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僅用眼睛是無法看到那些看不見的東西的。只有盲人才知道要用心去看世界。
攝影師一邊用左手撫摸著阿蘭布拉宮殿的墻壁,一邊用右手中的相機記錄下眼前的一切。黑暗籠罩了庭院,讓周圍變得無比寂靜,閃光燈瞬間又照亮了一切,但聲音傳感卻發(fā)出光度過強的警告音。于是,攝影師需要憑直覺再拍攝一次。在按動快門的時候,他盡力屏住呼吸。拍攝結(jié)束,攝影師自己卻無法看到效果,需要身邊的助手輕聲向他解釋。
這幅攝影作品被收錄進了一組題為《看不見的庭院》的作品集中。在西班牙首屆當代藝術(shù)雙年展期間,馬德里美術(shù)宮舉辦了同名攝影展,展出了38位藝術(shù)家的作品,他們中大多視力有殘疾,有的完全是盲人。
這幅作品的作者便是來自斯洛文尼亞的盲人攝影師葉夫根·巴夫恰爾。展覽開幕式期間,他解釋了自己身為一個盲人在拍攝阿蘭布拉宮時的感受:“對于盲人來說,阿蘭布拉宮是一塊禁地,因為這里的一切都屬于那些看得見的人。我們一定要打破這種偏見?!?/p>
10歲那年,一根樹枝劃傷了巴夫恰爾的左眼。12歲時,一顆掩埋于二戰(zhàn)期間的地雷在他身邊爆炸,導(dǎo)致他完全失明。這一切都發(fā)生在他的家鄉(xiāng)斯洛文尼亞,他變成了“和平時代的戰(zhàn)爭犧牲品”。兒時的場景永遠地留在了回憶中,“我覺得是上帝讓我變成盲人,好讓我記住我的國家永遠都是美麗的”。16歲時,巴夫恰爾有了第一臺屬于自己的照相機。家里的一位藝術(shù)家朋友幫助他完成了生平第一次膠片拍攝,并把他引入了攝影的奇妙世界。
“我的尼康相機就是我的眼睛。每一次快門按動,閃光燈閃爍后,我都覺得是找回了一縷我錯過的陽光?!边@段話出自于意大利盲人攝影師杰蘇阿爾多·布法利諾小說中的人物之口。失明后,巴夫恰爾并沒有拿起似乎是每個盲人都會彈奏的手風(fēng)琴,而是拿起了相機。
聲音是他的最主要助手。隨身攜帶的一臺小巧的光電裝置可以提醒他在拍攝過程中的光線強弱,并發(fā)出警報聲以便進行調(diào)整。此外,他的助手會告訴他距離拍攝對象的遠近,以便他能調(diào)整焦距。剩下的就全靠巴夫恰爾的直覺了。在暗房沖洗照片時,其他人會向他解釋照片效果,巴夫恰爾再決定有哪些是需要重新拍攝的。一切都要仰仗其他人的聲音。
希臘人曾經(jīng)說過,僅僅用眼睛是無法看到那些看不見的東西的。只有盲人才知道要用心去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