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 瞳
李安的血統(tǒng)中包含法、意、英、波蘭……等國,差不多可以組建一個小型歐盟了
我可以在成都三說李安,是因為他不是拍《臥虎藏龍》的那個住在美國的中國人,而是一個住在中國的法國人。所以我寫他有兩個主要原因:一,我認(rèn)識他(這是最重要的);二,他叫李安——
別以為我在玩文字游戲,要知道我們所有人(其中既有中國人也有外國人)都叫他李安,誰也不記得他的法文名字是什么——我認(rèn)為,在這點上他比前述的國際名導(dǎo)更為成功。另外,此李安是王小波和王安憶作品的法文翻譯者,因此可以說,此李安與彼李安—樣都是中國文化的傳播者,所不同的是此李安傳播活生生的當(dāng)代文化。
所以啊,沒有什么比問他為什么取這個中文名字更令人煩悶的了。不幸的是,李安和他的朋友們都得經(jīng)常面對這樣的問題。
至于李安為什么選擇住在成都翻譯京滬二王的作品,我很愿意說這就是成都的魅力,再順便提一提他最初在川大短暫的留學(xué)生涯。實際上說他住在成都都不夠準(zhǔn)確,他簡直是在“撫摸”成都,而且不放過任何細節(jié)。他租住的是市井民房,常游走于街頭巷尾;選蒼蠅館子吃飯,在路邊茶鋪喝茶。時間長了,遂得一“絕”技:熟識成都所有的老街,尤其是那些已經(jīng)或即將消失的。我的經(jīng)驗是,越偏僻街道越窄的地方,越有可能碰到李安。他知道哪兒的啤酒一元錢一扎,哪兒的茶五毛一碗,哪兒十元錢可吃三菜一湯……,不僅如此,他還經(jīng)常能得到額外的優(yōu)惠,因為跟老板的交情。
當(dāng)然,就訪貧問苦的卓絕而論,李安跟歷史上的傳教士相比還差得遠,但他的目的也跟他們截然不同甚至相反:在李安這兒,交流、融匯的愿望已取代了改造或“拯救”的激情?;旧夏悴粫阉?dāng)“老外”,如果你認(rèn)識他。
真沒有誰把他當(dāng)老外。在我們常去的大同路茶館,偶爾路過一個香水濃郁的女子,或扛著大包的搬運工,往往有一至數(shù)只品種各異的狗會沖上去攔路狂吠??墒?,李安就算渾身澆上油漆,把茶館的桌子全搬走,那些狗都不會吭上一聲。
也許我該說說李安的長相了:身高總有一米九十幾,眼睛如阿蘭·德龍般深邃,胡茬堪比貝爾蒙多,鼻子之大可能超過德帕迪約……,總之看外表看護照,皆決無假洋鬼子之嫌。據(jù)他講,他的血統(tǒng)中包含法、意、英、波蘭……等國,差不多可以組建一個小型歐盟了。
這樣一個人,你怎么看他,完全取決于你對他了解多少。
時間過得真他媽快,至今我已想不起認(rèn)識李安的確切時間了。幾年前,一個朋友在“波希米亞”酒吧的聚會上給我們彼此介紹,我們都說早就認(rèn)識了,總是在培根路的哪個茶館里吧。那陣子培根路上的老外和中國人一樣多,誰也不會把誰當(dāng)寶貝。
但在“波希米亞”酒吧那天,李安是唯一的外國人,而且身份是“巴黎來的詩人”,似乎他的到來總算讓“波希米亞”四個字落了實。這廝也端的了得,漢語流利不說,還能聽懂四川話。他端著杯子不時換座,跟男男女女各個交鋒,一晚上車輪戰(zhàn)罷,談了幾十個話題依然毫無倦意。子夜,在朦朧的醉意中,我記得他長久地坐在兩個女孩跟前(當(dāng)然,我也恰好在一旁),神情卻真誠嚴(yán)肅,并無一絲輕浮。女孩們顧自去笑的時候,他依然專注地望著她們,臉就像電影里的特寫鏡頭那么大、那么意蘊無盡。當(dāng)時我想,這家伙真厲害啊——
我指的是酒量。不過沒多久我就發(fā)現(xiàn)自己搞錯了:李安煙酒不沾,他的杯子里裝的是水。成都的“波希米亞”酒吧里,一個“巴黎詩人”在喝水,讓人怎么不去想“淮南為橘,淮北為枳”那句話呢。
那以后,我就經(jīng)常在不同的地方碰見李安。他聲音低調(diào),穿著樸素,無論騎車還是走路,總是慢悠悠的。他的眼神緩慢地從一處移向另一處,好像什么都沒看見,卻跟那些窮街陋巷有一種精神上的和諧。但他實在太高大了,盡管偏瘦,仍然給人以材料上的鋪張感。他站在一群圍觀的居民后面觀看110處理糾紛,他的車也突兀在別的車中間,坐墊下?lián)沃唤亻L長的鋼管;而他推著那輛車走路時,你卻會以為那是一輛別人(某個女孩?)的車。
看上去李安活得很好,在越來越來多熟識他的人中間,在他熟悉的老街區(qū),他擁有一個煙霧升騰、雞犬相聞的獨立王國,那種王國我們的下一代也許只能在網(wǎng)絡(luò)上尋找了。
不消說,即便只過如此安貧的生活也是需要經(jīng)濟支撐的,何況李安還不時在中、法之間飛來飛去——他其實擁有比他的中國鄰居和朋友們多得多的自由。但我們都不關(guān)心這個,它涉及的是一種現(xiàn)實卻難以馬上改變的不公。大家只是有緣坐在夕陽和夜色里,在成都最后的幾條老街上有一句沒一句地聊天。我們下午喝茶,晚上喝酒。李安只喝茶。
“巴黎來的詩人”何時轉(zhuǎn)變?yōu)橐幻骷壹娣g家的,我也沒什么特殊記憶。但我讀過李安發(fā)表在一本內(nèi)部交流資料的上的小說:《屠夫》。那是一本純文學(xué)民刊,印量很少,但編輯顯然意識到了作品的分量,將它排在小說類的第一位。在主標(biāo)題下面,作者謙卑地加了個副題:“試圖描寫”。說實話,它讓我為許多時下的小說寫作者感到汗顏。倒不是說這篇不足萬字的練手之作有多大的開拓性、觀念有多么的新(這些東西真有那么重要嗎?),我驚詫于它語言的精純、文體的成熟和形象的斑斕。
李安家里一個寫著大大的“茶”字的木制招牌,來自我們熟悉的“老院壩”茶館。那里已被拆遷,只剩一片瓦礫。
幾年前,一個德國女孩對我說,到中國學(xué)習(xí)漢語的西方留學(xué)生分為兩個陣營,其標(biāo)志是對中國公廁的態(tài)度。忍受不了中國公廁的人會隨時抱怨,其中不少人很快放棄學(xué)業(yè)及整個中國;另一個陣營的人對此嗤之以鼻,并且說,我們到中國不是為了上廁所。(難怪我們的祖先發(fā)明了“氣味相投”這個詞,鼻子自古就與外交有關(guān)。)李安從沒對這個問題發(fā)表過看法。我的印象里李安總是單獨出現(xiàn),也單獨消失。起初,你會覺得他熱衷于和女孩子長談;可很快你會發(fā)現(xiàn)他跟每一個想和他說話的人長談,除非你試圖跟他講英語——這種時候,他會非??鋸埖卣f:“我聽不懂英語,我不是英國人,你也不是,為什么和我說英語?”
有一次在他水井街的家里,他終于提到有一個中國女友,我們都有些驚訝。她遠在麗江,我們都沒見過。
“我太大了……”
李安邊說邊觀察著我們的反應(yīng),語氣中竟有些許悲哀。他說每當(dāng)他和女友一同照鏡子,他都為自己的巨大而感到“有點可怕”。大家都笑起來。我突然想起他弓著背在街巷里緩緩穿行的樣子,他的舊自行車和灰撲撲的穿著,他的“中國味兒”,完全是在煞費苦心地試圖融入周圍的墻壁和空氣。
那次在李安家里,我還看到了一件意外的東西:一個寫著大大的“茶”字的木制招牌。它來自我們熟悉的“老院壩”茶館。當(dāng)時那里已被拆遷,只剩一片瓦礫。
與文里、培根路一帶拆掉以后,有好幾個月朋友們沒有合適的聚會場所。誰都沒想到,新的地點是李安“提供”的,他已經(jīng)在那一片住了好幾年。那也是一個注定要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