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著名的旅游勝地鷹潭市,不僅有風光勝似漓江的龍虎山,而且有尚未顯山露水的人文景觀。
進入鷹潭市區(qū),沿著蔥蘢的林陰道,來到靜謐的市委招待所,可見一幢具有民族特色的二層樓宮殿式建筑。這幢樓也許微不足道,然而卻留下了一代偉人鄧小平的萍蹤,成為一個歷史轉(zhuǎn)折的支點。
在敘述鄧小平逗留鷹潭的經(jīng)歷時,有必要簡單地交代一下他貶謫江西的背景。
1969年3月至8月間,中蘇邊境爆發(fā)沖突事件,國內(nèi)形勢驟然緊張。10月14日,根據(jù)毛澤東的提議,中共中央發(fā)出通知,要求在京的中央黨政軍主要領(lǐng)導(dǎo)人及一些老同志,于10月20日以前全部戰(zhàn)備疏散。10月17日,林彪按照毛澤東的指示,發(fā)出了“林副主席第一號令”,全軍上下進入一級戰(zhàn)備的緊急狀態(tài),并立即著手疏散在京的現(xiàn)任和原中央領(lǐng)導(dǎo)人。
當晚,北京市革委會在新落成的首都體育館舉行包括體操、排球、籃球和乒乓球在內(nèi)的體育表演晚會,觀眾近2萬人,其中被邀請觀看的外賓有2000余人,董必武、朱德、鄧子恢、陳云、李富春、張鼎丞、陳毅、葉劍英、陳奇涵、王震、彭紹輝等應(yīng)邀參加。會前,他們接到中央辦公廳的電話:晚會請務(wù)必出席。
在休息室里,周恩來向與會的中央領(lǐng)導(dǎo)人宣布了戰(zhàn)備疏散的決定,以及他們的疏散地點。于是,經(jīng)過個別調(diào)整,董必武、朱德、李富春、滕代遠、張鼎丞、張云逸去廣州;張聞天去肇慶;陳云、王震及鄧小平去南昌;陳毅去石家莊;徐向前及劉少奇去開封;聶榮臻去邯鄲;劉伯承去武漢(后轉(zhuǎn)上海);葉劍英、曾山去長沙;鄧子恢去南寧(后轉(zhuǎn)桂林);譚震林去桂林;陶鑄去合肥;王稼祥去信陽,而彭真、彭德懷、羅瑞卿、陸定一、劉瀾濤等人,仍然被留在北京原囚禁地。
就在這緊急關(guān)頭,周恩來親自出面保護鄧小平。他搖動紅機子,一個電話打到江西省革委會,說鄧小平夫婦馬上要疏散到江西。接電話的是江西省革委會主任程世清,他雖說是林彪的死黨倚仗著林彪的威勢,但對周恩來還是不敢怠慢的。他連忙表示堅決執(zhí)行中央指示。
周恩來便特意交代:“毛主席在九大不是說過嗎,鄧小平的問題和別人不同,他下去是到農(nóng)村鍛煉。當然,這些中央領(lǐng)導(dǎo)同志年紀都大了,60幾歲的人了,身體也不好,不能當勞動力,要照顧一下?!?/p>
程世清立馬答道:“我們打算安排鄧小平夫婦去贛州,裝暖氣,配一部小車,絕對保證安全??偫?,您看行嗎?”
周恩來在電話里聽了程世清的匯報后,認為贛州離南昌較遠,交通不便,而且是山區(qū),生活條件很差,將鄧小平一家安排在那里不妥。他提出應(yīng)該安排在南昌附近。他說:“鄧小平情況特別,你們一定要保證他的安全。我看啊,房子應(yīng)當是一棟兩層的樓房,樓上為鄧小平夫婦居住,樓下為工作人員住。最好是獨門獨院,這樣既能在院里活動,又能保證安全。”
根據(jù)周恩來指示,江西將鄧小平一家,安置在南昌市郊新建縣的原南昌步兵學校校長的住所(人稱“將軍樓”),并安排鄧小平夫婦到離此處不遠的新建縣拖拉機修配廠勞動。
1973年2月,毛澤東在受到林彪折戟沉沙事件的強烈刺激后,面對遭到“文革”破壞的大好山河,終于想到了鄧小平“人才難得”,決定重新起用他來治理國家。此時,中央通知被貶謫江西3年之久的鄧小平回北京。中央辦公廳主任汪東興還向江西省委強調(diào):這次鄧小平回京,是根據(jù)毛主席的批示,由周總理親自安排的,因而要絕對保證他的安全。于是,中央和江西省委選擇了讓小平同志及其家人從南昌先到鷹潭,再由鷹潭乘福州至北京的特快,經(jīng)浙贛、京滬鐵路回北京的路線。
當時,鷹潭還是鎮(zhèn)委建制,但作為華東重要的交通樞紐,在江西省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江西省委遂決定,由上饒地區(qū)行署秘書長林振福、鷹潭鎮(zhèn)委書記霍鳳翠、上饒地區(qū)公安處警衛(wèi)科長劉樹興等,負責鄧小平的接待、保衛(wèi)工作。他們經(jīng)過反復(fù)研究,最終選擇了有高深的圍墻與市井相隔的鎮(zhèn)委招待所,作為小平一家的住處。這幢樓是在原國民黨海軍司令桂永清的私宅原址上建造的,建成于20世紀50年代末鷹廈鐵路修通之日,60年代初啟用,“文革”前稱交際處,接待過不少黨政軍高級領(lǐng)導(dǎo)。
鄧小平到達鷹潭的前夜,林振福請示中央接待規(guī)格。周總理親自來電指示:“見了鄧小平,你們可以稱呼他老鄧,也可以稱小平同志或者是首長,還可以稱鄧副總理。他的黨內(nèi)職務(wù)雖然撤銷了,但是,四屆人大還沒有召開,他在政府中的副總理職務(wù)還沒有撤銷嘛!”
2月19日上午11點,鷹潭市區(qū)行人稀落,兩輛轎車在警車的護衛(wèi)下,徐徐駛?cè)腈?zhèn)委招待所。第一輛車門開處,身穿雪花泥大衣的鄧小平穩(wěn)步下車,目光炯炯地環(huán)顧四周。他時年69歲,卻毫無老態(tài),健步如飛。這次隨鄧小平一起回京的,有他的夫人卓琳、女兒鄧林、鄧楠、繼母夏伯根、女婿張勤、一個小外孫,以及秘書王瑞林。
林振福見鄧小平下車,立即趨步上前與他親切握手,叫他鄧副總理,并解釋這是周總理的指示。鄧小平聞言,嘴唇微微顫抖,良久才平靜地說:“還是喊我老鄧吧,習慣了,這樣還親切些?!比缓螅囆∑脚c秘書、家人隨著劉樹興向二樓的臥室走去。整個會見過程中,林振福等人看不出鄧小平被解除軟禁后的欣喜之情,只感覺他有著大山般的深沉。
然后,林振福引導(dǎo)鄧小平一行上樓。他望著小平同志穩(wěn)健而輕捷的步伐,不禁從內(nèi)心深處發(fā)出由衷的感嘆,在風雨如磐的苦難歲月里,小平同志的身體居然沒被整垮。
其實,了解鄧小平的人都知道,這應(yīng)歸功于他對前途的堅定信念和寧靜致遠的心境。早在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時候,鄧小平就養(yǎng)成了堅持每天洗冷水澡的良好習慣。被不公正的命運之舟拋擲到江西的時候,他已年屆65歲,在當時已是高齡老人了。南昌雖處我國的南方,但一年中還有長達3個多月的霜凍期,冬天室內(nèi)的最低氣溫可達零下四五度。鄧小平住的“將軍樓”沒有暖氣設(shè)備,但他仍堅持每天用冷水擦身,如果沒有超人的毅力,是做不到這一點的。
鄧小平以冷峻、堅毅的目光環(huán)掃一周,一步一步走上樓去……
二樓東面的套房是鎮(zhèn)委招待所最好的客房,便安排鄧小平夫婦住這里。套房外間擺著一對單人沙發(fā)和寫字桌;里間是臥室,除了雙人木床外,也置有沙發(fā)和寫字桌,陳設(shè)十分簡單。
鄧小平走進客房,憑窗眺望,但見前方鷹潭公園內(nèi),幾株古樟高聳藍天。霍鳳翠指著森然的樹冠介紹道:“那幾棵樟樹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以前常有雄鷹在上面盤旋、棲息,只可惜現(xiàn)在人們再也看不到它們的身影了?!编囆∑届o靜地聽著,始終不發(fā)一言。早春二月,贛東尚是寒凝大地,客房內(nèi)又沒有空調(diào)等取暖設(shè)備。然而,鄧小平絲毫不覺寒冷,而是一支接一支點燃香煙,默默地在屋里踱步。
當日中午,鷹潭的主人在鎮(zhèn)委招待所設(shè)便宴招待鄧小平一行。進餐過程中,林振福向鄧小平全家介紹鷹潭的名勝古跡。他從縹緲的龍虎山、清澈的瀘溪河講到古樸的上清宮,并特意說明位于這一道教佳景處的鎮(zhèn)妖井,是《水滸傳》開篇洪太尉放出梁山泊108將的所在。鄧小平聽得津津有味。當林振福講到原國民黨海軍司令桂永清乃是鷹潭西門桂家村人時,鄧小平當即以輕蔑的口吻問道:“此人就是毛主席著作中提到的15個大戰(zhàn)犯中最后那個吧?”霍鳳翠見鄧小平思路敏捷,連忙回答:“是的,現(xiàn)在的人民公園,曾經(jīng)是桂永清屯兵藏寶的庫房?!?/p>
當晚,夜色深沉,月光傾瀉在鎮(zhèn)委招待所的窗欞上。值班的女服務(wù)員鄭飛鳳(今鷹潭市勞動局副局長)和值勤的劉樹興抬頭望去,只見鄧小平房里的燈光還亮著,他倚窗而立的投影正印在窗簾上。
遠遠地傳來已過子夜的鐘聲,整個大院萬籟俱寂。忽然,鄧小平輕輕地推開房門,朝樓下走去。鄭飛鳳聽見門響,立即從值班室出來,迎頭正撞上鄧小平下樓。她急忙問道:“首長,您需要什么,吩咐我好了?!碑敃r,國家尚處于動亂之中,況且鄧小平來到鷹潭,是絕對機密的事,江西省委一再告誡接待人員,絕不能出一點問題。鄭飛鳳怕萬一有個閃失,自己如何向上級交代呢。然而,鄧小平平靜地擺擺手:“我什么都不要,只想隨便走走?!?/p>
鄧小平最喜歡獨自散步,以思考國家大事,尤其在軟禁江西的日子里更是如此。鄭飛鳳非常著急,委婉地勸道:“首長,天氣很冷,外邊又有霜凍,這樣走出去容易著涼的呀?!编囆∑轿⑿χ鸬溃骸安慌?,已經(jīng)是春天了嘛,冷不到哪里去。”其實,此刻正是一天中最冷的時候,北風呼嘯著,吹得樹葉沙沙作響,但鄧小平卻步履從容,似毫無所覺。
劉樹興見鄧小平已到大院,便警戒著四周。只見鄧小平背著手,慢慢地在月光下散步,時而佇立院中,仰望滿天星斗。鄧小平走了一陣,一片烏云籠罩了月亮,劉樹興趁機勸道:“首長,月亮已經(jīng)被云遮住了,您還是早點去休息吧?!编囆∑教ь^望了望蒼遼的天空,朗聲答道:“不要緊,月亮馬上就會出來的?!比缓罄^續(xù)走了半個多小時,才回房休息。可是,第二天凌晨,他的房里就亮起了燈光。很顯然,在祖國處于危難之際,鄧小平心中在翻卷著時代的波瀾,他又怎能安穩(wěn)入睡?
1973年2月20日上午11點多鐘,福州至北京的特快列車,在晚點3個多小時之后,緩緩駛進鷹潭車站。鄧小平和鷹潭的接待人員,一一握手告別。列車啟動后,他還揮手向送行者致意。從此,鄧小平作為人民共和國的中流砥柱,揭開了歷史新的篇章。
編輯:韓鐵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