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良
領導選人用人必須理性,因為你不理性,帶來的結果將會是非理性的。
為政之要,在于用人,在于用好人。領導作為單位建設和發(fā)展的決策者和執(zhí)行者,在用人方面處于關鍵地位。它的用人展示的是一項政策,反映的是一種思想,形成的是一種導向,體現(xiàn)的是一種風氣。對于個人來講,能否得到正確的使用關乎到自身的成長與進退,關乎到發(fā)展的前途與命運。對于單位來說,選好人,則事業(yè)興;選錯人,則百業(yè)怠。
具體來講,領導用人就是要合乎辯證法的思維,堅持科學的用人之法,堅持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發(fā)展的而不是靜止的、聯(lián)系的而不是孤立的用人思維,堅持既慮個人,更重整體;既思當前,更在長遠;既看現(xiàn)象,更挖本質(zhì)的辯證用人思路,逐步形成一種眼光開闊而不是視野狹隘、科學決斷而不是主觀臆斷、開拓創(chuàng)新而不是因循守舊、任人唯賢而不是任人唯親的科學用人之道。
既看成績,也看問題,以便把握住主流。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優(yōu)秀人才并不是完美無缺的,也會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正所謂:尺有所長,寸有所短。對待一個人的成績或者問題,關鍵是看其成績和問題哪一個是主要方面的。如果成績是主要的,就要大膽選用;如果問題是主要方面的,要看問題還有沒有改變的可能,對職位的影響是決定性的,還是無關痛癢?然后再作取舍。另一方面,要量人取才,量才用人,什么樣的人用在什么樣的位置,什么樣的位置安排什么樣的人,用其所長,施其所能。要全面考察、深入了解,將成績和問題認真權衡比較,既不無限夸大成績,也不要盯住問題不放,用辯證的、發(fā)展的眼光,客觀、公正地看待問題和成績,看大節(jié)、識大體,從總體上把握好。
既看能力,也看思想,以便把握住根本。從選人用人的標準看,存在兩種偏向:一是有的領導重德輕才,片面強調(diào)“靠得住”而忽視了“有本事”;二是有的領導重才輕德,片面強調(diào)“有本事”而忽視了“靠得住”。對于“輕德”、“輕才”兩種傾向,必須堅決糾正。不能簡單化、片面化光靠“靠得住”、“有本事”中的一把尺子來衡量干部,而要兩者結合起來,既要看能力,還要看思想,真正將那些能力強、思想素質(zhì)好的干部選用上來。能力強、思想落后的,能力再強也不能用;而對于能力弱、思想比較進步的同志,則要加大培養(yǎng)力度,勝任崗位后再加以任用。
既看當前,也看長遠,以便把握住發(fā)展。人總是不斷發(fā)展、不斷變化的。俗話說: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選用人才,亦不能停留在一時一地,只看眼前,不顧將來。因為,昔時能者,今日未必能;當年優(yōu)者,來年未必優(yōu)。特別在知識不斷更新、變革日新月異的新時代,各領風騷數(shù)百年早已成為歷史,能保持優(yōu)勢數(shù)年或數(shù)十年已非常不易。如果在選人用人上苛求和限定于特定的時間,不僅“不拘一格降人才”難以實現(xiàn),而且那些被埋沒卻潛力巨大的人才仍然難有“出頭之日”。所以,選人用人,既要看當前,也要通過當前看一個人的發(fā)展?jié)撡|(zhì),用發(fā)展的眼光來選人用人。
既看一時,也看一貫,以便把握住全程。當前,總有少部分人投機取巧,上任前上躥下跳、積極活躍,任用后渾渾噩噩、不求上進,鉆一時的空子。這就提示領導在選人用人時,不能因一時選人,因一事用人,不能光看一時表現(xiàn)優(yōu)秀就倉促選用,那樣做只能是盲人摸象、管中窺豹,也不可能看準人。對此,要建立長效機制,用歷史的眼光來選人用人,由現(xiàn)在看其以前的表現(xiàn),用其一貫的表現(xiàn)來決定選用與否。
既看領導評價,也看群眾意見,以便把握住全面。評價一個人的好與壞,只有群眾最有發(fā)言權,也只有群眾最了解真實情況。因此,領導在選人用人時,要從兩頭分析把握,既要高屋建瓴,從大處看之,也要多深入基層,聽聽群眾的評價和建議,看看群眾的反應和呼聲。對領導評價高、群眾威信高的,一般都是真才實學者,應大膽選用;而對于領導評價高,群眾信不過的,就可能存在問題,就要認真考察,了解實情后再下結論。
既看能言,更看善行,以便把握住實質(zhì)。荀子在《大略篇》中把“口能言之,身能行之”的人稱之為“國寶”,把“口不能言,身能行之”的人稱之為“國器”,把“口能言之,身不能行”的人稱之為“國用”,把“口言善、身行惡”的人稱之為“國妖”,指出“治國者”要“敬其寶、愛其器、任其用、除其妖”。對于領導來說,選人用人就是要選“口能言之,身能行之”的“國寶”,就是要觀其言,看其行,不能憑表面之詞,信口開河就聽之用之,而要看其真本事、真本領,既看其能言,更看其能行,抓住本質(zhì)選人用人,而不能被表面所蒙蔽。
(責任編輯:李萬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