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究基地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作為中國共產黨第二代集體領導的核心和中國改革開放與現(xiàn)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鄧小平以百折不撓的人格魅力、高瞻遠矚的戰(zhàn)略魄力和求真務實的政治風范,成為20世紀全球最具影響力的政治家之一。
俄羅斯是中國的近鄰。20世紀初,俄國的十月革命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經歷了一段復雜的關系之后,70年代末到80年代,兩國又先后開始進行改革。由于兩國國情不同,改革的方針政策各異,進展和結果也大不一樣。中國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改善,國民經濟的穩(wěn)步增長,國際地位的日益提高,給90年代初飽受“饑餓療法”之苦的俄羅斯人民留下丁深刻的印象。俄羅斯各界人士,從政黨領袖、學者專家到普通民眾,普遍贊譽鄧小平領導中國成功進行改革、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的智慧與魄力,并由此而追溯中國悠久文化對鄧小平理論和改革開放成就所起的巨大作用。
俄羅斯各界對鄧小平改革開放理論的評論,我國的《參考消息》等報刊曾有不少報道,但據(jù)管見所及,至今似乎還無系統(tǒng)的評述。本文擬從10余年來自俄羅斯書報和網(wǎng)站收集的有關材料中,選取一些有代表性的言論予以介紹。為節(jié)省篇幅,凡已有中譯文者不再重復。由于國情和角度不同,俄羅斯人對鄧小平及其理論的看法不可能完全跟我們一樣,有的可供我們參考,有的或許還會對我們有所啟發(fā)。
俄國政界和理論界人士普遍贊賞鄧小平過人的智慧與魄力、求真務實的風范以及為改善中俄關系所作出的杰出貢獻。
俄羅斯科學院院士、遠東研究所所長米哈伊爾·季塔連科在《綿里藏針》一文中稱鄧小平是“革命的務實派”。他認為,在鄧的眼里,革命思想的價值就在其實踐意義,而鄧的改革開放思想可以追溯到五、六十年代。鄧早在1962年提出的“貓論”,后來成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哲學基礎。文化革命結束后,鄧及時終止“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方針,把執(zhí)政黨活動的重點轉移到發(fā)展經濟和改善人民生活方面來。鄧推行積極謹慎、不干涉別國內政、不承擔有損于中華民族利益的義務的外交政策使中國成為對外資吸引力最強的國家之一。在中俄關系方面,季塔連科主張繼續(xù)遵循鄧小平1989年會見戈爾巴喬夫時所提出的“結束過去,開辟未來”的建議,維護中俄兩國業(yè)已形成的戰(zhàn)略伙伴關系。①
俄羅斯著名政治評論家符謝沃洛德·奧夫欽尼科夫在《中國改革之父》一文中高度評價鄧小平的政治智慧,尤其是使中國擺脫“文化革命”這一毀滅性旋渦、實行改革開放的魄力和功績,重實效而不是口號的務實作風。照他的看法,鄧小平特別重視改革在這三方面的實際效果:發(fā)展生產、改善人民生活和提高綜合國力。為此,鄧小平制定和實行了從計劃經濟向符合中國實際的市場經濟過渡的模式,最大限度地降低改革的社會成本、縮小兩極分化,同時又保持激勵生產力增長的機制。他認為,獨聯(lián)體國家,特別是俄羅斯和白俄羅斯,可能會對這一經驗的某些方面感興趣。②
許多俄羅斯人士將中俄改革進行對比,認為鄧小平遠比戈爾巴喬夫與葉利欽高明。
俄羅斯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斯維特蘭娜·吉爾金娜博士說,鄧小平“摸著石頭過河”的謹慎做法比葉利欽致命的“休克療法”更明智,更有效。她形象地用修房子來比喻兩國的改革:中國是先修好新屋,再拆舊屋;俄國卻是新屋還沒建,就把舊屋拆了,弄得連住處都沒有。她還指出,經濟與政治和意識形態(tài)密切相關。中國進行經濟改革時注意處理三者的關系,并沒有將原來的政治體制和意識形態(tài)一下子推倒,而是逐步完善。照她的看法,盡管中俄兩國文化傳統(tǒng)不一樣,社會體制卻十分相似;俄羅斯的問題就在于它在進行改革時,沒有考慮自身的特點,完全照西方的“處方”辦事。③
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奧列格·阿林博士也有類似的看法。他在《陷入政治圈套的俄羅斯》一書④中說,中國這個共產黨領導的國家有效地利用市場機制,成功地實現(xiàn)了現(xiàn)代化;而俄羅斯似乎一夜之間就變成了資本主義國家,實行市場經濟,但并未促進經濟的發(fā)展,而資產階級民主更把國家變成了硝煙不斷的戰(zhàn)場。
阿林說,1979年,即鄧小平開始在中國進行改革開放政策之時,就宏觀指數(shù)而言,號稱世界第二大強國的蘇聯(lián)幾乎在所有的方面都超過中國,比如人民受教育的總體水平、科學技術潛力和基礎設施發(fā)展水平。但到1995年,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已超過俄羅斯一倍。他認為,中國的改革方式不僅富有成效,在戰(zhàn)略上也是唯一明智的,而俄羅斯的方式在戰(zhàn)略上是毀滅性的。照他的看法,鄧小平的“經濟哲學”突出了兩個要點:謹慎從事和循序漸進。中國最主要的“訣竅”在于“堅持不懈,有長遠的戰(zhàn)略眼光,選擇認真而持久的政策”。結果,中國從開始改革之時起,人民生活就不斷提高。俄羅斯領導人則一開始就千方百計摧毀現(xiàn)有體制,把俄羅斯從一流強國變成了三流國家。
著名宇航學家勞申巴赫院士在《固執(zhí)之見》一書中說,他個人對中國道路特別感興趣,因為中俄兩國起步時條件相同:完全集體化,農業(yè)經濟完全破產,國有企業(yè)官僚化,由統(tǒng)一的中心進行管理??墒堑搅藘蓢急仨氝M行改革時,中國出了個聰明人鄧小平,懂得該如何改造國家。鄧說,改革要50年才能夠完成,當時的蘇聯(lián)領導人則說只需要兩三年乃至500天!鄧小平不空喊口號,而是制定切實可行的戰(zhàn)略:讓人們的生活每一年都比上一年好,而民主則需一步一步地逐漸推行。更重要的是,鄧小平懂得一條戈爾巴喬夫所不懂的道理:在進行如此重大的變革時,中央權力不能削弱,只能加強。這位院士認為,由于國情不同,俄羅斯自然不能照搬中國的經驗,但是,它“應當有自己的鄧小平”。⑤
對于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俄國不少政治家和理論家不僅十分佩服,而且從不同角度進行丁闡釋。
莫斯科大學奧列格·葉符莫列夫副博士在《中國的誘惑》一文中說,原來被視為小兄弟的中國,如今以其令世人矚目的成就、穩(wěn)定的政局和獨立的外交方針,引起俄羅斯一些社會精英的贊美,使他們產生模仿中國的想法。他認為,中國的成就主要是由穩(wěn)定的政治體制、全社會對共產黨領導的擁護、人民認真貫徹執(zhí)行中央的決議這三大因素促成的,而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對于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起了巨大的作用。⑥
上文談到的阿林博士指出,在80年代初,許多蘇聯(lián)學者認為鄧小平所說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的“中國特色”僅僅是指人口眾多與生產落后。他說,這兩點的確是中國的特點,但決不是最主要的特點。最主要的特點是: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有著獨特的文化傳統(tǒng);中國是共產黨領導的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是國家的指導思想。他認為,鄧“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既涉及上層建筑,又涉及經濟基礎,對于發(fā)展社會主義理論作出了貢獻;鄧擺脫了斯大林殘酷社會主義的模式,借鑒了列寧新經濟政策時期的社會主義模式,即在生產基礎中允許私人經濟和市場機制。鄧主張用資本主義的某些方法來完善社會主義,但在上層建筑則嚴格堅持社會主義,堅持共產黨對國家的領導,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作用。鄧明智而又及時地制止了可能導致人民分裂的算老帳傾向,嚴格制止極左派和極端自由化,把全國人民的思想集中到發(fā)展經濟的新任務上來,使中國改革一開始就得到絕大多數(shù)人民的支持。
與此相比較,阿林認為,蘇俄改革的問題源于戈爾巴喬夫的社會民主黨思想和“公開性”。這摧毀了社會,將民眾分裂成斯大林派和反斯大林派、列寧派和反列寧派、共產主義和反共產主義派……結果,不僅導致蘇共解散、蘇聯(lián)解體,戈氏本人也稀里糊涂地被推翻。接替他的葉利欽走得更遠:用資本主義上層建筑完全取代社會主義上層建筑,全面推行市場經濟,迅速導致國家經濟崩潰。凡此種種,都是因為沒有認識到任何民族都有歷史形成的統(tǒng)治方式,沒有顧及俄國“做事不是依法律,而是憑良心”的傳統(tǒng)。⑦
經濟學博士皮沃瓦羅娃在其專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書中,把鄧小平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擺到20世紀后期全世界的大背景中去進行考察。當時,有人咒罵共產主義思想,反對研究和實踐它:有人主張無條件地遵循和實行共產主義的一切既定原則;有人認為應當肯定共產主義“人人為大家”的思想比資本主義“人人為我”的思想更有吸引力,同時對此前的某些社會主義理論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某些負面結果,也應持批判態(tài)度……鄧小平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就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探索的結晶。
皮沃瓦羅娃認為,中國改革之所以能夠促進社會經濟的迅猛發(fā)展,主要是因為它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沒有花很多功夫去破舊,而是集中力量立新;
其二,改革一開始就重視人民的生活需要,從而贏得人民的廣泛支持;
其三,國家領導人不是照外國人的“處方”進行改革,而是在研究國內外經驗的基礎上,決定從本國實際出發(fā),走“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充分考慮中國人口眾多和資源有限的特點;
其四,不搞雪崩式的私有化,而是經過實驗,分階段、有計劃地向市場推進,逐步擴大和深化改革——這即是鄧小平所說的“摸著石頭過河”;
……
這位學者探索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形成的歷史根源,深入分析和高度評價了鄧小平等中國領導人把發(fā)展生產力作為首要任務、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行開放政策、把現(xiàn)階段視為社會主義發(fā)展的初級階段等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決策,最后得出這樣的結論:“中國的經濟理論實際上遵循了除俄國新經濟政策時期之外從未有人實踐的馬列主義的經典理論:不怕從難以預見、但又‘無可爭辯’的新的實際情況出發(fā),作出獨立的結論?!币虼耍J為,“中國的經濟思想正在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馬克思列寧主義。這不是對過去意識形態(tài)的炫耀和吹噓,而是應當予以承認的現(xiàn)實”。⑧
鄧小平“不管白貓黑貓,會捉老鼠就是好貓”這句名言,在俄羅斯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雖然對它的理解有有深有淺。
在紀念鄧小平誕辰100周年的文章中,俄共主席久加諾夫在題為《中國奇跡的設計師》一文中指出,鄧小平的理論往往遭到西方和俄羅斯一些人的歪曲。他們從實用主義的角度來理解“不管白貓黑貓,會捉老鼠就是好貓”這句名言,認為它的意思是:只要經濟增長,不管走什么道路都行,無論是資本主義道路還是社會主義道路。他們實際上并不明白鄧小平借用這句四川民諺所表示的真正含意。久加諾夫將鄧小平和戈爾巴喬夫進行比較,認為戈氏實際上是想把社會主義變成資本主義,而鄧小平首先是一個堅定的共產主義者,堅信只有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才能使中國擺脫貧困、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因此,他在號召學習外國先進經驗以實現(xiàn)四個現(xiàn)代化的同時,又提出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在發(fā)展市場經濟的同時,又強調不能將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等同于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
久加諾犬還認為,鄧小平把個人利益視為整個國家前進的巨大動力的思想,對中國改革起了重大的作用。鄧主張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qū)先富起來,這不是贊成西方的個人主義,而是為了激勵其他人、其他地區(qū)努力趕上去。結果,“當俄羅斯領導人在埋葬社會主義之時,社會主義的中國卻在追趕美國”,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
久加諾夫把中國共產黨人在鄧小平思想的指導下形成的經驗歸納為:社會主義+中國民族傳統(tǒng)+國家調節(jié)的市場+現(xiàn)代技術和管理。他說,盡管這些經驗不能盲目模仿,但是,“偉大的中國和世界理論家與實踐家鄧小平同志的思想值得我們認真研究”。⑨
著名微型眼外科專家、1996年俄聯(lián)邦總統(tǒng)候選人費奧多羅夫既欣賞鄧小平“發(fā)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又經常把“不管白貓黑貓,會捉老鼠就是好貓”這句名言掛在嘴上。他認為鄧小平改革理論的精華在于:一是要發(fā)展生產,二是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三是要提高綜合國力,這比俄羅斯對西方市場經濟的盲目崇拜高明得多。
費奧多羅夫認為,對于俄羅斯來說,中國改革最富于教益的經驗是鄧小平沒有摧毀現(xiàn)有的政權體制,而是巧妙地運用它來逐步實現(xiàn)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改造。而且,中國的改革不是從城市,而是從農村開始;也不是一下子就將國有企業(yè)私有化,而是以向經濟特區(qū)吸引外資、發(fā)展高效益出口產品為突破口。前者很快就改善了那些最缺少保障的階層的生活,而后者則為進一步發(fā)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對鄧小平的理論,費奧多羅夫不僅贊不絕口,而且在自己創(chuàng)辦和領導的企業(yè)中結合實際貫徹執(zhí)行,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在90年代初俄國經濟迅速下滑的情況下,他的眼外科綜合體在企業(yè)規(guī)模和經濟效益方面都獲得巨大發(fā)展,他本人也成為國內外注目的科學家、企業(yè)家和政治家。為了表示對鄧小平的尊敬,他還把他在莫斯科北郊為企業(yè)職工新建的住宅區(qū)命名為“鄧小平路”。這是俄羅斯唯一以當代中國人姓名命名的街道。⑩(管見所及,獨聯(lián)體國家中,吉爾吉斯首都比什凱克也有一條“鄧小平路”。)
著名中國學家斯米爾諾夫則從民族文化的角度去追溯鄧小平改革開放理論的歷史淵源。他在題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現(xiàn)代化理論的思想根源與演變》的長篇論文中指出,中國改革之成功,得益于中國幾千年的國家管理經驗,以及歷代中國思想家的理論探索。盡管經歷了曲折而又漫長的道路,中華民族始終保持著自己的完整性與民族特色,國家權力始終在人民生活中發(fā)揮極其重要的作用。它通過保持現(xiàn)狀來實現(xiàn)自我保護,通過改革來實現(xiàn)自我強化,并使二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有效地保證了國家的統(tǒng)一和發(fā)展。照他的看法,這兩個因素中,居第一位的是自我保護,其次才是改革。因此,中國在借鑒外國的社會政治學說和經濟發(fā)展經驗時特別謹慎,考慮周詳,并且一定要將它們中國化,使它們適應中國的具體條件,使它們的形式符合中國的傳統(tǒng)觀念。斯米爾諾夫認真考察了中國古代特別是近代的改革之后說,盡管中國在20世紀初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但是并未完全照搬蘇聯(lián)的模式。蘇聯(lián)把自己視為無產階級世界革命的基地,毛澤東則是要爭取民族解放,實踐“強國富民”的傳統(tǒng)思想。在《反對本本主義》中,他號召反對教條主義,堅持實事求是原則,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有別于蘇式社會主義、具有強烈中國特色、并且適應中國反帝反封建具體歷史條件的新民主主義思想。
斯米爾諾夫認為,鄧小平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毛澤東“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要和中國的革命實際相結合”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而1956年毛澤東對蘇式社會主義的批評,1954年周恩來首次提出、1960年毛澤東和周恩來再次提出、1975年周恩來第三次強調的四個現(xiàn)代化表明,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在中共高層早已萌生,只不過因為不斷的政治運動而未能完善與實行。
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鄧小平提出并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戰(zhàn)略決策。為了盡快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保證改革的順利進行,他先從農村抓起。更重要的是,他認為,改革并不意味著放棄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而是要完善社會主義的經濟和社會體制。1984年,鄧小平在論述政治改革時說,這決不是要搞西方的自由化。他特別強調穩(wěn)定的極端重要性,并指出只有加強黨的領導才能保障穩(wěn)定。1992年,鄧小平在號召加快改革速度的同時,又宣布改革的方針要堅持100年。新的中國領導人正在繼續(xù)推行和發(fā)展“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方針。⑾
普京擔任俄聯(lián)邦總統(tǒng)以來,采取一系列措施,扭轉了俄羅斯經濟滑坡、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以及社會不穩(wěn)定等狀況,贏得了民眾的普遍支持,一些評論家將他稱為“俄國的鄧小平”。2005年9月7日的《獨立報》說,普京總統(tǒng)似乎打算在2008年連任屆滿之后“扮演鄧小平的角色:退居二線,繼續(xù)對國家進程發(fā)揮十來年的影響”。⑿2006年6月21日,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教授普什科夫等學者,也發(fā)表了類似的看法。⒀
(陳訓明執(zhí)筆)
引用文獻:
①季塔連科《綿里藏針》。
②奧夫欽尼科夫《中國改革之父》。
③希林娜《俄國學中國還是中國學俄國》
④⑦阿林《陷入政治圈套的俄羅斯》。
⑤勞申巴赫《固執(zhí)之見》。
⑥葉符莫列夫《中國的誘惑》。
⑧皮沃瓦羅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尋找道路》。
⑨久加諾夫《“中國奇跡”的設計師——紀念偉大的中國革命家誕辰100周年》。
⑩奧夫欽尼科夫《讓貓去處理它抓到的老鼠》。
⑾斯米爾諾夫《中華人民共和國現(xiàn)代化理論的思想根源與演變》。
⑿彼得羅夫斯卡婭《尋找鄧小平的角色》。
⒀普什科夫《普京將像鄧小平一樣對待自己的接班人》。
(作者系貴州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責任編輯:郭漸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