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1868—1940),字鶴卿,號孑民,浙江紹興人,1916年12月26日被黎元洪大總統(tǒng)任命為北京大學校長,1917年1月4日就任。上任伊始,蔡元培整頓北京大學,提倡科學與民主。他指出,大學的性質(zhì)是“研究高深學問者也”,“大學生當以研究學術為天職,不當以大學為升宮發(fā)財之階梯”。他辭退學術水平低和教學態(tài)度差的外國教員,廣泛延聘學識淵博和熱心教育的教員,認真教授。同時,蔡元培還反對并著手破除學生的官僚習氣和“以大學為升宮發(fā)財之階梯”的傳統(tǒng)習慣。
周炳琳正是在此期間同蔡元培開始了長達20余年的師生情誼。周炳琳(1892--1963)來自浙江黃巖,字枚蓀,1913年考入北京大學預料,1916年預科畢業(yè)后,升入北京大學法科經(jīng)濟門。求學期間,他積極擁護蔡元培的這些改革措施。受蔡元培聘請來到北京大學擔任圖書館主任兼經(jīng)濟學、歷史學教授的李大釗對周炳琳的影響尤為深遠。1925年,他介紹周炳琳加入他領導的國民黨北方組織。
提介社團活動
在蔡元培的倡導下,北大經(jīng)濟系學生在1917年創(chuàng)辦北大學生銀行(在三院大門樓上),成立消費公社等,周炳琳都積極參加。1918年蔡元培在北京大學發(fā)起組織進德會。會員的戒條是不嫖、不賭、不娶妾等等,周炳琳積極響應參加。
1918年北洋軍閥政府同日本帝國主義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中日共同防敵軍事協(xié)定》。北大學生群起罷課,抗議這一賣國協(xié)定的簽訂。5月21日,周炳琳、趙遒摶等共2000多學生前往中南海新華門,向代理大總統(tǒng)馮國璋請愿。事后,政府迫使蔡元培辭職,經(jīng)過學生們的挽留,才得以留任。
反日愛國運動后,學生們組織學生救國會,學生救國會又決定成立國民雜志社,出版《國民》雜志。1918年10月,國民雜志社在北京大學正式成立,周炳琳、鄧中夏、高尚德、許德珩等都是發(fā)起人和骨干分子。他們聘請李大釗為導師。蔡元培為《國民》雜志創(chuàng)刊號撰寫序文,大意是:北京學生迫于愛國之心營此雜志,以“喚醒國民”,其內(nèi)容有三要:“一曰正確”,“二曰純潔”,“三曰博大”。而社務之進行,則希望其“有恒”。10月20日,國民雜志杜在蔡元培的校長室召開成立大會,并請他發(fā)表演說。1919年1月,《國民》雜志創(chuàng)刊,由周炳琳、鄧中夏、許德珩等輪流擔任編輯部主任。周炳琳在《國民》雜志第2卷第1期上發(fā)表《鮑爾錫維克主義底研究》一篇譯文,文中講到《共產(chǎn)黨宣言》的發(fā)表、俄國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列寧的基本思想等等,回答了“鮑爾錫維克主義和鮑爾錫維克派到底是怎樣的?”等問題。
1919年2月5日,北大學生在法科禮堂召開全體大會,選出干事10余人,組成干事會。其下分總務、文書、交際、會計、庶務、糾察、講演等七股,干事有段錫朋、傅斯年、蔣復璁、姚從吾、周炳琳、許德珩、陳劍修、方豪、雷國倫、康白情、羅家倫等,并分屬各股。他們積極聯(lián)絡北京各校,抗議日本的侵略。
1919年3月,周炳琳和鄧中夏、廖書倉、康白情、黃日葵、羅家倫、高尚德、楊鐘健、許德珩、朱自清、俞平伯、張國燾等14位同學發(fā)起成立“北京大學平民教育講演團”。他被推選為文牘干事和編輯干事。講演團組織北大學生到北京東、西、南、北四城講演。周炳琳講過的題目有《什么是國家?》、《山東與全國的關系》、《沒有“命”》等等。他在街頭演講的照片,還被刊登在北京的報刊上。1920年3月,周炳琳等召開北京大學平民教育講演團干事會,決定將講演擴大到北京郊區(qū)的農(nóng)村和長辛店等工廠中去。這對于向工人農(nóng)民宣講新知識起到很好的作用。蔡元培對平民教育講演團十分重視。他說:“平民教育,用講演的形式與平民以知識,也是一件好事?!逼矫窠逃v演團的活動,對于促進北大學生走上與工農(nóng)相結合的道路,起著重要作用。
共浴五四洗禮
蔡元培在北大提倡“循思想自由原則”兼容并包,使新文化、新思想得到合法地位,也使北大成為新文化新思想的策源地。
蔡元培積極支持五四運動。1919年5月2日,他將北洋政府已發(fā)出密電命令出席巴黎和會的代表在喪權辱國的山東條款上簽字的消息,告訴給北京大學學生周炳琳、段錫朋、羅家倫、康白情、傅斯年、許德珩等人(此事已經(jīng)得到蔡元培之女蔡啐盎的證實)。蔡元培又在北大飯廳召集學生班長和代表100多人開會,號召大家奮起救國。同學們都極為憤慨,堅決反對簽字。3日晚上,得到蔡元培的允許,他們在北河沿北京大學第三院禮堂緊急集會,決定聯(lián)絡各校于4日舉行大規(guī)模的集會和游行示威。4日下午,北京各校同學在天安門前召開大會,反對在巴黎和會上簽字。大會后輾轉到達趙家樓北洋政府交通總長曹汝霖住宅,同學們越墻打開大門,曹汝霖倉惶躲入臥室旁邊的儲物間內(nèi),同學們沒有經(jīng)驗,未能將其抓到,但痛打了駐日公使章宗祥。
在分散返校途中,有32位同學被便衣警察分頭架走。周炳琳態(tài)度沉著,加以外穿灰色長袍,衣上所沾灰土未被發(fā)現(xiàn),得以安全回校。當周炳琳等北大同學正在開會商討營救被捕同學的辦法時,蔡元培前來安慰,并表示要負責營救被捕學生。5日、6日蔡元培聯(lián)絡各大專學校的校長,并于6日下午與各校校長同往教育部和警察廳,要求釋放被捕學生。7日,徐世昌大總統(tǒng)被迫釋放被捕學生,蔡元培率領全校師生并慰勉被釋放的學生。
周炳琳和楊振聲、許德珩等同學從5月5日北京學生總罷課以后,就準備編輯出版一個叫《五七》的刊物,后來印出,因京師警察廳禁止發(fā)行,他們就親自拿到街上叫賣。京師警察廳總監(jiān)吳炳湘曾為此發(fā)出布告稱:“乃近日風潮愈演愈烈散布傳單之不已,進而集眾演說,集眾演說之不已,進而相率罷課,復有一種五七報之組織,并不呈報本廳,遽行出版,其中論調(diào)偏激,鼓煽為多,長此紛紜,地方治安,將無維持之法?!?/p>
5月8日下午,有一位與蔡元培甚有交誼而又與政府接近的人,告訴蔡元培政府將嚴懲參加五四運動的學生們。蔡元培為了“保全此等無辜之學生”,向徐世昌大總統(tǒng)發(fā)出辭去北京大學校長職務的呈文。5月16日《益世報》刊出蔡元培在南下途中寄給北大同學一封信,云:“仆深信諸君本月四日之舉,純出于愛國之熱誠。仆亦國民之一,豈有不滿于諸君之理?惟在校言校,為國立大學校長者,當然引咎辭職,仆所以不于五日提出辭呈者,以有少數(shù)學生被拘警署,不得不立于校長之地位,以為之盡力也。”
在五四運動中,周炳琳曾擔任北京大學評議會臨時評議長、北京大學學生會秘書。1920年5月6日北京中等以上學校學生聯(lián)合會成立,該聯(lián)合會設在北大第二院,其評議部由各校各出二人擔任,干事部則“委托北大學生干事會執(zhí)行之”,周炳琳仍為秘書。1919年6月全國學生聯(lián)合會在上海成立,他被選為常務委員兼秘書,編輯出版《全國學生聯(lián)合會日刊》。
蔡元培為了保護學生而辭職后,北大同學們極力勸說蔡元培放棄辭職,回校任職??墒潜毖笳^續(xù)大肆鎮(zhèn)壓學生運動,于6月6日下令準蔡元培辭職,并任命胡仁源為北京大學校長。北大師生極為憤怒,堅決反對,要求北洋政府收回成命。此時全國人民團結斗爭,全國學生總罷課,大城市相繼罷市、罷工,北洋政府被迫于6月10日發(fā)布對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三個賣國賊的免職令,然后又電令中國代表拒絕在巴黎和會上簽字。至此,五四運動取得了重大勝利。北大師生派代表到杭州迎接蔡校長回京復任。蔡元培于7月9日致電全國學生聯(lián)合會、北京中等以上學校學生聯(lián)合會、北京大學學生干事部,表示放棄辭職,并希望學生安心求學。
在回校之前,7月21日蔡元培發(fā)表《告北京大學學生暨全國學生書》,略謂:“讀諸君十日三電,均以‘力學報國’為言,勤勤懇懇,實獲我心。自今以后,愿與諸君共同盡瘁學術,使大學為最高文化中心,定吾國文明前途百年大計。諸君與仆等,當共負其責焉。”同日,又發(fā)一電,吁請全國學生聯(lián)合會“通電全國學生諸君,一律上課,以慰國民之望?!?/p>
亂世師生情
1919年7月10日,少年中國學會在北京正式成立,周炳琳參加,并被選為《少年中國》月刊第一組編輯員,協(xié)助李大釗編輯《少年中國》月刊。周炳琳在《少年中國》和《少年世界》上發(fā)表了《開放大學與婦女解放》、《“五四”以后的北京學生》、《1919年秋季開學后的北京學生》等文章。文章號召:“青年呀!奮斗!犧牲!實地做去!”要求“‘分擔工作’和‘分取所獲”’(這就是后來人們所說的“各盡所能和按勞分配”),“消滅階級,實現(xiàn)共和”。
蔡元培對少年中國學會的成立十分支持。他認為少年中國學會是中國“最有希望的”一個團體。他還將他在少年中國學會上的講演《工學互助團的大希望》,發(fā)表在《少年中國》上。該文提出:“人不是為生而工,而是為工而生的”,認為“要是經(jīng)濟的組織大大改變,全世界做成一個互助的團體,全世界的人沒有一個不是勞工,那工作的時間,一定都可以減少,那求學的機會,一定都可以平等,豈不是現(xiàn)在世界最難解決的問題一切解決,成了最幸福的世界么?”1920年4月1日,蔡元培在《新青年》發(fā)表題為《洪水與猛獸》的短文,主張以新文化運動的洪水,沖卷去北洋軍閥的猛獸。他還在《新教育》第二卷第五期上發(fā)表《去年五月四日以來的回顧與今后的希望》一文,號召學生們“專心增進學識,修養(yǎng)道德,鍛煉身體”。
周炳琳向婦女開放大學的主張與蔡元培的男女教育平等的思想是一致的。蔡元培一貫提倡女子入學校讀書,曾在上海創(chuàng)辦愛國女學,1920年3月11日有幾位女學生請求入北大就學,因試期已過,蔡元培準其先行旁聽,這是北大接收女生之始。1920年暑假以后,北大才正式招收女生,開我國大學男女同校之先河。
鄧中夏等于1920年3月發(fā)起組織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周炳琳也曾參加發(fā)起。那時這個研究會還處于秘密狀態(tài),等到1921年1月17日北大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宣布成立和公開征求會員時,他已經(jīng)出國留學了。北大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的公開成立和活動也得到蔡元培的支持,如他同意將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的啟事,刊登在《北京大學日刊》上;允許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的成立大會在北大會議廳召開,并出席講話;他還批準在西齋內(nèi)給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兩間房子,那是原京師大學堂的兩間教室,一間作為辦公室,一間作為圖書館。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為北京大學共產(chǎn)黨的建立,也為我國北方地區(qū)黨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千部上的準備。
愛國民族資本家穆藕初,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對于愛國學生界的抗拒敵貨和提倡國貨,極力贊賞。他主張儲金獎學,1920年他向北京大學捐銀5萬兩,作為選拔學生赴歐美留學的獎學金。他將選拔留學生的事權完全委托給蔡元培,請他“于國立北京大學畢業(yè)生中擇優(yōu)派送之”。蔡元培經(jīng)過認真研究,并同胡適、陶孟和、蔣夢麟一起商定,選拔出5位北大畢業(yè)生,他們都是“學術和道德兼全者”,而且在五四運動中都有突出表現(xiàn)。計為:
段錫朋(北京大學商學土,赴美研究政治經(jīng)濟學)
周炳琳(北京大學法學士,赴美研究社會經(jīng)濟)
羅家倫(北京大學文學土,赴美研究教育及比較文學)
汪敬熙(北京大學理學土,赴美研究心理學)
康白情(北京大學文學土,赴美研究文學社會學)
這是北京大學首次選送畢業(yè)生公費留學,當時被學生界稱為“五大臣出洋”。有些同學對于他們5人接受資本家資助出國留學的做法,表示懷疑和不滿;有的由于未能當選甚至投水自殺。周炳琳則以“將來好為勞動大眾服務”、“學習經(jīng)濟學將研究分配問題,貧富不均問題”等為理由,來加以申辯。1920年7月1日,少年中國學會在北京宣武門外岳云別墅召開北京會員第一次年會,并歡送周炳琳、康白情、袁同禮、張申府等會員赴歐美留學。此會攝有合影照片留傳。
周炳琳于1920年到美國入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研究社會科學理論。1921年蔡元培赴歐美各國考察教育。6月1日到紐約,周炳琳、趙遒摶、馮友蘭等北大同學組織了一個接待委員會,他們到紐約輪船碼頭上迎接蔡元培,把他接到哥倫比亞大學附近的一座小旅館住下。6月3日他到哥倫比亞大學與北大同學座談,并在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前合影留念。照片中手持北大校旗,站在蔡元培右邊的第一人即為周炳琳。照片中還有同時在哥倫比亞大學留學的周作仁、羅家倫、馮友蘭、段錫朋、趙遒摶、何思源、汪敬熙等人。
當時,蔡元培提倡多方游學,學習各大學的精華,而不專在一校攻讀一個專業(yè)和一個學位。周炳琳信守蔡元培的教導,于1922年取得哥倫比亞大學文學碩士學位后,轉赴歐洲,人英國倫敦大學政治經(jīng)濟學院作研究生,研究社會哲學、經(jīng)濟學和經(jīng)濟分析方法等。又于1923年4月到法國巴黎,注冊人法國巴黎大學研究政治學、法學,接著還留學德國的柏林大學和意大利的大學。
1922年12月,浙江省議會推選蔡元培為籌辦杭州大學的董事。1923年3月,蔡元培等聯(lián)名提出《籌辦杭州大學之意見》。后來大學建成,定名為浙江大學。陳布雷曾提名推薦周炳琳為浙江大學校長,但周因故未能就任。
1923年7月,蔡元培偕家眷赴歐洲。雖名義上保留北大校長的職務,但主持北大的工作實際上已經(jīng)結束。次年9月30日,蔡元培在歐洲有致羅家倫函,亦兼致“書貽(段錫朋)、梅生(周炳琳)二兄”。1925年,蔡元培在法國介紹周炳琳與魏璧相識。1927年他們在廣州結婚。魏璧是早期新民學會會員,勤工儉學留學法國學數(shù)學。蔡元培和她是1920年秋到湖南講學時認識的。那時魏璧正準備赴法勤工儉學,周南女校朱劍凡校長,請蔡元培帶領魏璧、勞君展一起赴法國。她們一路上得到蔡元培的照顧。毛澤東等于5月8日在上海半淞園歡送她們和蕭子升等赴法國勤工儉學,并拍有合影照片。
周炳琳與蔡元培分別于1925年、1926年返回國內(nèi)。1930年春,清華大學校長羅家倫去了南京不再回校,并且正式辭去清華大學校長職務。閻錫山派喬萬選來當清華校長,被清華師生拒于門外,不得入校。周炳琳自1929年以來已在清華大學經(jīng)濟系任教授。這時,蔡元培推薦周炳琳為清華大學校長。雖然后來周炳琳因故未曾就任,但這足以說明他們師生間的密切關系。
1931年秋,北京大學經(jīng)過整頓后開學,蔣夢麟任校長,他請周炳琳“回母校幫忙”。周炳琳欣然回到北京大學任經(jīng)濟系教授兼法學院院長,法學院下設法律、政治、經(jīng)濟三個學系。這時北大已聘到劉樹杞任理學院院長,尚缺文學院院長人選,蔣夢麟和周炳琳一起去苦勸胡適任北大文學院院長,最終得到胡適的應允。
1935年2月22日,周炳琳的母親陳太夫人在杭州西湖大華飯店舉行70壽辰壽宴。蔡元培作了一副祝壽聯(lián),并且親筆用他的黃山谷體的大字寫出:
杯酒賓筵介壽歌,母儀贍仰樂祥和;
西湖梅柳爭春候,不及萱枝愛日多。
弟兄競爽盡英才,畫荻當年教養(yǎng)來;
欲報恩勤何處是,為君重賦北山萊。
1937年春,蔡元培推薦周炳琳出任南京政府教育部常務次長。在任期間,他貫徹蔡元培的教育思想。當國民黨中央黨部強迫教育部解聘北京各大學教授時,他抗辯稱:大學應有一定的學術自由,聘任教授的權力應歸大學校長,上級教育部門只能撤換校長,而不能解聘教授,從而拒絕了中央黨部的無理要求??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周炳琳先將教育部遷往漢口,不久又率教育部職員乘江輪遷往重慶,然后辭去常務次長的職務。
1935年9月7日,鑒于蔡元培為國家、為學術勞瘁一生,卻仍租房子住,居無定所,書籍分散于北平、南京、上海、杭州各地,無集中儲藏之地,北大師生發(fā)動蔡元培的朋友和學生捐款,集資在青島建造一所房屋,作為慶祝他70壽辰的賀禮,使其“用作頤養(yǎng),著作的地方”。此事由經(jīng)蔡元培選拔留學的段錫朋、周炳琳、羅家倫等同學發(fā)起,由北大師生聯(lián)名向蔡元培先生贈屋祝壽。他們在致蔡元培函中寫道:
孑民先生:
我們都是平日最敬愛先生的人,知道明年一月十日是先生七十歲的壽辰,我們都想準備一點賀禮,略表我們敬愛的微意。我們覺得我們要送一件禮物給一位師友,必須選他所最缺少的東西。我們知道先生為國家、為學術,勞瘁了一生,至今還沒有一所房屋,所以不但全家租人家的房子住,就是書籍,也還分散在北平,南京,上海各地,沒有一個歸攏庋藏地方。因此,我們商定這回獻給先生的壽禮,是先生此時最缺少的一所可以住家藏書的房屋。我們約定這次贈送的參加,由個人自由決定:任何人的贈送都不能超過一定低微的數(shù)目,而且因為時間和地點的關系,對于先生許多的朋友、學生,并不及普遍的通知??墒歉鞯氐捻憫?,已超過了我們當初的期望。
現(xiàn)在我們很恭敬的把這一點微薄的禮物獻給先生,很誠懇的盼望先生接受我們這一點誠意!我們希望先生把這所大家獻奉的房層,用作頤養(yǎng)、著作的地方;同時,這也可看作社會的一座公共紀念坊,因為這是幾百個公民用來紀念他們最敬愛的一個公民的。我們還希望先生的子孫和我們的子孫,都知道社會對于一位終身盡忠于國家和文化而不及其私的公民,是不會忘記的。
我們很誠心的祝先生的健康和先生一家的健康!
蔡元培開始不同意這樣做,堅決表示不愿接受。后鑒于學生及友人們的盛情,卻之不恭,于1936年1月1日表示接受和感謝,寫下《答謝祝壽獻物函》。其中寫道:
接二十四年九月七日惠函。拜讀以后,慚悚得狠!諸君子以元培年近七十,還沒有一所可以住家藏書的房屋,特以合力新建的房屋相贈;元培固沒有送窮的能力,但諸君子也不是席豐履厚的一流:伯夷筑室,供陳仲子居住,仲子怎么敢當呢?
諸君子的用意,在對于一個終身盡忠于國家和文化而不及其私的公民作一種紀念,抽象的講起來,這種對于公爾忘私的獎勵,在元培也是極端贊成的。但現(xiàn)在竟以這種獎勵加諸元培,在元培能居之不疑么?
但使元培以未能自信的緣故,而決然謝絕,使諸君子善善從長的美意無所藉以表見,不但難逃矯情的責備,而且于贊成獎勵之本意,也不免有點沖突。元培現(xiàn)愿為商君時代的徙木者,為燕昭王時代的駿骨,謹拜領諸君子的厚賜。誓以余年,益盡力于對國家對文化的義務,并勉勵子孫,永永銘感,且勉為公爾忘私的人物,以報答諸君子的厚意。謹此申謝。敬祝諸君子健康!
二十五年一月一日蔡元培敬復
不久,抗戰(zhàn)爆發(fā),青島、滬、杭均告淪陷,師生獻屋之舉,未能實現(xiàn)。但是,此事反映了北大師生對蔡元培校長的深深崇敬之情。
大師遠去
1940年3月5日,蔡元培在香港病故,一代宗師,溘然長逝,舉國同聲哀悼。毛澤東自延安發(fā)出唁電稱:“孑民先生,學界泰斗,人世楷模,遽歸道山,震悼曷極!”中共中央由延安發(fā)出唁電稱:“先生為革命奮斗四十余年,為發(fā)展中國教育文化事業(yè)勛勞卓著,培植無數(shù)革命青年,促成國共兩黨合作?!敝芏鱽碓谘影哺鹘缱返看髸献珜懲炻?lián),詞為:“從排滿到抗日戰(zhàn)爭,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從五四到人權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
3月11日,西南聯(lián)合大學在昆明召開公祭蔡元培先生大會,會上周炳琳致悼詞:
蔡先生為本人師長。憶昔民國初年,北京官場氣味比學術氣味濃厚。蔡先生主持北大,力挽頹風,諸生在自己負責行動自由之原則下,予以充分發(fā)展之機會。
五四發(fā)生,曹汝霖住宅被毀,捕去同學三十余人。同學在張皇失措之際,蔡先生出而擔負艱巨,謂爾等行動是否錯誤,為第二件事,被捕同學,吾當盡力援救。
蔡先生領導學生,寬誠正大,正如其主持學術教育之態(tài)度也。
1946年西南聯(lián)大結束,北京大學從昆明遷回北平。周炳琳仍為經(jīng)濟系教授、法學院院長和校行政委員。在北平沙灘北京大學文法學院所在地,他和北大師生們在松公府的主要大廳里建立起“蔡孑民先生紀念堂”。紀念堂中間桌上放置蔡元培先生銅像,以資紀念。
周炳琳與恩師蔡元培之間,有著十分密切的師生情誼??墒怯捎谖嵘餐?,所知的材料很少。我入北大(聯(lián)大)時,蔡校長已在香港仙逝。我所寫的,顯然是掛一漏萬?,F(xiàn)在將它寫出,以免這一點材料也遭流失。
(責任編輯 陳小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