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湖南長沙岳麓書院回來,總覺得想要寫點什么#65377;于是,我又一次來到漢旺柏林公園#65377;
走進大門,我停留在岳飛手筆“送紫巖張先生北伐”的詩碑前#65377;紫巖就是張栻的父親張浚,字德遠,號紫巖居士#65377;岳飛這樣寫道:
號令風霆迅,天聲動北陬#65377;
長驅渡河洛,直搗向燕幽#65377;
馬蹀閼氏血,旗梟可汗頭#65377;
歸來報明主,恢復舊神州#65377;
張浚四任南宋丞相,他領導#65380;組織岳飛#65380;韓士忠#65380;李顯忠#65380;楊存中等將領與金人開展了一次次殊死戰(zhàn)斗,取得一系列重大勝利,公認是南宋抗金的#65380;抵御外侮的一面旗幟#65377;公元1129年,京城淪陷,張浚眼見南宋江山不保,百姓受難,他主動請纓,帶兵北伐#65377;臨行,岳飛以這首詩相贈#65377;
這首詩早年是刻立在岳王廟里的#65377;動亂的年代,岳王廟曾被夷為平地#65377;后來,人們把它立在了這里#65377;這里是張浚的出生地,卻不是他的葬身地#65377;其原因,是張浚自己不愿意#65377;他在臨終前對兒子說:“吾嘗相國,不能恢復中原,盡雪祖宗之恥,不當歸葬先人墓左,葬我衡山足矣#65377;”
沒有收復中原是南宋的衰敗,其主要責任應該由誰來承擔不言自明#65377;作為張浚,他已經盡力了#65377;要有也只能是遺憾,哪會無顏見祖先#65377;雖說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可這責,他承擔得也太大了,大得讓柏林公園無幸埋忠骨了#65377;只留下他的父親張咸,母親計氏在這里與遠在衡山的兒子遙遙相望#65377;
在宋代,岳麓書院是當時全國最有名氣的四大書院之一#65377;1165年,劉珙重建岳麓書院,請張栻出任山長,因張栻的老師曾向秦檜寫信表示想任岳麓書院山長#65377;張栻認為老師沒有得到的職位學生得到了,是對老師的不恭,就拒絕了,后聘為主教,行山長職事#65377;那時長沙一帶有三個公認的教育等級,官辦的州學學生成績優(yōu)秀者可升入湘西書院;湘西書院的高才生才可升入岳麓書院#65377;在這個意義上,岳麓書院頗似我們現(xiàn)在的研究生院#65377;中國文化史上極為著名的“朱#65380;張會講”就是在這里發(fā)生的#65377;
“會講”是岳麓書院的一種學術活動,不同學術觀點的學派在一起進行探討#65380;辯論,學生可以旁聽#65377;張栻和朱熹的會講是很有魅力的,當時兩人都是中國學術文化的頂尖人物,講堂里常常是人滿為患,“一輿馬之眾,飲池水立涸”,聽講的人騎來的馬把池水都飲干了#65377;
《岳麓書院》一書上有這樣的句子,“張栻的貢獻在于使湘湖學在岳麓書院扎根,形成了一個較大規(guī)模的學術派別,為岳麓書院在中國學術界確定了地位,同時,又因與朱熹相會于岳麓,開創(chuàng)了書院會講的先河#65377;”“岳麓書院在中國文化史上是一個了不起的創(chuàng)舉”#65377;
張栻有自己完整的教育思想,他認為教育不應當只為“科舉利祿”服務,應當“傳道而濟斯民”#65377;張栻撰寫的#65380;刻在講堂正中的《岳麓書院記》被尊為岳麓書院培養(yǎng)人才的基本大綱#65377;他主張讀書不能為了金錢和仕途,也不能為了文章言語的工巧華麗,讀書應當有更偉大#65380;更有意義的目標,那就是傳統(tǒng)優(yōu)秀的歷史文化,學以致用,匡時天下#65377;岳麓書院的學規(guī)#65380;學則#65380;堂訓等幾乎都從道德修養(yǎng)出發(fā)對學生的行為規(guī)范提出要求,最終著眼于如何做一個品行端莊的文化人#65377;
張栻告誡他的學生:“學莫強于立志,莫進于善思,莫罪于自棄”#65377;他認為讀書的方法應是“自博而趨約”#65377;他強調“博與雜相似而不同,不可不察”#65377;他很重視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他說:“觀書當虛心平氣,如其可取,雖庸之言,有所不廢;如其可疑,雖或傳以圣賢之言,亦更加審擇#65377;”
張栻的見解和治學方法用今天的眼光來看,仍不失正確與高明,難怪當張栻在岳麓書院講學時,當時已經很有名氣的朱熹不遠萬里慕名而去#65377;
可以說,正是因為張栻#65380;朱熹#65380;王陽明等大師們的人格力量和淵博的學識塑造了岳麓書院特有的文化風格,才使之成為了中國文化史#65380;教育史上的一個奇跡#65377;遠的不說,就清代而言,哲學大師王夫之#65380;理財大師陶澍#65380;啟蒙思想家魏源#65380;軍事家左宗棠#65380;學者政治家曾國藩,還有外交家郭嵩燾#65380;維新運動領袖唐才常#65380;沈藎,以及教育家楊昌濟等等,都是岳麓書院培養(yǎng)出來的精英#65377;為此,乾隆皇帝還親賜“道南正脈”匾額一道#65377;
其實,張栻對社會#65380;歷史的貢獻遠遠不止于此#65377;他小就受到父親張浚嚴格的封建傳統(tǒng)教育:“無益之言勿言,無益之事勿為,無益之文勿觀,無益之友勿親#65377;”張浚在政務之余或被讒落職閑居時,總是認真地教張栻研讀易經#65380;誦讀古代圣賢書#65377;張栻為父親的德行所感動,終日埋頭苦讀,常常弄到廢寢忘食的地步#65377;在讀書的過程中,張栻非常傾慕孔子的學生顏回,他認為顏回品德高尚,而且很善于向孔子學習,他廣泛收集各種書籍中有關顏回的記載,二十六歲時就寫成了《希顏錄》上下篇#65377;并立志要成為顏回那樣的人#65377;
張栻不僅勤學苦練,他謙恭拜師的故事更是傳為佳話#65377;紹興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張栻同父親到長沙,聽說衡山有一位叫胡宏(字五峰)的大學者,名氣很大,但性情孤傲,朝廷多次召他去做官他都不理#65377;張栻立馬便去拜謁#65377;第一次去,說不在;第二次,吃閉門羹#65377;張栻比劉備“三顧茅廬”還多了四顧,五峰終于被張栻的誠摯所感動#65377;張栻很快得到五峰的嘗識#65377;當五峰見到《希顏錄》時,欣喜地說:“圣門有人吾道幸矣#65377;”
后來張栻又受宇文紹節(jié)#65380;范仲黼#65380;陳概等人的影響,學問造詣更高更深了#65377;在此后的十余年,他奔走講學,四面交友,朱熹#65380;陸游#65380;呂祖謙#65380;楊萬里#65380;張孝祥,都是張栻的好友#65377;他們經常在一起探討問事#65380;深明思辨#65377;由于他敏而好學,勤于思考,取眾家長,補己之短,自成體系#65377;在宇宙論方面張栻提出了太極#65380;理#65380;心#65380;道#65380;性等一系列橫向聯(lián)系的本體范疇作為宇宙的本體#65380;世界的本源#65380;從哲學的角度為儒家的倫理道德找到了依據(jù);在倫理學方面,張栻把倫理學和宇宙論結合起來,認為“禮”#65380;“義”都與天理相通,天理不僅是宇宙的本體,而是人必須遵循的道德原則,并提出了道德修養(yǎng)方法上的“居敬說”;在認識論方面,張栻認為,不僅知先后行,而且知行互相啟發(fā),互相促進,他反對重知輕行,提倡躬行踐履;在辯證論方面,張栻吸取“周易”#65380;張載#65380;周敦頤#65380;邵雍#65380;二程等思想精華,結合自己的研習心得,提出了陰陽對立#65380;發(fā)展變化和積累等觀點#65377;張栻的理學具有自己獨特的風格,他既是理學思潮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湘學的理論代表,奠定了他在中華文化史上的重要位置,對當時和后世的影響都很深遠,從古到今都被尊稱為“理學宗師”#65377;
張栻自幼得忠孝之家傳,進而漸明“圣人之道,逐步樹立了“致君堯舜”的理想,他懷著濟國濟民的遠大抱負,立志效法父親的榜樣,要為振興千瘡百孔的南宋王朝干一番事業(yè)#65377;
紹興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宋孝宗召張栻入朝#65377;張栻極力規(guī)勸孝宗發(fā)奮圖強,說:“陛下上念宗社之仇恥,下憫中原之涂炭,惕然于中,而思有外振之#65377;臣謂此心之發(fā)即天理,之所存也#65377;愿陛下勿怠此心,蓋加省察,而親稽左以擴充之,則不惟今日之功可以必成而千古因循之弊亦可革矣#65377;”孝宗對張栻大加贊許#65377;
張栻像他父親一樣,是一個敢于直言犯上的人#65377;符離一戰(zhàn)失利,孝宗抗金的決心便動搖了,立即起用秦檜死黨湯思退為右相,又派賣國賊盧仲賢前往金營議和#65377;張氏父子在前線得知這一消息,怒不可遏,心急如焚#65377;張栻奉父命星夜趕回朝廷,在孝宗面前大義凜然,慷慨陳辭,陳述議和的弊端及盧仲賢禍國殃民的罪狀#65377;孝宗當時很不高興,后來終于為張栻的忠義直言所感動,經查證后,將盧仲賢交大理寺論罪#65377;
孝宗是一意志極不堅定的人,常常為奸佞之臣的花言巧語蒙蔽#65377;隆興二年(公元1164年),張栻的父親張浚在湯思退一伙投降派的排擠打擊下再次被讒去相位,孝宗既而同金人簽訂了割地求和的賣國條約#65377;張浚懷著未能恢復中原的遺憾在江西去世#65377;
張栻懷著國難未除,父親又去的巨大悲痛連夜草書上奏,十分尖銳地指出南宋衰敗的主要原因是戰(zhàn)和不定,沒有堅持抗金,為了鼓起孝宗抗金的勇氣和決心,他列舉歷代屈辱求和的教訓,更從“隆興議和”后南宋日趨貧窮的國情出發(fā)既反對屈辱求和,又反對急功近利,輕敵冒進#65377;他主張修德立政,加強戰(zhàn)備,待時機成熟后一舉破敵.
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宰相虞允文在孝宗面前鼓吹敵勢弱可取,左相陳俊卿認為國力尚差,還不具備收復失地的條件,孝宗拂袖而去#65377;陳只得辭去相位#65377;此時滿朝文武都沒敢站出來說話#65377;張栻挺身而出,明確地表示他贊同陳俊卿的觀點#65377;他把國計民生的現(xiàn)況簡練清楚地說給孝宗,孝宗聽了張栻的陳述,臉色有了變化#65377;張栻又說道:“今日當哀痛之召,明復仇之義顯絕虜人,不與通使,然后修德立政,用賢養(yǎng)民,先將帥,練甲兵,以內修外攘,進退戰(zhàn)守通為事,具必治其實而不為虛文,則必勝之形隱然可見,雖有淺陋畏怯之人,亦且奮躍起而爭先矣#65377;”
聽到這時,孝宗連連點頭,認為從來沒有聽到過這樣明白而又深刻的論奏,欣喜地說:“當以卿為講官,冀時得晤語也”#65377;
張栻為官時,“每到一處,總是遍訪民情,體諒老百姓的苦痛#65377;對邊境的少數(shù)民族,他主張與他們建立友善的睦鄰關系,他嚴禁相互擄掠#65380;彼此仇殺#65377;那時候,有些漢人偷入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行竊按法律應當處死#65377;但過去的官員岐視少數(shù)民族,往往庇護這些罪犯#65377;張栻卻派兵四處追捕#65380;依法處斬#65377;如有少數(shù)民族合伙作案的,他命將其押交少數(shù)民族自己處理#65377;他的一系列作為,深得少數(shù)民族人心,在他統(tǒng)轄廣西二十五州時,政通人和,一片繁榮昌盛的景象”#65377;
盡管張栻為國為民忠心耿耿,但仍受到投降派的打擊#65377;以宰相虞允文為首的奸臣在孝宗面前竭盡搬弄是非之能事,說動了孝宗,孝宗欲罷免張栻#65377;當時任敷文閣待制的楊萬里挺身而出,對孝宗說:張栻有文武之才,有經濟之學,如罷免張栻,會讓正直的官員寒心#65377;他贊揚張栻:“自立朝以來,懔懔自奮,其在都司,有所不知,知無不為;其在講筵,有所不言,言無不盡#65377;”詹事王十朋也上書虞允文極力推舉張栻的德才#65377;他說:“直聲以著,中外稱賢,一旦外除,有識無不短氣#65377;”一些主戰(zhàn)派的大臣都紛紛上書要求留下張栻,以“愛惜人才,留賢自助”#65377;虞允文卻置之不理,最終張栻奮然離開朝廷#65377;虞允文是巴不得要除掉張栻這顆眼中釘#65377;他心里忌恨張栻由來以久#65377;
1182年,張栻在江陵病逝,廣大老百姓為這位清正廉潔的“父母官”悲痛不已#65377;據(jù)朱熹“右文殿修撰張公神道碑”記載,當張栻的靈柩從江陵運走時,當?shù)乩习傩胀燔嚢?,?shù)十里哭聲震天#65377;孝宗得知張栻去世,嗟嘆不已,為自己沒來得及大用張栻深感痛惜#65377;
張栻臨終前,痛感國事日衰,奸臣當?shù)?65377;從病榻上掙扎起來自作遺表說:“再世蒙恩,一心報國,大命致此,厥路無由,猶有微誠不能自已#65377;伏望陛下親君子,遠小人,信任絕一己之偏,好惡公天下之理,永清四海,臣死之日,猶生之年#65377;”生命垂危的時候仍念念不忘國家大事#65377;
寫到這里,我不禁生出些遺憾,長沙岳麓書院里僅有的是張栻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事跡,要是能把他在治國安邦這一方面的業(yè)績也反映出來,人們對張栻的了解不是會更加深入更加全面嗎?
責任編輯 卓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