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錫祺,上海市名老中醫(yī),曾任上海中醫(y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主任醫(yī)師、教授。
朱老認為,心律失常是臨床常見病癥。屬器質(zhì)性者,臨床以“冠心”、“風心”、“病毒性心肌炎”為多見,他常在辨證的基礎上著重辨病。對于功能性心動過速,朱老善用參麥龍磁湯辨證加減治療。
方藥:太子參、麥冬、丹參、百合各15克,五味子、甘草各6克,大棗7枚,淮小麥、生龍骨、生牡蠣、磁石各30克。水煎服。
功能:養(yǎng)心陰,生心血,益心氣,寧心神。
主治:心臟神經(jīng)官能癥引起的心律失常。
解析:本方以淮小麥、甘草、大棗益心氣,養(yǎng)心血;太子參、麥冬、五味子、百合養(yǎng)心陰,寧心神;龍骨、牡蠣、磁石重鎮(zhèn)安神寧志。
加減:心悸甚者,加生鐵落30克;夢多心煩者,加景天三七(又叫細葉費菜,有散淤、止血、安神的作用)30克,柏子仁12克;苔少口干者,加石斛15克,天花粉30克;便秘者,加生大黃(后下)2~4.5克;若心率不快,舌不紅者,用黨參15克替換太子參,去磁石、龍骨、牡蠣,加仙靈脾12克。
“冠心病”伴心律失常,(1)以氣虛血滯為主者,常用七分益氣,三分活血之法,以黨參、黃芪、丹參、益母草、麥冬為基本藥,再隨癥加減。(2)如屬痰淤者,則用桂枝、半夏、陳皮各6克,瓜蔞12克,丹參、黃連各15克,薤白、郁金、旋復梗各9克為主。朱老認為,這類患者雖以痰淤交阻為主,但常兼有不同程度的氣虛,故于豁痰化淤藥中常喜配用黃芪。黃芪補氣優(yōu)于黨參,而且善補胸中大氣,大氣壯旺,則氣滯者行,血淤者通,痰濁者化。此即“大氣一轉,其結乃散”之謂。
“風心病”伴心律失常者,以“通”為主要治療原則。藥用桂枝9克,赤芍、桃仁各12克,川芎、紅花各6克,益母草30克,丹參、黃芪各15克等。桂枝為通心脈要藥,以之與赤芍相配,意在各展其長而又相得益彰。
病毒性心肌炎伴心律失常者,治療不可忽視“病毒”因素?;痉綖樯?、麥冬、丹參、黃芪、大青葉、苦參、茶樹根各15克,甘草、桂枝各6克。急性發(fā)作期邪毒或熱象重者,宜去桂枝、黃芪,加蒲公英、地丁草各15克。若陰虛癥狀不明顯而氣虛癥狀突出(舌質(zhì)淡胖,或邊有齒痕,咽不痛為辨證要點),可去大青葉,加黨參12克,桂枝劑量亦可稍重。 (本刊資料庫)
編輯/余曼 yuman@cpc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