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xué)增,北京人氏
作為中央新聞記錄電影制片廠的攝影記者,史學(xué)增用手中的35毫米電影攝影機捕捉了上世紀(jì)70年代的登山探險歷史事件。
1974年,與中科院專家前往三江源完成各拉丹東長江源首次勘察拍攝;
1975年拍攝《再次登上珠穆朗瑪峰》新聞紀(jì)錄片;
1977年,史學(xué)增跟隨托木爾峰登山科考隊前往新疆天山攀登并登頂。
1975年
中國組織了第二次攀登珠峰的活動,眾所周知,由于1960年的登頂并無任何影像資料,所以這次準(zhǔn)備制作一部完整的反映珠峰攀登過程的新聞紀(jì)錄片。作為中央新聞記錄電影制片廠的攝影記者,我的機會終于來了,1974年11月,我和11位同事攜帶14臺攝影機進藏。我們拍攝的《再次登上珠穆朗瑪峰》的新聞紀(jì)錄片是目前為止我國投入攝制人員、器材最多的一部新聞紀(jì)錄片。
剛從三江源完成了各拉丹東長江源頭勘察拍攝任務(wù)返回北京沒幾天,我就接到了拍攝《再次登上珠穆朗瑪峰》新聞紀(jì)錄片的任務(wù)。能夠去珠峰拍攝紀(jì)錄片是埋藏在我心中多年的夙愿。臨行前,全廠職工為我們送行,鄧小平同志在首都體育館接見攀登珠峰的負責(zé)人和部分記者,他說:“不管南坡、北坡都要白天登上去,一定要有女隊員,把電影照片拍下來,還要做好科學(xué)考察工作……”鄧小平同志的講話大大鼓舞了我們的士氣。
這次登山的任務(wù)是光榮而艱巨的,攝制組的主要成員必須登上新的高度,拍到生動的鏡頭,讓全國人民第一次看見珠峰頂上的真實面目和我國登山運動員的英姿。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的,在5000米大本營內(nèi),我們花了一個星期的時間為突擊登頂峰的隊員講授攝影技術(shù),并進行實際操作示范,就假設(shè)的頂峰地形,手把手地讓登頂隊員掌握現(xiàn)場拍攝方位,到登上頂峰時,能把最關(guān)鍵的鏡頭拍下來。
當(dāng)大本營隊員們背上背包,左手持冰鎬,右手緊握拳頭,在五星紅旗下宣誓時,我憋著氣舉起攝影機,給每位主力隊員搶拍一個大近景,作為歷史的見證。誰都明白,這次登山活動隨時會發(fā)生不測,萬一有的戰(zhàn)友回不來了,在未來影片中也會留下他們的英勇形象。后來當(dāng)他登到8500米時不幸犧牲了,他的犧牲在登山隊員們的心里蒙上一層陰影。在我們的同行中,劉永恩、彭嶺同志分別爬到8200米和7600米,攝下許多珍貴鏡頭。劉永恩同志在8200米的山坡上,身背的氧氣瓶被狂風(fēng)吹飛了,但他仍在8200米死亡線上堅持工作三天三夜,身體受到很大的損傷,以至后來吐血。他們兩位是我國登得最高的新聞記者,登山史上應(yīng)該記上這一筆。
突擊主峰兩次失利,隊員的體力消耗極大,傷病員增多,昔日的歡歌笑語不見了,氣氛顯得很沉悶。我們已拍攝了大量膠片,如第三次再登不上去,大家的全部心血就可能告吹。我們一方面安排好突擊攝影準(zhǔn)備工作,同時把負傷的劉永恩同志和拍完的膠片運回拉薩,向登山總指揮陳明義司令員匯報失利的情況,建議加強后勤運輸隊,讓登頂隊員輕裝到8200米,以充沛體力再次向主峰突擊。陳司令員接受了我的建議,立即派出慰問團和后勤增援部隊以保證登頂成功。
1975年5月27日,北京時間14時30分,全國人民盼望已久的勝利喜訊終于傳來了。九名男女登山健兒從北坡再次登上珠峰,在珠峰頂上展開五星紅旗,經(jīng)過強化訓(xùn)練的侯生福同志按照事先的鏡頭設(shè)計方案,從隊員舉著五星紅旗搖到尼泊爾境內(nèi)的洛子峰,作為歷史的見證。索南羅布等拍下豎金屬測量覘標(biāo)及遙測潘多的心電圖的鏡頭,有的隊員還拍下采集巖石標(biāo)本的鏡頭。此時大本營一片歡呼聲,山頂、山下的一切激動人心的場景都紀(jì)錄在影片中。惟一的女隊員潘多,在爬到第二臺階巖石區(qū)時,一失足險些墜入萬丈深淵,她雙手像鐵鉗似地抓住巖石,一只腳找到支撐點,以最大意志又爬上來,這年她已是36歲的三個孩子的母親,這次她打破了女子世界登山紀(jì)錄,是中國婦女的榜樣。尚子平主動請戰(zhàn)到8000米迎接從頂峰拍下來的珍貴鏡頭,他不顧一切危險,把已拍好的底片安全地護送到大本營。尚子平同志在以后的登山活動中光榮地犧牲了。讓我們記住這些為登山事業(yè)英勇獻身的同志。
登頂?shù)灼偷街醒胄侣劶o(jì)錄電影制片廠后,洗印車間的師傅們以特有的精心細致,逐個沖洗試片,徐肖冰副廠長和我默默地注視著每道工序,頃刻間主峰鏡頭洗出來了,激動與欣慰使我們流出了幸福的熱淚。此時已是凌晨一點了,急促的電話鈴聲響個不停,原來是新華社體育組的胡越同志,他說:登頂?shù)恼掌瑳]有拍到,向國內(nèi)外的通稿發(fā)不出去,望我廠給以大力支持。我們選了在登頂隊員手持五星紅旗的最佳畫面的膠片上,剪下兩格底片當(dāng)面交給胡越同志,向國內(nèi)外發(fā)了通稿,證明中國男女九名運動員再次登上珠峰。
在我們?nèi)找咕o張地編片時,從國家體委傳來了周總理的指示:“九位登頂峰的隊員,一定要有近景鏡頭,讓觀眾看清楚?!笨偫淼闹甘臼刮腋鞔_要突出九位登頂英雄,在大本營宣誓時我就給他們每個人都拍了一個大近景,沿途攀登到登頂都有他們的鏡頭。在影片的職員表上,犧牲的鄔宗岳和登頂拍片同志的名字放在前面,《再次登上珠穆朗瑪峰》的影片很快就問世了,周總理在病中分三次看完這部紀(jì)錄片。電影在上海放映不到一個月觀眾就超出三十萬,此片外語版在法國戛納電影節(jié)放映達一個月之久。
1977年,我和同事解延勇,作為中央新聞記錄電影制片廠的攝影記者,跟隨中國托木爾峰登山科考隊前往新疆天山攀登這座高峰。在攀登中,我有幸登達頂峰,用電影膠片紀(jì)錄了這次活動的全過程,《五星紅旗插上托木爾峰》也成為新影廠又一部登山紀(jì)錄片。
如今
我現(xiàn)在還在紀(jì)錄片領(lǐng)域工作,依然熱愛自然和人文題材,雖然已經(jīng)不能親自出馬,但是我喜歡把我的想法告訴年輕人,怎么用鏡頭去表達主題。我希望能夠回到那些曾經(jīng)生活和戰(zhàn)斗的地方,去尋找激情燃燒的歲月留下的痕跡和記憶。
編輯按:在影片《再次登上珠穆朗瑪峰》的背后有許多幕后英雄,特別是犧牲的鄔宗岳同志,我們不能忘記他們在那個特殊歷史年代的貢獻,正是依靠集體的力量和國家的支持,才有了一次次的登頂。對于一個紀(jì)錄片工作者來說,尊重歷史比紀(jì)錄歷史更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