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本刊編輯部 執(zhí)行/梅子 撰文/明月 可心 國良
一串數(shù)字驚心動魄地擺在我們面前:從2004年至今,廣州鐵路局民警在工作中發(fā)現(xiàn)和幫助的離家出走的孩子,每年都呈遞增趨勢,2004年是690人,2005年是973人,2006年1-5月份,又有443人,其中光是2006年5月就有67人,其中4人以上結(jié)伴出走的就有三批15人!
如果我們進入“百度”或“GOOGLE”搜索一下,有關(guān)“離家出走少年”的訊息,每個網(wǎng)域都能給出近20萬條相關(guān)資訊。近年來,四川省抽樣調(diào)查也發(fā)現(xiàn),未成年人離家出走的數(shù)量呈明顯上升趨勢,年齡大多在14歲至17歲之間。在這些離家出走的孩子中,女孩占了91.6%;男孩占了8.4%;在校學生占了91.5%。面對這樣一組數(shù)據(jù),我們不禁要從心底發(fā)問:我們的孩子怎么了?
什么原因?qū)е潞⒆記Q然離家,離,1:那個或溫暖
或安全的港灣?父母離異、家庭暴力、學習壓力、迷戀網(wǎng)絡(luò)、很想出去玩……諸如此類的理由,令這些孩子不約而同地選擇了逃避現(xiàn)實的道路——離家小走。孩子離家出走后,父母們停下所有的工作,耗盡財力去尋找他們。在警方和社會上好心人的幫助下,很多孩子平安歸來,然而他們見到激動萬分的父母時,表情卻無一例外地冷淡。他們中的相當一部分聲稱“最不想去的地方就是自己家”。
讓我們試著打開出走孩子的心靈檔案。
原生態(tài)發(fā)言:“別光像養(yǎng)豬一樣養(yǎng)著我,你們能不能讓我體會到一點親情和愛?”
發(fā)言人:15歲,張圓圓。家庭成員:父親,繼母,弟弟。父親和繼母都是出租車司機。
張圓圓在兩年中的離家出走記錄是7次?,F(xiàn)在,她的父親張建榮師傅,最怕在微波爐上發(fā)現(xiàn)女兒的紙條,女兒通常在紙條上冷冰冰地聲稱她對家里消失的幾百塊錢負責,然后無一例外地說:“我討厭這個家,我在這里快窒息了,別來找我,我想出去透透氣。”
張圓圓7歲時,母親死于心臟病。母親猝死時小圓圓就在母親駕駛的大貨車里;4年后父親帶著她和弟弟與一位“的姐”結(jié)了婚。張圓圓的繼母對姐弟倆談不上有多親昵,可也談不上不好。圓圓父母換班開出租,全天跑在家呆著的時間非常少,張師傅對女兒的要求就一個,就是功課要好。他經(jīng)常嘮叨的一句話是:“哪怕你在班里拿到第一,那你在全校呢?在全市呢?”除此之外就是給女兒吃飽穿暖,給她買輔導書;張師傅連電視也不讓女兒看。他的想法很現(xiàn)實,“文化低就得吃苦,比如我,只能開夜出租掙苦錢,這里面的難處是現(xiàn)在的孩子受不了的,所以她只有把書讀出來?!?/p>
圓圓是張師傅花錢送到這所重點中學的,圓圓學得很吃力。緊接著,另外一個壞消息也來了,學校要把他們這個年級分成三個快班、四個中等班和兩個“差班”,照圓圓目前的成績,是要分到“差班”去的。得到消息后張師傅也很著急,對圓圓的管束變得嚴厲起來:首先嫌她在裝飾頭發(fā)上花了太多時間,要求她剪成短發(fā)。圓圓不喜歡她的新發(fā)型,為了“抗議”,從剪發(fā)之后,無論多熱的天氣都戴著帽子;然后,是圓圓剛買回的一本動漫書,被逼著當著繼母的面撕掉了。圓圓稱那是她的一個夢,她喜歡美術(shù),將來會當一個動漫設(shè)計師,爸爸卻說:“你還是先對付將要來到的分班考試吧,至于將來你干什么,我們不干涉,但你至少得考上大學?!?/p>
他太想女兒能把書讀好了。但他卻從未將自己的心里話跟女兒交流過,因為忙累,他一天跟女兒的交流也就三句話:“今天考試沒有?分數(shù)多少?”“吃過飯嗎?”“缺錢花嗎?”這使得本來就缺乏母愛的圓圓在心理上越發(fā)與父親疏遠與對立。圓圓給惟一關(guān)照過她的人——她的班主任張老師寫過信,曾經(jīng)吐露過心中的怨憤。她說:“這個家我已不認為是個家了,我只當是一個讓我吃飽喝足睡覺的地方,我從未從中得到過其它的東西,愛是一點兒都沒有,更別說其他的如關(guān)懷、理解。在外面我雖然餓、累、苦,可我愿意,再餓再累我也不愿意看到那個家?!薄安皇墙o我吃飽穿暖就行了,那是養(yǎng)豬的方案,我是人,我有思想,有尊嚴……可這個,他們(父親和繼母)卻從來想不到給我。”
張圓圓在她給班主任的信中,已經(jīng)把自己離家出走的真實原因說得很清楚:她缺少精神關(guān)懷和心靈對話。這也是張圓圓迷戀上網(wǎng)的一個原因,因為很多話,網(wǎng)友耐煩聽她說,父母不耐煩,父母只問她要成績,要排名,而且認為女兒的成績下降就是網(wǎng)絡(luò)惹的禍,經(jīng)常當著女兒的面罵網(wǎng)絡(luò)和女兒的網(wǎng)友,這使父女倆的矛盾進一步激化。圓圓每次出走,過夜的地方幾乎都是網(wǎng)吧,父母和張老師徹夜去她可能出現(xiàn)的網(wǎng)吧找,但一次比一次難度大。最后一次,找到圓圓是因為網(wǎng)吧老板報了警:圓圓因為“實在難受”,吞服了100多粒安眠藥。
被搶救過來后,圓圓提出來不想回自己家,要寄宿在張老師家里,“要不我還會走的。”父親張師傅的臉色變得蒼白,眼神也變得無助了。
無獨有偶,四川南充市營山縣某校15歲女孩陶陶在一篇作文《暴風雨》中這樣寫道:“暴風急雨,打得我好辛苦,打翻了我的破巢,到何處找一個棲身場所?”陶陶的父母經(jīng)常吵嘴打架,孩子成了雙方的出氣筒,常遭到責罵和耳光。母親再婚后,為生活還是經(jīng)常吵鬧,這更加刺傷了陶陶的心。一氣之下,陶陶約同班同學離家出走,兩個孩子到蓬安火車站后被兩個社會青年“關(guān)照”,在一番折磨之后,被兩人以幾千元的價格轉(zhuǎn)賣,最后她們尋機在網(wǎng)上發(fā)出求救信后才被營山警方解救。
《分憂》感言:
做父母的以為給孩子很多錢就是給她愛了,但在孩子成長的重要階段,他們的心是敏感的,體察是細微的,但父母卻忽略了這些。圓圓的父親,恨不得女兒是一架考試機器,給它投錢。它就應(yīng)該考出好成績。甚至做父親的自己也會很委屈:“我從事的是很辛苦的一個行業(yè)。女兒為什么不體諒我們?”這一點,也是需要巧妙溝通的,才能讓圓圓這樣比較講“精神需求”的孩子認同。張師傅不妨讓圓圓跟車一夜,讓她體會一下父母的辛苦,一方面,是讓孩子換位思考,體諒父母原先的不周到;另一方面,也是闡發(fā)她刻苦學習的動力。還有一點就是孩子對自己的未來有個初步設(shè)想,如圓圓想當動漫設(shè)計師,便可以鼓勵她,創(chuàng)造條件讓她為這一職業(yè)做準備。得到支持的孩子比較經(jīng)得起打擊,也不會隨便不辭而別了。
關(guān)照孩子的心靈,給孩子溫暖和愛,是這類家庭最應(yīng)該意注意的。
原生態(tài)發(fā)言:“我無法面對爸媽期待的眼神,無形的壓力讓我喘不出氣,我要出去避避暑,透透風了……”
發(fā)言人:蘭芽,18歲,高二學生。家庭成員:父親、母親。父親經(jīng)營一家廣告公司,家庭經(jīng)濟狀況不錯。
蘭芽的爸爸是博士,媽媽是碩士,兩個人對女兒的期望值很高,不管怎么說,即便不比我們強也得和我們差不多吧,總不能一代不如一代啊!這是蘭芽媽媽和外婆在電話里的對話讓蘭芽聽到的。蘭芽從懂事那天就覺得自己任重道遠,身上肩負的使命太重了。到了高中后,她覺得自己的壓力更大了,拼命學習成績卻提高不快,而且上課時又總是不由自主地走神,常常看著天空的鳥發(fā)呆,要能當一只鳥就太幸福了。
5月初,長假結(jié)束的時候蘭芽出走了,當時,這位高二女生身上揣著兩個月在學校吃飯的伙食費。蘭芽的出走是父母完全沒有料到的,蘭芽在文藝特長班就讀,成績是班里的前五名,最近也沒有受到過什么挫折。五一長假,蘭芽曾經(jīng)抱怨過上高中以來,所有的假期都在補課,都沒法出去旅行。對此,父母也只是草草安撫說:“大家都這樣,你高二了,又不是小學二年級?!?/p>
然后,蘭芽就從父母的視野里消失了。
情急之下蘭芽父母問遍了蘭芽的好朋友,其中一位女生提供的訊息說,蘭芽此次的出走很有可能是在做一次“浪漫的漂泊”。因為她曾多次對同學提到過,人生太沉悶,想去一個陌生的地方,享受一種不受管束的感覺。蘭芽還透露稱,她很想見見南昌的兩位網(wǎng)友。
蘭芽的父親就去了南昌,茫無目標地搜尋了兩天。他知道女兒的QQ號,委托女兒的同學設(shè)法上網(wǎng)與蘭芽聯(lián)系。果然,蘭芽回了話,稱她“現(xiàn)在很好,過兩天就回去,叫我父母不要瞎找?!碑斕m芽的同學要求她快點回家,說她父母精神都快崩潰時,蘭芽淡淡地說:“我只是想放松一下,看看外面的世界。再連續(xù)不斷地過那種日子就得自殺了?!碧m芽還透露說,網(wǎng)友見到了,他不肯借錢給她,她只有在網(wǎng)吧過夜。“出來這一趟,比父母教育我多少次,說網(wǎng)友不可靠,還有收獲?!?/p>
又過了三天,彈盡糧絕的蘭芽回來了,這一次出走的“震懾”作用是很明顯的:劉博士和妻子對孩子的歸來表現(xiàn)出“有限的歡喜”,也不敢問女兒去了哪里,見了什么人,以及為何出走等詳情,怕惹急了女兒,再次發(fā)生離家出走的事。劉先生無奈地說:“孩子的這一招很厲害,弄得我們動輒小心翼翼,原來,我們自以為對她還是很了解,對她盤問得很細,講話也比較沖,現(xiàn)在,她仿佛完全是一個陌生人,我們都不大敢管她了,更不敢給她任何壓力了。我們現(xiàn)在要做的反倒是和妻子一起調(diào)整我們自己的心態(tài)了。”
事實上,心理壓力過重讓很多孩子不堪重負。四川省某市重點中學重點班有三名15歲女孩的父親都是公職人員,他們對女兒的學習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語文和數(shù)學要達到95分以上,物理和化學要達到90分以上。但在激烈的競爭中,她們的成績排名下降,難以承受父母的責罵,便相約離家出走。丁丁在給父母留下的便條中說:“爸爸,由于女兒難以忍受家庭‘煉鋼廠’的高溫和學習的繁重壓力,我走了,到另外一個世界去換換環(huán)境。”丁丁出走后,警方通過1個多月的艱苦調(diào)查,才將在廣東省某鎮(zhèn)一家酒店“上班”的丁丁解救。無獨有偶,南部縣某中學的8名女學生,因為成績欠佳,都遭到了父母的多次打罵。二次中期考試后,8名女生考得不好便相約出走。其父母和親友四處尋找,警方也多方展開調(diào)查,最后才在合川市將8名女孩解救回家。
“分憂”感言
我們很多父母,總是把自己的意愿不知不覺地強加給孩子,用自己的想法來塑造孩子,孩子不能承受壓力之重,便選擇了逃避。本來這一時期的女孩就常常沉浸在幻想中,生活越單調(diào)、越禁錮,他們對“遠方”的想角越離奇豐富。從這個意義上說,給孩子減壓的同時,讓孩子有機會參加一些有組織的“單獨旅行”,不只將“出走”的欲望降到最低,也滿足了孩子開闊眼界的愿望。
蘭芽父母和許多出走孩子的父母的另一個困惑是:怎樣跟歸來的孩子相處。他們選擇近階段不去盤問孩子,不去逼她做“交待”,這種“冷處理”的方式是對的,但,父母也不要怯于孩子出走可能的震懾力,走向另一個極端。這會給孩子一種錯覺,認為父母是在極失望中放棄她了,對她人心理上重新回歸到這個家庭,極度為不利。所以,在事件過去一個月左右,父母可以在無意間問一問孩子對出走的感受——她愿意說哪部分,就產(chǎn)哪部分;說10%也行,說30%也行,關(guān)鍵是讓她感受到:就算經(jīng)歷了這件事,父母也視你為朋友,視你為可以交心的人。
原生態(tài)發(fā)言:“錢不是我拿的,難道我只有被
冤枉的份嗎?等我倒票賺到了錢,就去廣州找奶奶。我再也不想回那個家?!?/p>
發(fā)言人:文濤,13歲,湖南岳陽人。家庭成員:父親、母親,一哥一姐,父母下崗后經(jīng)營一個早點鋪。
株洲火車站的民警抓到最小的“假票販子”文濤時,被這個孩子眼神中的冷漠和滿臉的稚氣驚呆了,這個孩子才13歲,已連續(xù)4次離家出走,這次是扒貨車來的株洲,靠撿礦泉水瓶子過了半饑不飽的一‘個月以后,文濤被一個假票販子收編了,管他兩頓飯,帶他回出租屋睡覺,文濤的任務(wù),就是向旅客兜售假火車票。
根據(jù)文濤提供的訊息,民警抓到了那個控制他的假票販子。假票販子大呼上當,稱文濤對他說了假話,自己出于同情才收留了他?!斑@小子說他父母離異,親媽媽在廣州,后媽對他動不動就打罵,他受不了才逃出來的。他還說,大叔看你心腸好,我愿意跟著你,給你當干兒子?!逼鋵嵨臐改笍奈措x婚,他也從未有過后媽。當民警通知他,父母為找他花了4萬元錢,父親將直接從岳陽找一輛車過來接他時,文濤號啕大哭,稱“媽媽冤枉了我,我死也不會回家。”
原來,文濤父母做小生意維生,性格急躁。文濤從小又比較任性和調(diào)皮,因此無論三個孩子闖了什么禍,過失都可能記在他身上,文濤老爸氣急起來還會用雞毛撣子抽他。這一次,是因為文濤媽媽發(fā)現(xiàn)自己包里的錢少了,跑到學校質(zhì)問他,讓他在全班同學面前丟盡臉面,事后,文濤媽媽發(fā)現(xiàn)錢是自己收到了抽屜里,錯怪了兒子,卻也沒有跟孩子道歉。文濤媽媽還當著一家人的面說:“他不就會玩一個離家出走嗎?每次都走不出30里地去,餓了還會回來……”文濤第二天就離開了家,他準備在株洲賺到了錢以后,到廣州去找奶奶。文濤一直對派出所的民警說,他從小是由奶奶帶大的,10歲時奶奶被廣州大伯接去生活,他才回到父母身邊。“我能感覺到爸媽對我的態(tài)度跟哥姐不一樣,他們根本不相信我,我要去找奶奶,奶奶是信我的?!?/p>
“分憂”感言:
文濤在奶奶身邊長大,與父母感覺較淡漠,這類孩子本來就潛藏著這樣的不安:怕父母不接受自己,怕自己在家里成為“外來戶”,得不到公正的待遇,而文濤父母的作為恰恰強化了文濤的不安,導致他內(nèi)心深處對這個家的抵觸。此外,“出走史”是孩子的隱痛和傷疤,動不動去揭這一傷疤,極容易導致孩子破罐破摔的心理,也會令“出走”成為慣性。其實出走過的孩子,特別怕自己從此成為“問題小孩”,也怕從此父母放棄他隨他去。摸清了這一心理,做父母的就可以有的放矢,想方設(shè)法給孩子更多的信任和欣賞,讓他逐漸從動輒出走的慣性中解放出來,也改變其自卑自棄的心態(tài)。
幸福制造——網(wǎng)友獻策:預(yù)防孩子離家出走的N條措施:
鑒于現(xiàn)在孩子出走見網(wǎng)友的比例越來越高,父母當然有必要對孩子講一些網(wǎng)絡(luò)陷阱的案例(電視上有類似的短片時可以讓孩子來看),但也不要喋喋不休渲染大過。鑒于這個年齡的孩子很逆反,你越禁止的東西他可能越好奇,點到為止的效果比較好。(網(wǎng)友“泡泡”)
有些孩子天生對讀書不感興趣,他也許希望學一門手藝,早些進入社會,如果父母逼他去考大學,走永遠也走不通的路,壓力積累到一定階段就會出走。為什么非要把孩子逼在一條道上呢?孩子是獨立的,并不是父母別在衣襟上的勛章。(網(wǎng)友“藍眼睛貓”)
出走的孩子有一個共同特征,認為“跟父母沒什么可談的,他們什么也不懂?!彼懈改覆皇窍虢涣骶拖虢涣鞯庙槙车?,要學習和了解這一代青少年的喜好,在網(wǎng)絡(luò)知識、娛樂資訊、球場資訊、青少年心理方面,都要“補課”,這就是“放下身段”,惟有“放下身段”的父母,才可能與孩子有真正的溝通。(網(wǎng)友“炒米糖”)
可以與孩子在MSN、QQ上交流,互相留條寫信也可以??吹胶⒆幼铙@世駭俗的想法,不要大驚失色,要不動聲色,在你做出反應(yīng)之前,要問一問自己,“我有這樣的反應(yīng),對得住孩子的信任嗎?”(網(wǎng)友“3046”)
從小培養(yǎng)孩子對父母、對家庭的義務(wù)感和責任感。要言傳身教,讓孩子看到自己面對壓力和挫折的沉著,要從小讓孩子知道:一走了之、逃之夭夭不是英雄所為,而是懦夫行為。要讓孩子知道你們永遠愛他,支持他。同時,他對父母也應(yīng)該有交待、有責任。(網(wǎng)友“黃土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