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 璐
在宣武門外熱鬧時尚的SOGO商場對面,有一條東西向的胡同,名叫達智橋胡同。達智橋胡同古樸而平淡,與對面的SOGO商場形成鮮明的對比,恍若是來自于兩個不同的世界。走在胡同里,仿佛是穿越了時空回到了上個世紀或者更久遠的年代,眼中看到的是胡同兩旁林立的店鋪和平房,耳朵里聽到的是遠處小販叫賣的聲音和臨街屋里收音機傳來的聲音。這房子、這聲音,讓人看來、聽來是那樣的親切。
達智橋胡同形成于清代。清初這里不是胡同,僅是一條河溝。這條河溝由西向東流淌,與從宣武門向南流的河溝匯合在一起,在兩溝匯合處建有一座小橋。清初時這里曾經(jīng)駐扎著滿蒙的旗兵,因當時的漢人將蒙古人稱為“韃子”,附近居民就將此橋稱為“韃子橋”,這一地區(qū)也就叫做韃子橋。實際上在清乾隆十五年所繪地圖上標示,這里為“炸子橋”。后來河溝被填平形成了胡同,胡同也因橋得名為“韃子橋胡同”。1912年后胡同名雅化為“達智橋”。達智橋胡同是一條不尋常的胡同,在胡同里曾經(jīng)蘊藏了錚錚鐵骨的故事,發(fā)生過震驚中外的事件,居住過叱咤風云的人物。
達智橋胡同12號就是有名的松筠庵。中國歷史上有兩位名人都與此地有關,一位是明朝敢說敢為的錚錚忠臣楊椒山,另一位就是清末領導了戊戌變法的康有為。
楊椒山名繼盛,字仲芳,號椒山,謚號忠愍,河北容城人,明朝嘉靖年間進士,曾任兵部武選員外郎,還是明朝有名的文學家和書法家。松筠庵的前身是楊椒山在北京的住所。楊椒山生性耿直,嫉惡如仇,先因反對仇鸞同俺答妥協(xié)開馬市而被貶職,復被起用后,又因彈劾奸臣嚴嵩而遭誣陷下獄,獄中三載受盡酷刑。據(jù)《明史》記載,他受刑前有人送他蚺蛇膽,用以鎮(zhèn)痛、壯膽。楊椒山拒而不受,說,“椒山自有膽,何蚺蛇為!”受刑后楊椒山身受重傷,深夜醒來他摔碎瓷碗,用碎瓷片親手割掉身上的腐肉和連著的筋絡。為其掌燈的獄卒平日里施酷刑無數(shù),看到此景亦禁不住渾身發(fā)抖,以致手不能把燈,而楊椒山依然鎮(zhèn)定自若。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十月,楊椒山最終被殺害于西市。臨刑前,他慷慨賦詩:“浩氣還太虛,丹心照千古。生平未報恩,留作忠魂補?!痹娋溟g透露出大丈夫凜然的英雄氣概,聽者無不動容。
楊椒山死后,他的宅第曾幾經(jīng)易手,做過城隍廟,又改為松筠庵。清康熙時,著名詩人高珩曾在松筠庵居住過。乾隆年間楊壽楠、李融巡城訪知松筠庵為楊椒山故宅,曹學閔、阮葵生等人便倡議重修。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胡季堂、阮葵生等刑部官員集資修繕松筠庵,立為楊椒山專祠,名“景賢堂”。在景賢堂正堂內(nèi)塑有楊繼盛的塑像,塑像兩旁有對聯(lián):“不與炎黃同一輩獨留青白永千年”。清人戴璐的《藤陰雜記》中對此亦有記載,“松筠庵在炸子橋,庵不祀佛,塑幞頭神像,相沿為城隍廟。”但遺憾的是現(xiàn)在塑像已無存了。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松筠庵僧心泉在庵后(西南方)建“諫草堂”,并請鐫石名手張受之將楊椒山彈劾嚴嵩的諫章刻石,嵌于堂內(nèi)墻壁上,大書法家何紹基題匾“諫草堂”。然而經(jīng)過無數(shù)的磨難,諫草堂的匾額現(xiàn)在也已無存了。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心泉又集資在庵之西南隅修建八角“諫草亭”。現(xiàn)在從校場三條還可以看到這座歷盡滄桑的古亭。據(jù)沈炳垣在《諫草亭落成紀事詩并序》中記載,鐫石名手張受之將楊椒山疏稿刻制完成后不久即在庵亭內(nèi)病逝了。據(jù)說當年心泉還在松筠庵內(nèi)修筑回廊,布置假山庭院。經(jīng)過他的修繕,松筠庵內(nèi)回廊蜿蜒,假山疊立,花木扶疏,風雅秀麗,成為當時仕士名流集會、議論時政的地方。
到了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松筠庵里發(fā)生了一件震驚中外的事件。中日甲午戰(zhàn)爭中國慘敗,無能的清政府與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其附屬島嶼以及澎湖列島等地給日本,并賠款二萬萬兩白銀。消息傳來,全國憤慨。當時恰逢科舉會試,各省應考舉人會集京城準備參加會試。廣東舉子康有為認為這是宣傳變法的好機會,他召集各省舉人在松筠庵集會,會上他發(fā)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說,闡述變法強國的道理,與會舉人亦是群情激憤。會后大家在他起草的萬言書即《上清帝第二書》上紛紛簽名,要求拒簽合約、變法維新,并準備將此書投遞到都察院。歷史上著名的“公車上書”從松筠庵拉開了序幕……1926年秋天,康有為重回北京,又重訪了當年松筠庵公車上書的舊址。往事如煙襲上心頭,他不禁潸然淚下。次年康有為即在青島病逝。
在達智橋胡同的北側、松筠庵的斜對面,是嵩云草堂。嵩云草堂也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所著名的遺跡,其最早是明朝萬歷年間大學士高拱在此處購得的荒地二畝,用以建中州鄉(xiāng)祠以備在京豫人集會之用。到清康熙十年,工部尚書湯斌正式建立了中州鄉(xiāng)祠。咸豐時戶部侍郎毛樹棠又在祠東購得地基二畝,建成河南在京最大的省級會館——嵩云草堂。同治末年,兵部尚書毛昶煦、袁保恒(袁世凱的從叔)等人又籌資在會館內(nèi)修建了精忠祠,供奉岳飛像,進行祭祀。1895年公車上書時,嵩云草堂與松筠庵一起做過各省舉子集會、簽名的場所。但也許由于在歷史上,嵩云草堂不如松筠庵有名,因此知者甚少。1898年,康有為和御史李盛鐸發(fā)起成立保國會。保國會以保國、保種、保教為宗旨,在北京、上海設兩總會,各省府會設立分會,嵩云草堂成為保國會在北京的一處重要會所??涤袨?、梁啟超等維新派人士曾在此處開會議事,他們還將《保國會敘》“榜于會所”。后來,袁世凱進京時曾經(jīng)居住在嵩云草堂內(nèi),張勛等人也曾經(jīng)在嵩云草堂里秘密籌劃過清帝復辟等事宜。民國初年南北議和之際,因暗殺清朝攝政王載灃而被捕入獄的汪精衛(wèi),從清朝刑部的監(jiān)獄中釋放出來時,作為南方代表之一,他與袁世凱長子袁克定義結金蘭后,就下榻于嵩云草堂的“池北精舍”。后來為支持袁世凱,汪精衛(wèi)與楊度、袁克定等人還曾在嵩云草堂籌劃組織“國事共濟會”等事宜。
清末民初時,河南旅京豫人為解決子女就讀問題,還曾將嵩云草堂辟為河南公立旅京豫學堂,以后學校更名為京兆私立河南中學,1928年河南中學改名為北平市私立嵩云中學。解放后,嵩云中學與燕冀中學合并為北京市第十四中學?穴原址改為上斜街二小?雪。然而幾經(jīng)變遷,現(xiàn)在達智橋胡同里已經(jīng)找尋不到嵩云草堂當年的蹤跡了。
時光荏苒,百年的光陰悄然流過。達智橋胡同也已改變了模樣,但曾經(jīng)在這里發(fā)生過的故事,卻深深地留在了歷史的記憶里。
參考資料:
1、《北京市宣武區(qū)地名志》:宣武區(qū)地名志編輯委員會編,北京出版社,1993年5月第一版,第453頁。
2、《明史》(列傳九十七): (清)張廷玉等撰。
3、《藤陰雜記》:(清)戴璐著 ,北京古籍出版社 ,1982年10月第一版, 第67-68頁。
4、《今日北京》(歷史卷·名勝卷):北京社會科學院編, 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第一版,第449頁。
5、《宣南鴻雪圖志》:王世仁主編,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7年8月第一版。
作者單位:北京市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