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幼小時在母親懷里,長大了在母親心里,離家后在母親夢里。
②40年前,我到礦山報到,并在那里成家立業(yè)。母親常來看望。每次來都捎來她親手為我做的布鞋。我的一雙腳不知踩碎了她多少不眠之夜。1961年春節(jié)過后,天氣依然苦寒,母親請人寫信給我,說她在鄉(xiāng)下高價買到十斤羊肉,決定親自送來,要我3月7日接站。這本是一件平常事,那時卻非同小可。因為國家正值困難時期。人們的生活必需品特別是肉類和食油異常匱乏。妻子在這個不宜懷孕的年代卻懷上了雙胞胎。營養(yǎng)供應(yīng)不足,雙腿出現(xiàn)浮腫。母親為了兒媳和第三代的平安挺身而出。她雖然知道火車上不準(zhǔn)攜帶肉類,仍然甘冒“投機倒把”的罪名毅然來礦。從老家黃口到礦區(qū)必須在徐州轉(zhuǎn)車。徐州是個大站,站內(nèi)站外都有專人檢查,很難過關(guān)。沒收了羊肉倒是小事,無端地讓老人受到驚嚇,我們會深感內(nèi)疚,若由此再惹出別的災(zāi)禍,我和妻子將遺憾終生,想寫信勸阻已來不及。
③3月7日晚8時,我侍候雙腿浮腫的妻子睡下,獨自披上大衣,頂著寒風(fēng),憂心忡忡地走向車站。
④(礦山汽笛聲在塞夜里回蕩,好像母親深情的呼喚。路差老樹遒勁的枯枝在寒風(fēng)里抖擻,好像看到母親伸來的手臂……)子女有了難處,母親總是伸來溫暖的手。我和妻結(jié)婚的那年初冬,她來礦上,看到我們床上只鋪著薄薄的褥子,就瞞著我們只身爬上了礦區(qū)的東山,見草就拔,一個下午就拔了一大捆白茅草,硬是從山上背下來。妻子見了又心疼又生氣地埋怨她:“娘,那山上有狼!”母親卻輕輕一笑,說:“什么野物都怕活人?!?/p>
⑤跨過一座小橋就到了車站。那時的礦區(qū)車站比較簡陋,只有一間屋,售票兼候車。屋內(nèi)連張椅子都沒有,空空蕩蕩,冷冷清清,恰如我當(dāng)時的心情。我只想著母親能否平安來礦,估計著十斤羊肉會引起的風(fēng)波……連火車進(jìn)站都沒察覺。
⑥出口處人頭攢動,接站的人都憑借微弱的燈光辨認(rèn)著要接的人。
⑦母親出現(xiàn)了,我急忙迎上前去。一年未見,她又蒼老了許多。過去挺盲的腰(板有些駝了,腿腳也不如)以前靈便了。我接過她提的竹籃,竹籃里用毛巾蓋著的是兩雙新布鞋和一卷烙的餅。那羊肉?……只要母親平安就好。
⑧回家的路上,母親的精神特別好,有說有笑,惟獨不提羊肉的事。
⑨走進(jìn)家門已是深夜,在家苦等的妻子猛地坐起,母親趕忙去扶,說:“孩子,別起來,小心身子。”用毛巾擦了擦額上的汗,就伸手向胳肢窩處去解大襟棉襖的扣子。老人家一定是想休息了,她實在太累。清早從黃口上車去徐州,頭天夜里就要到候車室里去坐等。徐州轉(zhuǎn)車就更難了,她不識字,要向人不停地詢問。每次來礦都是一次艱難的歷程,這次也不例外。我收拾好她睡的床鋪,拉開被子說:“娘,您歇著吧,有話明天再說。”誰知她脫去棉襖,松開腰間扎得很緊的繩子,從背上卸下一塊用白布裹著的東西,她顫巍巍將那東西放在案板上,攤平、展開,呵,我和妻子都愣住了:一塊肥美的羊肉!這十斤羊肉伏在母親寬寬的背上,在春寒料峭的三月,從黃口到賈汪歷時一晝夜,行程二百里,母親為此弓腰駝背,母親為此步履蹣跚。妻子抓住母親的手,哽咽著說:“娘,太難為你了……”我的淚水也模糊了眼睛。
⑩誠實一生的她,只有這一次隱瞞和偽裝了偉大的母愛。
習(xí)題
1.第一段三個句子的含義分別是什么?
2.第二段加點的“踩碎”有什么表達(dá)作用?
3.第四段劃線的句子屬什么描寫?有什么作用?
4.第七段劃線一句在結(jié)構(gòu)上有什么作用?
5.文章還略寫了哪些事例來表現(xiàn)母愛?
6.試概括文中母親的形象。
《接站》參考答案:
1.幼小時母親撫育我們成長,長大了母親悉心關(guān)懷我們,離家后母親思念著我們。
2.形象地表現(xiàn)了母親為給“我”做鞋而徹夜不眠的辛勞。
3.環(huán)境描寫。烘托了母愛的偉大、崇高。
4.為下文埋下了伏筆,和第八段中“母親為此弓腰駝背,母親為此步履蹣跚……”相照應(yīng)。
5.(1)母親常來礦山看望我。(2)母親熬夜為我做布鞋。(3)母親不顧危險上山拔白茅草給我們鋪床。
6.文中的母親聰明,勇敢,不辭辛勞,疼愛子女(或:具有偉大、無私的母愛)。
責(zé)任編輯/梅 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