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有很多種,有母親對孩子保護性的愛,有戀人之間狂熱的愛,有老伴之間深沉的愛,也有對上帝神圣的愛。在一些文化中,用來表達不同種類的愛的詞匯多達十幾個。詩人和詞曲作者也總能找到各種各樣的愛加以歌頌。愛的多樣性背后是否存在某種共性?
“愛學”(science Of love)仍然處于初級階段,但許多不同學科的科學家已經(jīng)對愛的性質(zhì)和根源有了初步了解。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能夠觀察大腦深處的活動模式,測量不同形式的愛所帶來的生物化學變化,探索愛的不同過程,并在其它動物身上尋找愛的源頭。
如果不同形式的愛有著共同的根源,那么我們應該去哪里尋找?母愛似乎是最好的切入點。在各種形式的愛中,好像沒有哪種愛比母親對孩子的愛更加深刻、強烈、無私和持久。在動物王國中,也沒有哪種關系比母子之情更加普遍。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這種關系是十分合理的。在所有必須保護幼體才能繁衍下去的物種中,如果要將母親的基因遺傳給下一代,這種關系就是必不可少的。
這種關系是如何產(chǎn)生的呢?我們大都通過對嚙齒類動物的研究來了解人腦內(nèi)有關這種關系的化學過程。我們說不準嚙齒類動物是否感覺到“愛”,但它們確實會全力保護自己的幼崽。這種特性好像是由母性直接導致的。尚未交配甚至已經(jīng)懷孕的母鼠都會回避或攻擊幼鼠,但在分娩前夕,它們的行為會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對母親來說,剛剛出生的嬰兒為什么有如此特殊的魔力?二者之間的重要紐帶原來是一種激素——催產(chǎn)素。在懷孕晚期,隨著雌性激素水平的提高,大腦中某些部位的催產(chǎn)素受點也會增加。在分娩時,陣痛的生理刺激會引發(fā)催產(chǎn)素的釋放,一旦這種激素抵達大腦中的受點,就會使母親對新生兒及其特殊氣味“上癮”。用“上癮”這個詞可能有點兒過,但在母親與孩子建立親密關系的過程中,大腦中接受回饋信息的組織被強有力地激活,與可卡因、海洛因等毒品引起的多巴胺神經(jīng)回饋機制一模一樣。
瑞士蘇黎世大學的神經(jīng)學家恩斯特·費爾發(fā)明了一種實驗性投資游戲。在游戲中,當扮演“投資人”的游戲者事先吸入催產(chǎn)素噴霧后,其中近半數(shù)的人會在收益得不到保證的情況下,將所有資金交給不知名的“被委托人”。
在這項研究的啟發(fā)下,美國國家精神衛(wèi)生研究所的安德烈亞斯·邁耶——林登堡研究小組對志愿者在吸入催產(chǎn)素后的腦部活動做了進一步研究。他們發(fā)現(xiàn),這種激素削弱了大腦中一個扁桃形組織的活動,而這部分組織的職責是發(fā)出恐懼信號。催產(chǎn)素的作用看來是幫助人們克服“社會恐懼感”,從而更容易與他人建立親密關系。
當然,在建立親密關系之前,男性和女性必須首先“在一起”。對許多人來說,這意味著經(jīng)歷戀愛過程中的起起落落。在這種強烈情感的起伏過程中發(fā)生了些什么?當處于高潮時,戀愛的確像是點燃了大腦的熱情。美國拉特格斯大學的海倫·費希爾研究小組讓剛剛墜入愛河的情侶凝視戀人的照片,然后對他們的大腦進行掃描,結果發(fā)現(xiàn)大腦中回饋組織的活動激增。費希爾說,它帶來了“巨大的能量、獲得回饋的強烈動機和快感,甚至帶來了戀愛的主要情感——狂熱”。
與消極情緒和揣度他人意圖有關的大腦區(qū)域則停止了活動。母親在看到自己孩子的照片時也是如此。無疑,戀愛是盲目的。正如弗朗索瓦·莫里亞克所言,愛一個人意味著“只有你能夠看到其他人看不到的奇跡”。
總而言之,母愛、戀愛等各種形式的愛在生物學上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它們有著同樣的神經(jīng)化字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