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人
你和我各人拿各人的杯子
我們各人喝各人的茶
我們微笑互相
點頭很高雅
我們很衛(wèi)生
各人說各人的事情
各人數(shù)各人的手指
各人發(fā)表意見
各人帶有意見
最后
我們各人走各人的路
在門口我們握手
各人看著各人的眼睛
下樓梯的時候
如果你先走
我向你揮手
說再來
如果我先走
你也揮手
說慢走
然后我們各人
各披各的雨衣
如果下雨
我們各自逃走
答《詩歌月刊》問
大展準備極為倉促,但好在那時的創(chuàng)作理念至今看來依然不錯,是一種“語不驚人誓不休”的狀態(tài)。
對于大展我認為在那個年代幾乎是一個革命性質的行為,所以,取得那樣的轟動效應也是理所應當。但是確實也是魚龍混雜,從總的大方向來看,我依然認為可取的要比副作用多。
20年過去,漢語詩歌最為可貴的是寫作者越來越多,而且態(tài)度越來越客觀,好詩人也涌現(xiàn)不少,這是很重要的。當然最為重要的是那場詩歌運動已經深遠的影響到了現(xiàn)在社會的語言習慣,這是一個極為重要的課題,而這個功用恰恰是現(xiàn)代詩歌帶來的。
我現(xiàn)在依然在寫,可能也不能不寫,因為除了寫作似乎已經沒有什么更可以干和值得干的事情了。
近作二首
無論我愿不愿意
無論我愿不愿意,天還是黑了下來,
它從門外黑進窗臺,又從屋頂黑到了桌面,
它很快黑到了我的手指
我如果不開燈
我心里就會裝滿黑暗
我的心里已經黑暗,它揮著歡快的小手
擠在眼睛邊,它要走遍我的全身
它要在血液里扎根和發(fā)言
我要起身開燈,但我卻絲紋不動
我看到黑暗降臨大地
我不能幸免
遙遠的星星自己發(fā)光
像一粒粒
自在的螢火蟲
他們亮晶晶的
一點點照亮了我這些黑暗
埃及的距離
我去過埃及
上埃及幾乎從不下雨
我奇怪的望著導游的講解
我想起杭州下雨的湖堤
杭州多雨,下雨的時候我總在屋里
雨水敲打著樹葉和雨傘
雨水清掃著河汊和小巷
雨水是我的另一種生命
但是埃及少雨
導游指著尼羅河對岸
幾十座泥屋沒有房頂
不能下雨!他望著我堅定的揮起手臂
在這里,惡夢離下雨都要回避七里
七里!他大聲強調這個數(shù)字
——這就是我和他和埃及的距離
作者原注:
1.埃及以尼羅河上下游為界分為上下埃及,下埃及接近地中海,海洋氣候有時有雨。上埃及幾乎無雨,偶爾來場雨便成災難,房屋倒塌,泥水四溢,百姓因無思想準備極為驚恐。這對來自多雨江南的我來看,確屬稀罕和覺得難以生活。當然我也明白,這只不過僅是我的感受,當?shù)厝俗匀挥挟數(shù)厝说目鞓?,比如一位努比亞少女就對我們說,她最愛這塊土地,哪兒也不愿去。
2.在埃及,你可以見到很多房子沒有屋頂,農村更是,開始我以為是種什么風俗,但導游介紹說,國家政策以屋頂建好為房子完工,而房子完工便要交稅。為避免交稅,很多房子便直筒朝天,形成一景。好在埃及很少下雨,真正天當房,日月當燈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