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只有一個崔健,其他人,恐怕要綁在一起,才能引發(fā)一場與他相抗衡的地震;
我們只有一個姚明,與他相比,其他人只能劃入另冊……
他們之所以永遠矗立在頂峰,并不在于他們本身,而在于他們所帶來的力量……
1976年
施光南:祝酒慶解放
1976年10月,施光南把民眾再獲解放的心情化成一曲《祝酒歌》,陶醉了億萬中國人民,激勵了那個百廢待興的年代,并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編入世界性的音樂教材。
1977年
陳景潤:向科學進軍
1977年10月3日,中國科學院數(shù)學研究所陳景潤,論證世界數(shù)論難題“歌德巴赫猜想”獲得重大成果,被稱為“陳氏定理”。陳景潤立即成為一代青年的新偶像,知識分子開始獲得應有的社會地位。
1978年
劉心武:文學受寵的年代
1978年,小說《班主任》獲得全國優(yōu)秀短篇小說獎。作者劉心武開創(chuàng)“傷痕文學”的先河,從而一舉成名。
1979年
鄧麗君:解凍的心靈
成長于20世紀70年代的人,多數(shù)都有把錄音機捂在被窩里偷聽《甜蜜蜜》的經(jīng)歷。在很多人心中,鄧麗君是中國有史以來最成功的女歌手。她用綿軟的歌聲,擊碎了包裹在人們身上的意識形態(tài)的硬垢。
1980年
李谷一:那年流行“黃色歌曲”
1976年,李谷一唱了《鄉(xiāng)戀》,成了“黃色”歌女。直到1983年,《鄉(xiāng)戀》才再次被演唱,被喻為中國內地流行歌曲的“開山之作”。
1981年
郎平:為中華之崛起
1981年,郎平在日本大阪為中國女排扣下了第三屆女排世界杯大賽的冠軍。7場比賽,郎平扣球407次,得79分,扣球命中率近50%,“鐵榔頭”的別號就此流傳。
1982年
李連杰:武俠風靡內地
1982年,李連杰出演影片《少林寺》中的覺遠和尚,讓觀眾欣賞到了純正的中國功夫。
影片上映后,轟動一時,造就了李連杰……
1983年
張海迪:傳統(tǒng)的延續(xù)
1983年,《中國青年報》刊登了張海迪的長篇自述《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高位截癱的張海迪成為一代人的榜樣。
1984年
王選:科技的力量
1984年,由北京大學的王選帶頭的國產(chǎn)照排系統(tǒng)的研發(fā)工作受到指責。次年,國產(chǎn)電子排版系統(tǒng)誕生,國外電子公司主動退出中國市場。
1985年
聶衛(wèi)平:重整圍棋乾坤
1985年11月20日,首屆中日圍棋擂臺賽上,聶衛(wèi)平勝出。此后,聶衛(wèi)平又創(chuàng)造了四屆中日圍棋擂臺賽連勝11場的驚人紀錄,中國出現(xiàn)圍棋熱。
1986年
崔?。簱u滾是一件武器
1986年,北京工人體育館,紀念“國際和平年”百名歌星演唱會,一個名不見經(jīng)傳的歌手唱出了“我曾經(jīng)問個不休,你何時跟我走”。中國第一位搖滾巨星誕生了。
1987年
徐良:血染的風采
1987年中央電視臺的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上,坐在輪椅上的對越戰(zhàn)爭“一等功臣”徐良深情高歌《血染的風采》,紅遍大江南北。那時,大學生直接入伍的士兵比較少,徐良是典型。
1988年
張藝謀:電影強人登頂
1988年2月23日,張藝謀導演的影片《紅高粱》在西柏林國際電影節(jié)榮獲金熊大獎,這是中國電影第一次獲得世界頂級電影節(jié)的最高獎項,也是“張藝謀導演”化為品牌的歷史性開端。
1990年
凱麗:人人都愛劉慧芳
電視連續(xù)劇《渴望》,制造了第一輪本土電視劇集引發(fā)的萬人空巷,也將第一代中國電視明星推向前臺。凱麗成了劉慧芳。她不得不全天候賢惠,哀愁輕鎖眉間,虛弱地笑。
1991年
三毛:致命的浪漫
對于許多文學青年來說,再沒有比1991年1月4日一個人的輕生更讓他們傷心的了。這天,臺灣女作家三毛自縊身亡。
1992年
余秋雨:甜蜜的苦旅
自攜《文化苦旅》亮相以來,余秋雨高歌猛進,風騷文壇內外。余秋雨的散文顯示了中國當代文化走向軟化、平面化和輕快化的程度。集體無意識的慣性正在延續(xù)。
1993年
馬家軍:閃電與泡沫
1993年,馬家軍席卷女子1500米以上項目3枚金牌,在七運會上,又多次打破世界紀錄。
1994年
金庸:武俠大師登堂入室
1994年,北京大學中文系給本科生講金庸,北京大學授予金庸榮譽法學教授頭銜;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主編的《20世紀中國文學大師文庫》將金庸排在第4位,名列魯迅、沈從文等人之后;三聯(lián)書店隆重推出《金庸作品集》。
1995年
王海:從此開始打假
1995年,王海為12副“耳機”在北京街頭“討說法”。
這“區(qū)區(qū)小事”的意義是:“1994年才出臺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因為有了這個事,使它得到了關注?!?/p>
1996年
周星馳:搞笑顛覆莊嚴
周星馳將最難以啟齒的、最莊嚴的、最不可侵犯的事以最輕松家常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有悲劇色彩,卻從不放棄夢想。他的電影,宣泄化解了年輕人的逆反激情。
1997年
王小波:殞滅之日大放光彩
作家王小波,生前鮮為人知,死后聲名遠播。自1997年4月11日去世后,評論、紀念文章大量涌現(xiàn),出現(xiàn)了“王小波熱”。
1998年
張朝陽:沖浪互聯(lián)網(wǎng)
1998年,張朝陽開發(fā)出中國第一個中文搜索引擎—搜狐,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全球計算機數(shù)字化領域50大風云人物之一。搜狐網(wǎng)在中國已取得了門戶網(wǎng)站的強勢地位。
1999年
李金華:掀起審計風暴
1999年,一份審計報告,公開了國務院43個部門擠占挪用財政資金31.24億元的違規(guī)行為,并點名道姓直接披露。這是李金華就任國家審計署審計長后掀動的第一場審計風暴。
2000年
王石:企業(yè)家成為新世紀寵兒
隨著入選央視為紀念改革開放20年所拍攝的人物傳記片《20年20人》和 2000中國經(jīng)濟年度人物,王石成為公眾人物,擁有了眾多“粉絲”。
21世紀,企業(yè)家成為最為閃亮的星群。
2002年
姚明:中國巨人闖入NBA
2002年,當姚明出現(xiàn)在火箭之城時,只有中國媒體辛勤地記錄他的第一次上場、第一次投籃、第一次得分、第一次蓋帽和第一次犯規(guī)。直到今天,他使整個世界沸騰。
2004年
郎咸平:質疑國企改革
2004年,香港中文大學教授郎咸平指責格林柯爾掌門人顧雛軍在國企改制中席卷國家財富。引發(fā)了一場令人生畏的大辯論。
2005年
李宇春:一夜成名
2005年5月18日,成都熊貓商城,四川音樂學院大三學生李宇春報名參加“超級女聲”。
3個月之后她成為總冠軍。奪冠兩天后她降落北京機場,有400多名歌迷和近百家媒體的追逐。
(裘芳摘自《南方人物周刊》
200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