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在外的學(xué)子,還是新到的移民,無疑都將唐人街當成是他們慰藉鄉(xiāng)愁的地方。即將前往國外留學(xué)或定居的國人,心里最向往的是另一個國度的新生活,而最擔(dān)心的,便是因人生地不熟而可能遭遇的困難。幸好,一個多世紀以來,華人走遍他們可以走到的地方,生根發(fā)芽;幸好,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唐人街。來自歐洲、澳洲、北美的華人,細說他們的唐人街印象,給未來的游子送來一份他鄉(xiāng)的故里溫情。
多倫多:方寸之間海角天涯
周 君(多倫多)
初到多倫多,絕對不會有太多的陌生感覺。
游走在北美的藍天綠地之間,抬眼就可以見到中國人,隨時都可以聽到中國話,商場里,小店處信手一拈,“made in china”的標簽不得不讓人感嘆中國被稱為“世界工廠”乃實至名歸。在安大略湖畔CN Tower腳下留連,無須費事,信步便可達國人國粹的凝聚之地——唐人街。
多倫多市中心的登達士(Dundas)和士巴丹拿(Spadina)兩條街道橫豎交叉,附之相鄰幾條街巷,便是大多倫多地區(qū)歷史最為古老的唐人街所在地了。那雕梁畫棟的中式建筑,龍鳳牌坊,漢字招牌,還有那充耳的閩腔粵語,熟悉的東方面孔深深地將“東方——中國”四個字刻在這塊異鄉(xiāng)的土地上。
最是中餐解鄉(xiāng)愁
真正緩解鄉(xiāng)愁的,絕對是“吃”。上海的食府北方的菜館、四川的火鍋廣東的燒臘,辣子雞水煮魚,糖醋排骨生煎小包……光天化曰之下強烈誘惑著路人饑渴的眼睛與思鄉(xiāng)的腸胃。只要飽含深情地咬上一口,家鄉(xiāng)感覺隨即噴涌出來,還有那些表情嚴肅的服務(wù)生高效率地穿梭在各種顏色的客人中間,國語英語廣東話轉(zhuǎn)換迅速,來去自如。
來自安省小城市溫莎的謝先生,只要有時間就會駕車5小時直奔多倫多,只為吃一口唐人街的中國餐。謝先生說:“人們一定認為我很瘋,是的,我的確很瘋狂,但別無選擇。美食的誘惑實在太大了,我需要它,這同時也是一種情感的寄托。那時只有在多倫多才能享受到中國餐。”酒足飯飽之后,謝先生還會鉆進熙熙攘攘的商鋪,在中國城擁擠的街頭小攤間穿梭,直到第二天帶著一車中國蔬菜、報紙等滿載回到溫莎。像謝先生這樣的人還有很多很多,在距離多倫多3、4小時車程的小鎮(zhèn)上也生活著相當數(shù)量的中國人,他們一般每兩個星期就會驅(qū)車來一次唐人街,大快朵頤享受鄉(xiāng)情的同時,也滿足購物需要。
隨著“新中國城”而膨脹的中華情
大部分新移民選擇多倫多作為來加的落腳點,據(jù)統(tǒng)計,在多倫多及鄰近地區(qū)居住著1/4的加國人,其中華人達40萬,超過意大利族裔,列第二位。
隨著近年來華人來加人數(shù)的增多和自身素質(zhì)的提高,華人社會地位和生活環(huán)境有了很大改善。有經(jīng)濟實力的華人走出唐人街,一路向北發(fā)展,居住區(qū)域也越來越遠離多倫多市中心。在士嘉堡、萬錦市、密西沙加、列文治山等華人居住較集中的地區(qū),相繼出現(xiàn)了不少以華裔經(jīng)營為主的商鋪。
如果說傳統(tǒng)的唐人街還僅僅是街市,而現(xiàn)代化的大型購物、娛樂、餐飲為一體的商廈和中心,可稱之為“中國城”?!靶轮袊恰?,最繁華的地帶集中在Kennedy Rd.和Steeles Ave.附近,即多倫多與萬錦市交界處。這里座落著兩個超大華人商場,每到周末總是車水馬龍,熱鬧非凡。城市廣場(Marketet Village)的布局和一般西人室內(nèi)商場無異,所不同者,是這里面的店鋪全是中國人開的,也有美食街,在這里可以欣賞華語影片,還能夠享受風(fēng)格獨特的亞洲美味。樓上的文化中心還專門教授中國功夫、書法及中國畫。一進太古廣場(Pacific Mall),整棟建筑物的結(jié)構(gòu)就像一個開闊的大倉庫展廳,5、6排的店鋪,縱深好幾百尺。這里的店鋪不大,每間頂多不超過500平方英尺。清一色中國店,橫街縱徑全部沿用香港一些主要街道的名稱,例如皇后大道、德輔道等,來到這里,粵語為第一語言,仿佛置身于香港九龍城。二樓則是餐廳和為數(shù)不少古色古香的禮品店,地下一層則是室內(nèi)停車場。
以Kennedy和Steeles為軸心的中國商城綜合建筑群已經(jīng)成型并且向周邊延伸。太古廣場和城市廣場的街對面正在興建錦繡中華。這一具有濃郁中國文化特色的綜合建筑群將更具魅力。不僅成為吸引華人的地方,也是其他族裔節(jié)假曰休閑,瀏覽,購物,餐飲的好去處。
雖然“新中國城”的規(guī)模不算小,有關(guān)部門仍打算進一步擴建。穿過Steeles向北,另一座大型華人商貿(mào)城“SplendidChinaTower”正在熱火朝天的建設(shè)中,其設(shè)計模仿北京故宮,承辦人表示,“Splendid China Tower”將是北美最大的亞洲市場,與之相比,即使太古廣場也會黯然失色。
倫敦:臥虎藏龍的中國風(fēng)
海 豚(倫敦)
大清早,快步穿越唐人街,往萊斯特廣場(Leicester Square)走去,鼻子總被一股親切但陌生的味道穿透,那是屬于中式傳統(tǒng)菜市場的氣味,各種新鮮和腐爛的食材味道交織在一塊,即使在陽光的強烈照射下還是頑固地交織不去。以往呆在國內(nèi)的時候,一年中造訪菜市場的幾率幾乎為零,但到了倫敦,在唐人街,卻幾乎是天天相見。
“味道”唐人街
白天單從路邊的建筑來看,唐人街其實和倫敦的一般房子沒有太大的分別,頂多五六層的房子,親親密密地擠在一塊,頂上搭配著頗有香港特色、努力讓自己‘看得見’的各式招牌。晚上各色閃爍的霓虹燈,射燈、頗傳神地復(fù)制了香港旺角一帶舊區(qū)街道的喧鬧迷亂,帶著一股都會商業(yè)區(qū)的囂張。其實最初的唐人街并不在現(xiàn)址。19世紀早期,一些來自中國華南地區(qū)的海員和勞工流落倫敦,在東部的船塢區(qū)(Docklands)落戶,做些雜貨店、洗衣店、餐館和旅館之類為同胞服務(wù)的小生意,當?shù)夭怕亻_始被稱作“華埠”(China Town),像現(xiàn)在唐人街牌坊匾額上寫的就是“倫敦華埠”四個大字,而華人又把它稱為“唐人街”。上世紀60年代,倫敦東部船塢區(qū)式微,碰上倫敦市政府發(fā)展市中心的蘇豪區(qū)(Soho,也是所謂的紅燈區(qū)),當時的華人社區(qū)也就遷移到爵祿街(Gerrard Street)一帶落戶。現(xiàn)在的唐人街主要是Shaftbury Avenue以北,Lisle Street以南包圍著的小小長方形區(qū)域,10分鐘內(nèi)就能晃一圈。
最“中國”的唐人街
既然是“唐”的,這里就當仁不讓地到處擠滿傳統(tǒng)的“中國”符號。短短不到百米的爵祿街上,就有兩座中式牌坊,高大倒說不太上,大紅的,大花的,往旁邊拐個彎還有一個,再向前走是個六角涼亭,都是大紅的。牌坊和涼亭都是約人的好地點,也是大家到唐人街必照下“到此一游”的地方,而六角涼亭附近更是年華老去的老華人們打發(fā)韶光的去處,還不時有操著福建口音的阿姨貼過來低聲詢問要不要走私煙。旁邊的小店照例賣著紅紅的萬宇結(jié)、字畫等中國標志性商品,還有牌坊附近的石獅子、對聯(lián)。一道道紅色的、華麗的視覺沖擊畫面,讓海外游子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產(chǎn)生想念,也符合了一般老外對中國文化的想象,至于這個紅色唐人街和現(xiàn)代的中國有多少不同,倒不是主人與游客關(guān)心的話題了。唐人街的春節(jié)慶典已經(jīng)成為倫敦極力推薦的旅游賣點。春節(jié)時的唐人街更是滿街滿天掛滿了紅燈籠,加上傳統(tǒng)的舞龍舞獅,鑼鼓齊鳴,這里吸引的洶涌入潮足以和大年三十廣州教育路花市的盛況相媲美。雖然近年來主要的活動已經(jīng)移去特拉法加廣場(TrafalgarSquare),但逢年過節(jié)去唐人街擠一擠湊湊熱鬧是華人們最大的愛好之一,現(xiàn)在這習(xí)俗也蔓延到了老外身上,趁這活動也可以順便讓老外們感受咱們計劃生育國策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作為一個觀光景點,唐人街兩旁的店鋪,80%以上是食肆,剩下的幾乎都在賣超便宜的儒電話卡,賣旅游紀念品的倒是不多。沒辦法,中國民以食為天是有名的,更何況,倫敦唐人有相當一部分是香港移民,對吃的講究可又比國內(nèi)其它省份來得厲害。而人在異鄉(xiāng),又有什么比打電話回家報平安更重要呢。
Duck Duck Duck
每次走到唐人街,都會有個疑問,這條街是開給華人的呢,還是給老外的。至今沒有確定答案。但每次看到遍掛在飯店玻璃櫥窗里的一只只油光油光的燒鴨,答案的天平自然向老外的那一邊倒去。Crispyduck是老外們心目中的最佳中國食物代表,甚至是中國文化的最佳代言人。掌心捧著幾乎透明的一塊面皮,捏著筷子,輕輕放下一塊鴨肉,涂上甜面醬,加蔥,卷起,那遙遠、脆弱而又華麗的東方文明仿佛就這樣一并放入口中了。而華人朋友如果辦家庭聚會,燒鴨也算是一個頗經(jīng)濟又能吸引大家眼球的食物。我對燒鴨是不太感冒的。小時候中國經(jīng)濟還沒騰飛,逢年過節(jié)家里吃的都是燒鴨,在市場很容易買得到。直到有一年和老媽到菜市場和一大班面上帶著堅毅和虔誠的師奶排了老久的隊,買了半只燒鵝。問老媽怎么不買燒鴨了,老媽的回答是,鵝又貴長得又慢,以前困難的時候只能用鴨子代替了,現(xiàn)在生活好起來了,大家當然吃回?zé)Z。呵,原來燒鵝是社會主義經(jīng)濟騰飛的代表呢。至此以后,我對燒鴨就多了一個意識形態(tài)上的歧視。英國人很少吃鵝。在英國人眼里,鵝可能和海德公園里的一只只游得悠哉游哉的肥天鵝是劃上等號的,把天鵝做成燒鵝絕對是天理不容的惡事,所以燒鵝就自然而然地被淘汰出了唐人街,只剩下鴨子在那兒高舉中國傳統(tǒng)大旗。
除了燒鴨外,唐人街上名氣最盛的另類之選絕對是“旺記”——一家港式餐館。旺記有“三最”:價錢最便宜,東西最好吃(相對),服務(wù)態(tài)度最差。這里的分量在唐人街餐館中算是比較多,燒肉飯和牛腩面也不錯。但試問有哪家餐館的侍應(yīng)夠膽子在客人要MENU的時候單刀一句“剛剛你在外面的時候就應(yīng)該想好吃什么了嘛。”在旺記如果吃完后不立刻拍拍屁股埋單,你收到的白鴿眼絕對讓你一世享用。但這么“獨特”的服務(wù)態(tài)度在老外眼中也成了賣點,用餐時間三層樓加上一個地下室的旺記,總見緊密判排列的座位座無虛席。連Time Out也曾專門介紹這間“品味”獨特的傳奇餐館,老外真是好日子過得太多了。
不在“異鄉(xiāng)”的異鄉(xiāng)人
對我這個倫敦的異鄉(xiāng)人來說,在唐人街最幸福感動的一件事就是可以喝到相當正宗的廣式早茶。叉燒包、腸粉、燒賣……光是想著都有一股濃濃的鄉(xiāng)愁。有時實在不想用三文洽打發(fā)午餐,就溜到唐人街,買個酥香鮮嫩的蛋撻,再加上一個新鮮出爐的酥皮面包,邊吃邊走,這是多么實實在在的幸福。在倫敦基本上想買的中國雜貨都找得到。唐人街上的幾家超市,龍鳳、泗和行、金門行……我們熟悉的各式中式蔬菜(像通心菜、菜芯之類的,一般在外面找不到),還有顏色鮮艷的各式水果,整齊地壘在門外或放在店中最靠近大門的顯眼位置,吸引著你不顧上面的價格一把往購物籃里放下,口中或許還念念有辭“通心菜很久沒吃了,可以來個椒絲腐乳炒”。家鄉(xiāng)的味道就是無法抗拒。有一回,我竟然還在泗和行里找到頭抽。這不是在食神節(jié)目里才會出現(xiàn)的東西嗎?這一發(fā)現(xiàn)足以讓我對唐人街的臥虎藏龍生出敬畏之感。而在龍鳳還可以買到新鮮的豬骨,豬膘……其中豬骨還貼心地分為筒骨、扇骨……這足以讓愛煲湯的廣東人眼里閃起小星星了。英國人是不愛骨頭的,超市里一般只把豬肉分成豬扒、五花肉、肉碎和豬柳出售。剛到英國時找不到門道,想喝湯時只能利用肉碎或瘦肉煲個圓肉瘦肉湯之類的?,F(xiàn)在可以喝到骨頭老火湯,簡直像生活在天堂。
唐人街可以是一個封閉的小世界,寸步不出,你就可以完全活在一個中式的領(lǐng)地里,過著和國內(nèi)一樣的生活,說著同自己完全相同的語言,交往背景相同的朋友。但里面的人終究還是要出去的,外面的人卻想進來,了解這個和英國其它地方不一樣的小世界。
奧克蘭:處處都有唐人街
Wing(奧克蘭)
新西蘭,被人們譽為地球上最后一塊凈土。在這個100% pure的國度里,居住了大約10.4萬名的華僑華人。奧克蘭,作為新西蘭最大的城市,則聚居了80%的華僑華人?;叵氘斘业谝惶斓诌_這個城市,漫步于市中心皇后大街(Queen Street)——奧克蘭最繁華的商業(yè)大街的時候,擦身而過的途人50%都是黃皮膚,黑頭發(fā),讓我恍如游走于香港一般。我還一度以為這就是奧克蘭的唐人街。
安頓下來,難免思鄉(xiāng)情結(jié),于是便四出尋覓唐人街的蹤影,希望能品嘗到家鄉(xiāng)風(fēng)味,以慰鄉(xiāng)愁。怎科友人告訴我,奧克蘭是一個沒有唐人街的城市。初聽此言,或多或少會有些失望。但曰子久了,卻發(fā)現(xiàn)驚喜重重,原來奧克蘭只是沒有一條名叫“唐人街(ChinaTown)”的街,但卻區(qū)區(qū)都有華人商號,而且可謂各具特色,各自精彩。
MeadOWIandS:最純正的唐人街
奧克蘭的東區(qū),聚居了大量的華人。由于這個區(qū)域地勢平穩(wěn),新近開發(fā),交通暢順,因而倍受華僑華人,特別是廣東人和香港人的青睞。這個位于Meadowlands,有一個名叫Sommerville Shopping Court(119,MeadOWlands, Auckland),可謂是奧克蘭最純正,商鋪最集中的唐人街。這個Shopping Centre除了幾家韓國人或印度人開的店鋪外,其余都是華人的商鋪。這里云集了華人的超市,餐館,面包房,診所,旅行社,保險公司,銀行,精品店……可謂應(yīng)有盡有,目不暇給。由于這個Centre齊集了華人生活所需,而且大部分商鋪營業(yè)7天,較之奧克蘭許多洋人商店周末都閉門休息,其便利的程度足以令我流連忘返。每逢假曰,我不惜驅(qū)車半個多小時,到此閑逛一番。
每逢來Sommerville Shopping Court,我會先到一家臺灣人開的水晶屋(House OfStones)坐—下,邊看著五彩繽紛的水晶石,邊聽店主姐姐講述水晶的故事,譬如粉水晶促進愛情運,黃水晶幫助財運,水晶要如何消磁,水晶最好是戴單不戴雙。若無其他客人,店主還會邀你品茗一杯清茶,教你如何DIY水晶鏈。所以說,在這里購物,都是隨心而行,多了一分悠閑,多了一分寬容,多了一分投契,少了一分喧囂,無論交易與否,老板對你是一樣的熱情。
餓了,走進燒鴨大王這家港式的茶餐廳,看著衛(wèi)星中文電視,或是翻閱最新的香港八卦雜志,點一份招牌燒鴨飯。我能吃得出這是我在奧克蘭吃到的最正宗的燒鴨;或者來一份芋香煲仔鴨,也能品嘗出是有媽媽味道的家常小菜。
令我驚喜的是,在這個Centre,居然能吃到兒時常吃的雞蛋仔和龍須糖。陳伯,60多歲,來自香港的移民,已經(jīng)在這生活了10多年。閑來無事,他推著一輛四輪的小車,就在一家超市門口擺起攤檔,售賣著奧克蘭僅此一檔現(xiàn)場手工制作的雞蛋仔和龍須糖。2元鈕幣一包新鮮出爐的雞蛋仔,入口酥軟,奶味濃郁。問老伯為什么能做得那么好吃,他爽朗地答道:“我做的雞蛋仔是根據(jù)幾十年的經(jīng)驗,按照最標準的牛奶,糖和面粉用量來配方的。而且我用的是新西蘭最好的牛奶,味道當然特別香濃啦!”陳伯的雞蛋仔成為了我常去Meadowlands的一個吸引點。每次見到陳伯,總能感受到他那樂觀積極的態(tài)度,他總會樂呵呵地對我說:“現(xiàn)在是你們年輕人的世界,好好努力,總有出頭曰的。”一直想和陳伯拍張照片留念—下,但前幾天去探訪,聽說他已經(jīng)去外地旅行,留給我小小的遺憾。但能有如此閑情逸致的賣雞蛋仔的阿伯做朋友,還是感到幸運。
NeWMarket:最美味的唐人街
New Market,奧克蘭市中心區(qū)的另一個商業(yè)中心,云集了大約20家的中國餐館,由粵菜、川菜、京菜到東北菜、由點菜、火鍋、外賣到自助,應(yīng)有盡有,任君選擇。這里成為了華人聚餐請宴的好去處。這里的餐館老板,更見證了新西蘭華人發(fā)展的歷史。
一間位于Khyber Pass Road,名叫66小吃館的自助火鍋店(473, Khyber Pass Rd, New Market,Aukcland),是我經(jīng)常去的地方。因為這里開創(chuàng)了火鍋+燒烤的自助吃法,更因為這里的點心如南瓜餅、芝麻球、肉粽子等,都是老板娘黃太太親手制作的佳品,做得很有家的感覺。黃太太是一位健談而熱情的人,他們夫妻自1996年從新加坡移民到奧克蘭,在此做了7年的Take away生意,儲存了資本接著便開了這家66小吃館。每當我們來光顧,黃太太都把她的拿手好戲一烤羊肉串,和自制芝麻湯圓贈送給我們。吃火鍋之余,我們常常聆聽黃太太描述店里發(fā)生的趣事,比如有些老外來吃火鍋,不知道怎么吃包子,以為也是火鍋的菜料之一,把包子都放在火鍋里煮?;蚴怯行├贤獬酝昊疱仯欢ㄒ涯切锥即虬厝?。黃太太也常常談到華人在新西蘭生活的經(jīng)驗:首先要刻苦耐勞,只要你肯努力,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在新西蘭是很容易能生存下去。其次,要守得住。在這里做生意,最重要是親力親為,堅守本位。新西蘭跟國內(nèi)做生意很不一樣,老板同樣要起早摸黑,事事上心。另外在這里,錢財是靠逐漸累積的,不可能一夜暴富。
Dominon Road:最長的唐人街
通往和連接奧克蘭市中心有一條筆直的交通要道叫DominionRoad。這條位于奧克蘭中區(qū)的生活與商業(yè)中心,大約長9公里的大街,被稱為是最長的唐人街。因為華人商鋪遍布在整條長街上。根據(jù)不完全的統(tǒng)計,這條大街大約擁有68家華人商店,經(jīng)營范圍包括了飲食業(yè),超市,中醫(yī)診所,娛樂業(yè),家電復(fù)印等等。
由于中區(qū)是華人較早聚居的地方,其華人商業(yè)氣氛也頗為濃厚,因此這些店鋪的貨品價格會較其他地區(qū)稍為便宜,而且品種繁多,最重要的是Dominion Road一些華人的蔬菜食品超市,如銀鐘超市,能買到活生生的海鮮產(chǎn)品,比較洋人超市出售的都是冰凍的海產(chǎn)品,其新鮮程度是NO.1的。所以每有空閑,我也樂意驅(qū)車到此大肆采購一番。
North Shore:最方便的唐人街
奧克蘭的北岸,有著最方便的唐人街,也就是說,幾乎每個小區(qū)域,都有自己的華人超市,酒樓餐館等。平時只需移步或者驅(qū)車幾分鐘,便能買到中國的貨品,或是品嘗到美味的中國菜,其方便程度猶如國內(nèi)。
對于生活在新西蘭的華人來說,消遣娛樂的方式是比較單調(diào)的。于是,信奉民以食為天的華人,吃便成為我們主要的一種消遣方式。但北岸許多餐館一般都只是營業(yè)到夜晚9點。于是一些營業(yè)到深夜的餐店便深受歡迎。在北岸,么么茶(Mo Mo Tea)(72-74 MokoiaRd, Birkenhead, Northshore)是值得推薦的休閑小站。夜晚閑時,約三五知己,坐在么么茶的軟沙發(fā)上,喝著一杯珍珠奶茶,嚼著一盤鹽酥雞,隔著玻璃隔著海,觀賞著奧克蘭市中心燈火闌珊的夜景,聊著天,感受著曾旅居新西蘭的詩人顧城寫在《來臨》的詩句:“請打開窗子,撫摸飄舞的秋風(fēng)/夏曰像一杯濃茶,此時已澄清/再沒有噩夢,沒有蜷縮的影子/我的呼吸是云朵,愿望是歌聲?!贝饲榇司埃植磺迨撬l(xiāng)還是故里。
奧克蘭,這個藍天白云,綠草青蔥,水清沙幼的風(fēng)帆之都,雖無“唐人街(China Town)”,給華人帶來了一個小遺憾,一個不能完全展示華人標志性特色的遺憾。但于我,卻又感到幸運,因為這個城市處處都有唐人街市。華人經(jīng)營的商品拓展了新西蘭人的購物種類,華人的經(jīng)營理念影響了新西蘭人的購物習(xí)慣,華人店鋪的存在豐富了我們比較單調(diào)的海外生活。在這些地方,我們品嘗著家鄉(xiāng)的美食,我們購買著Made in China的用品,我們學(xué)會了聆聽別人的故事,我們更掌握了如何在異國生存的本領(lǐng)。奧克蘭的唐人街市雖小,雖散,但帶給華人的卻是方便,卻是悠閑,卻是精彩,更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延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