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866年的英國比賽中,撐桿跳的成績只有3.05米;1896年的第一屆奧運會上的最好成績不過3.30米。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前蘇聯(lián)著名選手布勃卡將撐桿跳高紀錄提高到6.15米,這一紀錄至今無人打破。
一百多年來撐桿跳高成績被提高了一倍,這是其他項目無法相比的。追根溯源,除了運動員本身的技術動作不斷改進外,最根本的則是所用器材——撐桿材質的改變。
當初撐桿跳高使用的是帶有尖頭的木質桿,運動員助跑把木桿插入地面,然后雙手壓桿其他人把他推向上后過橫桿。木質撐桿笨重,幾乎沒一點彈性,不能借用撐桿產生的彈力來抬高人的高度。1906年有人發(fā)明了起跳后的身體擺動技術,抬高人體重心的同時提升了越桿高度,創(chuàng)出了378米紀錄。之后的很多年,這一紀錄無人能夠刷新。
就在撐桿跳高紀錄陷入僵局之時,有人注意到亞洲盛產的竹子具有做撐桿的特點重量輕、有彈性、具有一定強度、呈圓形,便于加工。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洲人率先使用竹制撐桿,并且受到普遍歡迎。1912年竹制撐桿跳高突破了4米大關。從那之后的30年中,竹制撐桿風靡全世界,具備彈性的竹竿促進了“懸垂”“擺體”和“后翻”等技術的產生和廣泛應用。這中間先后有10人16次改寫世界紀錄,1942年創(chuàng)造的4.77米新高度,可謂是“東方竹竿”制造的巔峰之作。
可惜地是,竹竿的弱點也同樣明顯:強度低、易斷裂,運動員握桿點越高(這是提高成績的關鍵)越容易折斷。這樣的事例在訓練和比賽中經常發(fā)生,人們不得不尋找更好的替代品。
20世紀30年代,有人把目光轉向金屬材料,美國人最先研制出鋁合金撐桿。鋁合金撐桿比竹竿結實,有彈力且重量更輕。1952年之后,鋁合金撐桿被廣泛使用,竹制撐桿便銷聲匿跡了。金屬材料的堅固性提高了握桿點,加大了擺體幅度,增強了起跳動作:1960年使用這類撐桿的美國選手布雷格以4.80米的成績創(chuàng)造了新的世界紀錄。但鋁合金撐桿提高成績緩慢而不顯著。
20世紀40年代,一種人造的新型材料一一玻璃纖維問世。玻璃纖維很重,但堅韌極富彈性。很快,這種新材料就吸引了撐桿的研制人員和制造商,又是美國人率先研制出玻璃纖維的撐桿,并在1948年開始試用。1961年美國運動員戴維斯用這種撐桿創(chuàng)造了4.83米的新高度,1962年美國人斯頓伯格先后以5米和5.8米兩破5米“大關”。這一年,國際田聯(lián)正式批準在國際大賽上允許使用玻璃纖維撐桿。
玻璃纖維撐桿的出現(xiàn)使撐桿跳高的技術產生了明顯變化。玻璃材質堅韌,彈力強,受力時彎曲度大(可達90度左右),這就要求運動員完全適應撐桿的特點,并充分利用好這些優(yōu)點?!皳螚U跳高之王”布勃卡使用的玻璃纖維桿和其他選手一樣,均來自于美國。但他的握桿點比別人高,根據(jù)生物力學原理推算,撐桿跳運動員可以越過比他的握桿點多0.92米至1米的高度,因此握桿點的技術是布勃卡在撐桿跳稱雄的法寶。
選用玻璃纖維桿也是很有講究的,運動員要依據(jù)本人體重和握桿點高度選定合適的型號。不同體重選用不同型號,每隔5鎊為一個型號,每一種型號的撐桿又分軟、中、硬三種不同強度。我國生產的玻璃纖維桿用4個數(shù)字來區(qū)分不同型號,如5065型,“50”表示桿長5.0米,“65”表示適合65公斤體重的運動員。在實際使用中,還要依據(jù)各自的技術水平來使用合適的撐桿。
早期撐桿跳用撐桿尖端插入土地來固定,后來人們又發(fā)明了插斗用來固定撐桿,在起跳點的地面上埋置一個插斗,大大提高了撐桿的穩(wěn)固程度。1924年第8屆奧運會上開始使用木制插斗,這一技術一直沿用至今。
以前,撐桿跳高運動員下落處用的是沙坑。在玻璃纖維撐桿大大提高了跨越高度后,沙坑已經很難保證從五六米高空落下的運動員的安全,加上當時新型人造軟質材料的制成,1962年國際田聯(lián)批準使用海綿替代沙坑。厚而柔軟的海綿不僅保護了高處下落的運動員,而且在他們起步跨越橫竿之后,無論成功還是失敗,都有一種特殊的舒適感來撫慰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