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已經(jīng)變成了很多人的一種生活方式。不少人把個人的收藏愛好和活動,融入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些藝術家和收藏家將自己心愛的藏品點綴在自己的家居之中,形成了家里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文化氛圍和藝術效果不言而喻。那種怡然自得的滿足,也是除主人外等體會不到的。從把玩到鑒賞。從初涉圈子到升至境界,收藏正以一種生活方式,影響著更多的人。
楊立平出生在湖南衡山縣,相距白石老人(齊白石)的故鄉(xiāng)湘潭縣白石鋪不過二十里。自幼,楊立平就聽說白石老人早中期在家鄉(xiāng)從一個雕花木匠、影像畫師成長為一代宗師的傳奇故事;也曾經(jīng)耳聞目睹在過去的一些動蕩的年月里,不懂藝術的鄉(xiāng)村干部和紅衛(wèi)兵在抄家時將一些齊白石作品一次幾張甚至幾十張付之一炬的痛心悲劇。
與“八仙\"結緣
1978年,一次偶然的機會,楊立平去白石社(今齊白石鄉(xiāng))的姨媽家拜年,姨媽告訴楊立平,她的鄰居有一套齊白石畫在布上的八仙圖人物畫,非常好看,惟妙惟肖。因為在上世紀7、80年代在湘潭民間誰家有齊白石的畫,不像現(xiàn)在這么稀奇。在齊白石的故鄉(xiāng)則更不足為奇,楊立平當時聽了,也沒在意。時隔二個月,姨媽將畫主準備拿到省城去賣畫的消息告訴了楊立平,稱再不來買就被拿出去賣了。
這時,楊立平懷揣著自己參加工作一年攢下的積蓄100元,并讓當美術教師的父親一同前往購買。當時的100元不是一筆小的數(shù)目,楊立平的心里也是有點忐忑不安。經(jīng)過一番討價還價后,雙方終于以80元的價格成交了。工作繁忙的原因,使楊立平無暇顧及放在箱子里的“八塊布”,這一放就是整整30年。
這8幅布本八仙圖系齊白石35歲(1897年)時所作。尺寸大小為:135厘米x40厘米,首幅“何仙姑圖”書有:“光緒丁酉九月沁園夫子大人命畫受業(yè)齊璜”款識,8幅圖分別鈐有:“齊伯子”(朱文)、阿芝(朱文)、蘋生齊氏(朱文)、齊房之印(朱文)、木居士記(朱文)、齊木人、阿芝(白文)、蘋生(朱文)、阿芝(朱文)等8種9枚印章。所畫人物筆法細膩,著色準確,可見白石老人早期工筆人物畫的不凡功力。
畫系師徒情
提到這幅畫,不得不提到齊白石早期最重要的一位老師——胡沁園。出身書香世家的胡沁園,所作詩工致清麗,擅長筆花鳥草蟲,能寫漢隸,饒有收藏,提倡風雅,齊稱之為“平生第一知己”--胡久聞杏子塢雕花匠齊純芝(即齊白石)聰慧,肯用功,于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處春收齊為弟子。胡建議齊一邊讀書學畫,一邊賣畫養(yǎng)家,且教之以臨習之法:“石要瘦,樹要曲,鳥要活,手要熟;立意、布局、用筆、設色,式式要有法度,處處要有規(guī)矩?!睆倪@8件作品看,齊白石當時是完全遵照恩師的教導去做的,書法臨何紹基筆意,構圖參照《芥子園畫譜》,盡管有自己的一些東西,但還是很講法度、規(guī)矩的。這幅圖既是贈給恩師的一件佳作,又是學生向老師的一個學習的匯報。正是由于齊白石在年青時期經(jīng)過扎實的傳統(tǒng)書畫基本功的訓練,才使得他晚年“衰年變法”得以成功。
當我們欣賞這套保存達一個世紀的“八仙圖”時,拂去歷史的塵埃,不僅讓我們看到用筆精到、栩栩如生的八仙人物,更從一個側面看到白石老人藝術人生的另一個閃光點:謳歌真善美,厚報恩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