被捕那一段歷史的種種謠傳,徹底還了她一個清白。
丁玲去世后,沈醉為自己沒去為她送行而深感抱歉
1986年的深秋,北京城已有了些許涼意。
這天,丁玲的丈夫陳明和丁玲生前的秘書王增如,結伴來到政協(xié)宿舍一個普通的單元樓層里,這就是沈醉的寓所。丁玲逝世后,他們?yōu)榱藢懽饕槐尽抖×岬墓适隆罚瑢iT來拜訪沈醉。
落座、寒暄過后,沈醉對陳明他們動情地說:“我非常感謝丁大姐,她在政協(xié)會議上發(fā)言,談了《我這三十年》這本書,使我得到了解脫,得到了理解,我很感激她?!?/p>
“沈先生,不必客氣?!标惷餍χ忉尩溃骸皟赡昵埃×崾盏侥哪欠忾L信后,看得很認真,對您很感激。只是……只是第二天,因她病重被送進了協(xié)和醫(yī)院,就沒來得及給您復信,請您諒解?!?/p>
沈醉忙笑道:“沒什么,您不必介意,不必介意?!?/p>
陳明道:“沈先生,丁玲已離我們而去,我們想化悲痛為力量,寫一本《丁玲的故事》。今天登門造訪,是想請沈先生介紹一些三十年代上海國民黨特務活動的情況。”
“可以?!鄙蜃砺砸怀了迹阍敱M地談起往事來:“三十年代,我是國民黨軍統(tǒng)局駐上海特別組的組長,那時丁玲住在法租界,我們這個組一共有十幾個人,其中有兩三個人專門負責盯視她。那時丁玲是有名的青年女作家,又是左聯(lián)成員,很活躍,也很紅,在讀者中,特別是一些進步青年讀者中間影響很大,所以國民黨很注意她,也很恨她。但是我們不知道她是不是共產(chǎn)黨,也不知道她在左聯(lián)里邊的具體職務,監(jiān)視她的目的就是為了掌握這些情況,在適當?shù)臅r機逮捕她,破壞共產(chǎn)黨的地下組織。當時宋慶齡女士也住在法租界,我也去盯視過。魯迅住在英租界,我也盯視過,他用毛筆寫字,寫完后往竹椅上一躺,接著就抽煙。魯迅、宋慶齡、丁玲,還有許多人,都在我的黑名單上。后來丁玲是被cc派抓去的,cc派是國民黨的中統(tǒng)特務組織,當時cc派的勢力比我們軍統(tǒng)勢力大。如果他們晚一步,我們就會下手,把丁玲抓走?!?/p>
談到這里,陳明插言道:“粉碎‘四人幫’之后,丁玲的所謂歷史問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沒有解決,有個別文藝界高層人士堅持認為丁玲被捕以后,有變節(jié)行為。”
沈醉聽后很驚訝,難以理解。他說:“丁玲未被殺害,絕不是因為她自首、叛變。她如果自首叛變,我們這些人不會不知道。她沒被處死,完全是因為她的名望,她的影響很大,還有蔡元培、宋慶齡、魯迅這些著名人士的援救,還有外國人的聲援,國民黨反動派怕把事情鬧大了,不好收拾。我真不明白,解放后,特別是三中全會以后,她怎么還為這個歷史問題吃了那么多苦頭呀?”
“中央解決歷史遺留問題需要一個過程,或許內(nèi)部也有爭議?!标惷飨肓讼?,說:“一直拖到84年的8月1日,中央才正式行文解決了她的歷史問題,搬掉了壓在她心頭多年的一塊石頭。”
沈醉笑道:“丁大姐的歷史遺留問題解決了,我也替她高興?!?/p>
但陳明卻怎么也高興不起來,他黯然傷神地說:“沒想到,她在今年二月扔下我,獨自一人走了?!?/p>
沈醉也很沉重地說:“在丁大姐病重和她仙逝之時,我沒去看她,也沒給她送行,真是很抱歉??!”
陳明頷首道:“對先生的心意,我代表丁玲謝謝了!”
……
如今,這兩位由仇敵變?yōu)榕笥训睦先耍枷群箅x開了我們。他們富有戲劇性的一生,增加了歷史的厚重感,耐人尋味。
責任編輯鐘海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