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西部著名的祁連山,自古以來,她那雪山融化的雪水一直滋潤腳下的中華多個民族的繁衍與生息,也造就了精彩紛呈的西部文化史。而鮮為人知的是,在她腳下,甘肅永昌縣境內(nèi)的者來寨,一直生活著一些身材高大,膚色深紅,鼻梁高聳,眼睛深陷,毛發(fā)棕色彎曲,具有明顯歐洲人相貌特征的人。人們將這里稱為“黃毛部落”。有人統(tǒng)計,四百多人的者來寨,具有這些特征的人有兩百多個。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然呢?
者來寨原本是一個古老的具有異國情調(diào)的土城堡。很早的時候,它那高大的城墻和堅實的城門不知抵御了多少次大漠匪徒的侵擾。然而,西部高原毒辣辣的陽光和有力的風沙讓城堡在歲月的風化中慢慢地走了樣。到了20世紀后,城堡漸漸成了斷壁殘垣。但是,不管千變?nèi)f化,者來寨的人們卻一直保持著他們固有的民俗。多少年來,他們一直喜歡吃比薩餅,喜歡斗牛,喜歡更多的屬于他們自己的習慣。民俗的韌性勝過了當初看來堅不可摧的城堡。
這些富有歐洲情調(diào)的習俗在這片大漠的村落中當屬獨一無二,但是這里還有明顯有別于其它地方的特殊之處,這里的每一代人總有一些相貌酷似歐洲人。但是,他們并沒有見過歐洲人,倒是有一些偶爾來此的外地人,對這些人的長相表示驚詫。者來寨為此感到不安。人們將這些人稱為“黃毛”,外人則將者來寨稱為“黃毛部落”。據(jù)者來寨的老人們講,很早以前,具有這種特征的人很多,而后來明顯減少,但是直到今天,具有“黃毛”特征的人還不在少數(shù)。自古以來,這里的人們在喪葬風俗上仍保持著一個與眾不同的習慣,那就是在埋葬死者的時候一定讓他的頭朝向西面……為什么有這么多奇異的風俗,經(jīng)過二十多年的研究,研究人員終于找到了一份特別的答案:這些人是古羅馬人的后裔。
公元前53年,古羅馬的執(zhí)政官克拉蘇派出5萬將士攻打中亞。這支不可一世的遠征軍最終被強悍的對手打得落花流水,其中只有一支約6000人的軍隊,血戰(zhàn)數(shù)十日后突出重圍。但這支幸存下來的古羅馬遠征軍卻從此神秘地“消失”了,在古羅馬史料中,查不到任何關(guān)于他們的下落。多年來,不少學者認為這5萬遠征軍當時已全軍覆沒。誰也沒有料到,這支殘部后來竟進入了中國,并在大西北的黃土高坡上安家落戶,繁衍子孫,以至前不久考古學家在河西走廊上看到他們高鼻梁、深眼窩、頭發(fā)自然卷曲的后裔時,個個驚得目瞪口呆。
事實上,早在1992年,他們所在的甘肅永昌就引起了中外學者的注意。永昌縣位于河西走廊東段,祁連山北麓,是古絲路重鎮(zhèn)。此城歷史悠久,文化遺產(chǎn)十分豐富。這里有漢朝的鸞鳥、番禾古城遺址,漢、明的長城及沿線城障烽燧以及古代少數(shù)民族的三角城遺址等。當年由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發(fā)起的“絲綢之路國際遠征隊”到此考察時,吃驚地發(fā)現(xiàn),地處永昌縣城西約100公里處的鸞鳥古城,在建筑布局上有鮮明的古羅馬風格。當時一些西方學者說,這座城很可能是由古羅馬人建造的,他們稱之為中國的“龐貝”。隨隊考察的中國學者李希光先生還撰文稱此城為河西走廊上的“羅馬古城”。而且在《史記·匈奴傳》和《漢書·地理志》中,也有關(guān)于“魚鱗陣”的描述。據(jù)考證,所謂魚鱗陣就是古羅馬士兵擊打盾牌組成的方陣。
不久前考古學家到西部偏僻荒原上考察時,在永昌縣南10公里處的者來寨找到一段十余米長的殘存土墻,學者們在土墻附近又發(fā)掘出一根三米多長的粗大圓木,圓木周體嵌有幾根三十多厘米長的木桿。專家考證,這根奇特的木制品,與史料記載的古羅馬軍隊構(gòu)筑城防的“里木城”工事極為相似。
羅馬城距當時的漢代都城長安(西安)約7000公里。但早在三千多年前,東起長安、西到羅馬的“絲綢之路”就已開辟?!吨袊z綢之路辭典》引言中講述了古羅馬大帝與中國絲綢的一段趣聞:公元前一世紀的一天,好大喜功、征伐成性的羅馬皇帝凱撒在一次慶功會上展出他從東方各地掠獲的戰(zhàn)利品,其中一面用中國絲綢做成的旗幟在眾多展品中顯得特別鮮艷奪目,貴族們無不贊嘆這種從未見過的紡織物的華貴和輕柔美麗,結(jié)果是凱撒炫耀的功績反被追求中國絲織品的熱效應(yīng)淹沒了。可見這時古羅馬至中國之路早已暢通,這支遠征殘部完全有從中亞到達甘肅的能力。那么,他們又是怎樣流落到河西走廊的呢?
據(jù)《漢書·陳湯傳》記載,公元前36年,漢朝戍邊的官兵曾遭遇過一支采用古羅馬軍隊用兵方式的奇特部隊。這支部隊后被漢朝降伏,安置在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的戰(zhàn)略要地今河西走廊一帶。漢朝為了使這廣漠的地面上能夠有人居住和進行交易,不僅在河西走廊的綠洲上設(shè)郡,還向這一帶遷徙了大批移民進行開荒。也許就是在這一大背景下,這些古羅馬敗軍才在永昌“落戶”。公元前20年西漢的版圖上,標有這個新設(shè)立的名叫驪干的行政區(qū)的具體位置。有歷史學家找到一張公元前9年繪制的布絹地圖,他們可以在破舊的地圖上清晰地辨認出那個城鎮(zhèn)的名字,它的方位大致相當于現(xiàn)在永昌縣的者來寨。文物工作者在村邊古墓中挖掘到了一些陶器、一具巨人的完整骨骼和一撮未及風化的棕紅色毛發(fā),這些陶器和墓葬的形式,都使專家確信它們屬于距今兩千年左右的漢朝。周圍的村民在挖地時撿到一個橢圓形銅器,上面有“招安”兩字,人們推斷它極可能是古羅馬人軍帽上的頂蓋。因為這支部隊本來就被漢朝降伏,所以出現(xiàn)“招安”字樣就在情理之中了。
我們相信通過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的不懈努力,也許用不了多久,這些難解之謎就會大白于天下。也許兩千年前的這支遠征軍殘部的背后,還隱藏著更多石破天驚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