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江落日,洋川孤煙。那是一個寂寥的黃昏,明代詩人徐乾健拜謁了偉人蔡倫。“漢封遺跡空憐在,青史香標世共聞!”面對眼前冷清的蔡倫封地和蔡倫的陵墓,他感慨萬千。
詩人拜謁的就是位于陜西省洋縣城東10公里處的龍亭蔡倫墓。這是一座巍然如山的墳墓,墳墓高有2丈,寬約5丈,長為8丈,它的形狀若倒扣著的斗。墳墓綠如茵,墓沿由花崗巖漿砌而成。我國古代造紙術的發(fā)明人蔡倫就長眠在這里。
蔡倫,字敬仲,湖南耒陽人,生于公元63年,卒于公元121年,享年59歲。他是我國東漢時代偉大的科學家。他的身份是宦官,在宮廷里伺奉過五個皇帝,同時他又兼任皇家作坊的最高長官——尚方令,監(jiān)造刀劍之類的東西,并負責研制紙張。公元105年蔡倫發(fā)明了造紙術,他首先用構樹皮、破麻布、麻繩頭和廢魚網等植物材料作原料,造出了輕薄、光滑、潔白的紙,這種紙價格也很便宜,它逐漸替代了昂貴的縑帛①和笨重的竹簡木牘②,蔡倫的發(fā)明改變了人類歷史的進程,蔡倫因歷事多代帝王和發(fā)明造紙有功被封為龍亭侯③,官至長樂太仆。后來,蔡倫因受宮廷斗爭株連,服毒自殺,死后就葬在龍亭。這座墓就是他死后30年,漢桓帝為他平反昭雪下令重建的。相傳,蔡倫是受冤枉而死的。那時,朝中有一股以劉安(非西漢劉安)為首的惡勢力假借皇帝的昭令,讓蔡倫到國家的最高司法機構去接受審判,故而才有了蔡倫屈死的悲劇。至今在民間還流傳著“蔡倫墓上不長草”的說法,以示蔡倫的冤屈,上天也為其鳴不平。
蔡倫墓前石碑林立,古柏參天,石羊、石馬、翁仲一字兒排開。石碑上記載著蔡倫發(fā)明造紙的功績和蔡倫家族的沿革④。飽經滄桑的古柏撒下一片濃蔭,蔡倫墓在古柏的掩映中更顯得莊嚴肅穆。
蔡倫墓后邊是一泓池水,人們叫它明月池,昔日池上有榭,建有蔡倫寢殿。
整個蔡倫陵園分為南北兩個部分,蔡倫墓區(qū)居北,其南為蔡侯祠。蔡侯伺的中軸線上由南而北依次為山門、拜殿、獻殿、正殿,正殿大門上高懸唐代德宗皇帝的御書“蔡侯祠”匾額。殿中有蔡倫塑像。蔡倫正襟危坐⑤,作思考狀,大概是正在冥思苦想造紙方法。蔡倫塑像右側墻壁上繪有“蔡侯紙”制作工藝流程圖,左側則是蔡倫受封為龍亭侯的謝恩圖。
蔡倫發(fā)明了造紙術,被后世尊奉為“紙圣”。海內外的人們紛紛到蔡倫墓來憑吊他,緬懷這位敢為天下先的古人?,F(xiàn)在,陜西省洋縣龍亭蔡倫墓已經成為全世界人民朝圣的地方。
“漫拂魚箋銘舊德,不煩竹簡謝夫君。頻過多少千秋意,感慨依依望斷云!”古往今來,人們崇敬和懷念蔡倫的心情是一樣的,只不過和詩人徐乾健時代相比,人們眼前的蔡倫墓祠已經修葺一新、流光溢彩了。
責任編輯劉藝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