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類第一次用樹葉遮身,羞恥之心便已萌生。自古以來,榮辱觀念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血脈中就是一股不同凡響的激流,尚榮知恥、棄惡從善,從來就是為世人所稱頌的優(yōu)良美德。
儒學(xué)的經(jīng)典《論語》里,有一句人們耳熟能詳?shù)拿裕骸暗乐缘?,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意思是說,如果能用道德來教育百姓,同時又用禮法來約束他們,那么,百姓就不但具備羞恥之心,而且能夠改過向善??梢?,孔老夫子把知恥的分量和作用看得很重很大,已經(jīng)提升到治國安邦、惠澤百姓的高度上來了。這一點的確具有先見之明。
其實,早在孔子之前,周公就明確地意識到尚榮知恥對于國家安定的重要性。殷亡,周公總結(jié)其教訓(xùn),認為主要原因在于無德無道,滿朝文武,尋歡作樂,欺壓百姓,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因此,他力主加強道德建設(shè),大倡榮恥之心。在東征勝利之后,于政務(wù)倥傯之余,周公花去大量時間和精力制作新的禮樂制度,史稱“先君周公制周禮”。其中包括嫡長子繼承制、爵與謚之制、條律之制、馭官之制、禮樂之制等,形成了一整套治理國家的政治制度和社會制度。從此,天下百姓折服周朝,君臣有禮,巷民互敬,舉國穩(wěn)定,周代一直延續(xù)了500年。
孔子對周禮作了精深的研究,創(chuàng)立了以“仁”為核心的儒家學(xué)說,把道德建設(shè)提升到很高的水平。打開一部《論語》,孔子與弟子對話,最精彩、最深刻、最集中的部分,就是如何做人的道理。僅是對于知恥,前后就論及13處之多,在此不妨作一些例舉:
開篇的《學(xué)而篇》:“恭近于禮,遠恥辱也”。是說行為只要恭敬合乎禮節(jié),就能夠免遭恥辱。因為“敬人者,人恒敬之”。
《泰伯篇》:“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是說國家繁榮昌盛,你卻不思進取、流于貧困,那是一種恥辱;如果國家動蕩不安,你卻聚財自富,貪圖享樂,那也是一種恥辱。
孔子的榮辱觀念是何等鮮明、何等清澈、何等高遠。千百年來,這些精辟之見,警世名言,如黃鐘大呂,振聾發(fā)聵,代代相傳。
至漢,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儒學(xué)成為封建統(tǒng)治者的指導(dǎo)思想,在社會輿論上居于主流地位??鬃犹岢龅臉s恥觀如魚得水,大行其道,影響了中國幾千年。蘇武牧羊,是以守節(jié)為榮;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是以勤政為榮;文天祥視死如歸,是以愛國為榮;楊震拒金,是以清廉為榮;鄭板橋詠竹,是以愛民為榮;林則徐不治家產(chǎn),是以儉樸為榮;莫不是受了儒家榮辱觀念的浸染陶冶而成就了自身完美的人格和事業(yè)輝煌的業(yè)績。
優(yōu)良傳統(tǒng)是一筆財富,古為今用為明智之舉。我們黨在長期的革命、建設(shè)過程中,在偉大的治黨、治國實踐中,已經(jīng)成功地繼承和發(fā)展了這一寶貴的遺產(chǎn)。在倡行“八榮八恥”的今天,我們?nèi)杂斜匾柚湃说闹腔?,汲取歷史沉淀的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