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成群
魯迅1915年6月17日日記曾記:“下午許季黼來,并持來章師書一幅,自所寫與,又《齊物論釋》一冊,是新刻本,龔未生贈也?!斑@里的章師指的是章太炎,章太炎系清末民初最有名的國學大師,同時又是啟蒙思想家。當時章太炎因反對袁世凱稱帝而被袁世凱軟禁在北京錢糧胡同,魯迅曾于1915年三次前往探視。太炎先生抄錄《莊子天運篇》“變化齊一,不主故常;在谷滿谷,在院滿院;涂邵守神,以物為量”贈給學生魯迅(此條幅現(xiàn)存北京魯迅博物館)?!洱R物論釋》是章太炎闡釋《莊子》的一部著作。太炎先生酷嗜《莊子》,除了《齊物論釋》,另有《莊子解詁》一卷。
歷史上像章太炎一樣酷愛《莊子》的文人學者并不在少數(shù)。如郭象以玄學解《莊子》,焦閎有《莊子翼》,林云銘有《莊子因》,王船山有《莊子通》和《莊子解》,郭慶藩有《莊子集釋》,王先謙有《莊子集解》。清朝學者金圣嘆把“莊、騷、史、律、水滸、西廂”命名為“六才子書”,《莊子》被排在了第一位。
為什么一部《莊子》在后世是如此地備受青睞呢?其原因何在呢?這還要從《莊子》自身的思想價值以及文學價值說起。
《莊子》是戰(zhàn)國中期莊周和他的門人以及后學所著。今本《莊子》存三十三篇,分“內(nèi)篇”(七篇)、“外篇”(十五篇)、“雜篇”(十一篇)三部分。全書內(nèi)容淵深磅礴,“內(nèi)篇”文章偏重思想建構(gòu),“外篇”、“雜篇”則比較復(fù)雜,內(nèi)容上常常有游離成分或思想、風格不一致的因素出現(xiàn)?,F(xiàn)在一般認為“內(nèi)篇”是莊子自著,“外篇”、“雜篇”則為自莊子門人弟子或是后學所補綴。
莊子名周,戰(zhàn)國時期宋國蒙人。曾作過漆園吏。大致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其生平事跡不詳,他與著名哲學家惠子為友,鄙視功名利祿。《莊子·秋水》篇載楚王曾經(jīng)欲聘莊子,而莊子沒有答應(yīng)。他的這種處世風格與他著作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精神是一致的。
歷史上一直將《老》、《莊》并稱,作為道家的經(jīng)典著作。古代的文人學者也常常以儒道互參,巧妙地調(diào)節(jié)著自己的生活以及心理狀態(tài)。所以《莊子》幾乎是古代知識階層的必讀本。其巨大影響力幾乎滲透到了歷史的諸多細節(jié)上。
同是道家的經(jīng)典著作,《莊子》其實對于《老子》是既有繼承又有區(qū)別的。和《老子》一樣,《莊子》的哲學本體也是終極的“道”?!独献印返摹暗馈笨梢哉f是一種絕對的先驗的自然理念,是宇宙起源的基礎(chǔ),是世界演進的永恒法則?!肚f子》的“道”在這一基點上與《老子》的認識是一致的。但不同的是,《莊子》在“道”的認識層面上還寄托著一種人格理想。如《莊子·逍遙游>日:“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彼^的“至人”就是那樣的一種理想的人格。其中有很多完美的形象。如“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谷,吸風飲露。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薄俺嗽茪狻比?,又見齊物論篇,“御飛龍”作“騎日月”?!捌渖衲?,使物不疵癘而年谷熟。”這個神人非常令人神往。
和《老子》又不同的一點是,《莊子》非常重視人的內(nèi)在修為,以期待達到“至人”那樣最為完美的人格。看過的人都知道,《老子》其實很重視外部具體問題的解決。如政治、軍事方面該如何如何等。而在《莊子》里面,這樣的成分就比較少了??梢哉f《老子》重“外王”,而《莊子》重“內(nèi)圣”。那如何才能達到“至人”那樣最為完美的人格呢?當然,《莊子》自有它的方法論的。即通過:“心齋”和“坐忘”。何謂“心齋”呢?“心齋”就是要保持心的虛靜,摒絕任何思慮,“虛也者,心齋也。”而“坐忘”則是離棄了身體,忘掉了知識,與大道融為一體。即所謂“忘其肝膽,遺其耳目,反覆終始,不知端倪,茫然彷徨乎塵垢之外,道遙乎無為之業(yè)”。認識到“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精神上就沖出渺小的個體,短暫的生命融入宇宙永恒的時空里了。這樣無所待而游于無窮,翱翔于“無何有之鄉(xiāng)”,才是“逍遙游”乃至人生的真境界。
在《齊物論》的最后,莊子講了一個生動有趣的故事作結(jié):“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痹谶@個故事中,我們便能很清楚地感受到莊子所謂的那種“混沌”狀態(tài)。其實,對于人生,這種處世精神也是一種難得的大聰明。
在《老子》里,我們能看到一種神秘主義的傾向,所以可以說《老子》帶有一種準宗教思想,而《莊子》則不同,相對于《老子》的先驗與絕對哲學而言,《莊子》則更像一種美學。《莊子》中有一句話叫“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所謂的“大美”其實就是一種更深程度上的壯美。比如《逍遙游》中對“大鵬”的描寫: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
又如《秋水》中對“大?!钡拿鑼懀?/p>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辨牛馬。于是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關(guān)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今爾出于涯涘。觀于大海,乃知爾丑,爾將可以語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春秋不變,水旱不知。此其過江河之流,不可為數(shù)量?!?/p>
又如任公子垂釣,以五十頭牛為釣餌,蹲在會稽山上,投竿東海,期年釣得大魚,白浪如山,海水震蕩,千里震驚,浙江以東,蒼梧以北之人,都飽食此魚。其場面之雄奇壯觀,簡直達到令人驚心動魄的程度。
“大美”則不必細說,下面我們談?wù)劇肚锼访缹W的另一個層面,即生命美學。人的生命到底要以怎樣的狀態(tài)存在呢?這始終是一個問題。儒家提倡積極入世,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而《莊子》則不然,他期待的是:“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睨于萬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庇纱诉_到一種天人合一、物我兩忘的境界。這是一種審美的人生,一種藝術(shù)化的人生。
《莊子》的文學性也可以看成是其美學的一個獨特的方面。魯迅先生曾說《莊子》:“汪洋辟闔,儀態(tài)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边@就是說,就文學方面而言,諸子散文沒有一個能夠超得過《莊子》的?!肚f子》中自稱其創(chuàng)作方法是:“以卮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彼^卮言是指出于無心的自然流露的語言;重言即借重長者、名人的言語;寓言則不必多講,即以虛擬的人或物說明問題?!肚f子》一書中,寓言是最主要的表現(xiàn)方式,所謂“寓言十九”即是說寓言要占到九成。這些寓言大都想象奇詭,瑰麗豐贍。鯤鵬南飛、朝菌蟪蛄、蝸角蠻觸、骷髏論道、混沌鑿目、罔兩問影等等,形成了一個個詩化的境界,一如倒影,一如夢境,謬悠荒唐,變化萬千。
《莊子》的語言也非常美妙,如《齊物論》中描寫風:
夫大塊噫氣,其名為風,是唯無作,作則萬竅怒呼,而獨不聞之翏翏乎?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圍之竅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突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隨者唱喁。泠風則小和,飄風則大和,厲風濟則眾竅為虛。而獨不見之調(diào)調(diào)之刁刁乎?
句式錯綜復(fù)雜,富于變化,用詞奇崛,跳宕騰挪,富于音樂性,如同行云流水。難怪清代學者方東樹說:“大約太白詩與莊子文同妙,意接而詞不接,發(fā)想無端,如天上白云卷舒滅現(xiàn),無有定形?!狈綎|樹闡述得很到位?!肚f子》無論從哲學方面還是從語言方面而言都具有詩的特征。得魚忘筌,得意忘言,追求真正的心靈自由,縹緲恍惚,心游太玄。整部《莊子》就如同一首無與倫比的抒情詩。
莊子強調(diào)忘情寡欲,但他并沒有絕對地達到。比如他的好友,也是當時非常著名的哲學家惠子去世后,他給別人留下了一個故事:
莊子送葬,過惠子之墓,顧謂從者曰:“郢人堊慢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斲之。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斲之,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聞之,召匠石曰:‘嘗試為寡人為之。匠石曰:‘臣則嘗能斲之。雖然,臣之質(zhì)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為質(zhì)矣!吾無與言之矣!”
自從惠子離開了人世,莊子沒有可以匹敵的對手了!莊子沒有可以與之論辯的人了!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莊子那種無知音再賞的孤獨和寂寞,可以說,莊子并非太上忘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