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菲等
上海閑話也能說得儒雅
凌惠芬,上海人
如今上海話所能承載的內容除了油鹽醬醋的生活以外卻實在已經(jīng)是少而又少了。我們寫文章的時候思維的語言是普通話;我們談天說地講到稍微陽春白雪一點的內容也不得不用普通話。對我來說,上海話是親切并且不可缺少的,在這里或者那里精準地表達著我用普通話無法描述的語意。然而,我卻也不得不承認,我已經(jīng)不再具備只憑借上海話而思考而交流的能力了。
兩星期前,去參加一個晚會,見到了一個五十來歲的上海男人。他有上海男人里不多見的高與挺拔,可他也有純粹屬于上海男人的上海話。在他與我一整晚的交談里,除了一些專業(yè)上的英文單詞,他是全用了上海話的,甚至連一些帶了文氣的書面話和關于學術的話題。我不是不有些吃驚的,并且著迷的。這已經(jīng)是我所無法做到的,當我在一句上海話里只能用普通話表達這個詞或者那個詞的時候,是無奈的。當他用不太快卻很流利的上海話告訴我他曾經(jīng)經(jīng)歷過的事情,曾經(jīng)到過的地方,他對許多東西的看法,夜風燈影里的時光仿佛是凝止的。
我常以為,蘇州話不適合于男人講,寧波話不適合于女人講,上海話則絕無禁忌,只要你愿意,你能說得儒雅,你也同樣可以拿它來吵架。我倒是不大贊成說上海話的好處在于洋場時代里吸收了許多外來語,并把其中的一些傳播到普通話中。其實,作為吳方言的一種,上海話也保留了古代漢語里的不少讀音,比如入聲字,而在普通話里它們已經(jīng)消失。所以不管洋與古,上海話自然是上海文化的一個載體,并且也是它的一個表現(xiàn)。雖然,我不覺得它該是上海人與人隔閡顯示優(yōu)越感的工具,或者該是大張旗鼓號召全民去學習的技能,但作為一個城市,如果漸漸遺失了它自己的語言,大概不是不可惜的吧。
上海閑話其實滿土的
粒粒橙,南京人
上海近百多年來一直是中國風尚的前沿,七八十年代提到上海即和“時髦”掛上鉤,凡是和上海有關的東西都是洋氣的,就連吳儂軟語的上海話也是smart的。老媽因為職業(yè)的關系會講上海話,每每使用,聽到的人都以極其艷羨的眼神傳達“你是上海人?。 钡挠嵪?。
所以地道的上海人更是始終把上海話掛在嘴邊,就連教師培訓、教研活動也講上海話,真讓我詫異,在南京就算普通話再差的人憋也要憋出“南普話”來呀。在我這個外地人看來就是上海人的本位意識太強。家訪時一個爸爸(不是上海人)硬是憋出不怎么樣的上海話跟我說,他以為我是上海人,我對他直接了當?shù)卣f我是南京人,不會講上海話。
在上海呆的時間久了,對上海話更加了解了才發(fā)現(xiàn)其實上海話很土的,很多用語和老南京話一樣,年輕的南京人已經(jīng)不用了,比如:
厲害、偉大、靈光——“來斯”(讀音來塞)。我所任教的上海學校里的一位老教師在教《董存瑞》時問學生“董存瑞來斯嗎?”全班答“來斯!”被傳為笑談。
厲害——“激棍”,這個詞的意思我不能完全表達,反正是程度很大。
兩者相關——“搭嘎”。
給你——“把儂”,用南京話講“把你”儼然就成蘇北人了。
抹布——“揩布”(讀音卡布),擦——“揩”當我第一次在上海的班上讓同學擦桌子時他們竟然嘿嘿笑,我告訴他們用普通話講“揩”才好笑。
學?!皩W堂”(讀音窩當)讓我聯(lián)想到清朝的半瓢頭。
還有上海人B念“鼻”,D念“笛”,同事講CAD為“西A笛”我愣是反應了一會兒。
上海閑話有些氣虛
丁三郎,上海人
小時候,我普通話講得呱呱叫,同學羨慕得要死,跟我學普通話這種外語,回家就給她媽狠揍了一頓。當時的情況確實是這樣。因為我念書的時候甚至上海的學校還沒有推廣普通話,連老師上課都講方言。講一口純正的上海話,當時對任何一個在上海居住的人來說,是一種榮耀。往往在一個氣派的商業(yè)街,一個神采飛揚的中年婦女連指帶罵將一連串滬語段子丟向一個外地農民老伯的時候,那是一種多么具有撲倒性的凌辱力?以至于外地老伯,眼睛就看著中年婦女繼續(xù)喝罵,乃至婦女揚長而去。耳邊久久回響滬語的響亮語音,良久反應過來是罵什么,也只能干跺腳。
等我長到會講上海話的時候,更不愿意講。不知為什么,覺得上海話除了充滿霸道和鄙視之外還有一講出口的虛偽。我講真話的時候,全部不用上海閑話,而是用普通話。其實用“虛偽”這個譴責性質的詞語很霸道,但上海話一說出口多少有些氣虛那是有的。尤其是現(xiàn)在,情形和當年相反,上海話語音中的特殊驕傲完全已經(jīng)給消磨了。和客戶談生意的時候,你如果習慣講上海話就顯得鄉(xiāng)土氣,尤其對方如果是海龜或者臺灣同胞,對你一出口的鄉(xiāng)下話就顯得鄙夷萬分。我知道那些臺灣人或者美國佬雖然沒有鄙陋到當面用語音伺候你,但在心里面油然感受到一種來自高級地區(qū)的歧視。處境如同當年老農面對上海婦女。
以前有一段時間,開會便是我的工作,上級領導是老上海,習慣用上海話讀稿子。因為使用普通話這些個老人就是洋涇浜。只有在這個時候,我才重新體會到上海話的語音魅力,因為你用普通話主持會議的話,尤其是在一群上海人中,你就顯嫩,沒有領導的威風。相反你叫那些老人用普通話主持會議,他們也立刻變成土鱉。因為讀那些言不由衷的報告用一說出口多少有些氣虛的上海話那就是負負得正。用普通話就完全沒有辦法將言不由衷讀到慷慨激昂。
上海話多少有些氣虛,也決非我夸張,就說上海有一條黃浦江吧,不管你用滬語還是國語,黃浦江說的都不那么響亮。在上海的俗語里面,常見的一句便是跳黃浦江。誰說出來他要跳黃浦,人一聽就感覺到這是窩囊廢。但你要是東北人,你們要跳江,無論是黑龍江,還是松花江,都可以說得字正腔圓,義無反顧。你們的自殺無論怎么聽起來都像個烈士,叫人忍不住喝彩。在上海話的氣虛下面,連自殺都不體面。
但是其實,一直也被人深重誤解為窩囊廢的上海人,尤其是南市區(qū)人,曾經(jīng)的曾經(jīng),整個非洲大陸的人口加起來也沒有這小小一個區(qū)人多,一個平方擠三個人。那是一種什么情形?所以上海人不得不虛偽一點。講話也不得不虛一點。講到海納百川的時候,山東人海南人可以面朝大江大海,春暖花開。我們上海人面朝的是隔壁鄰居家雞棚一樣的亭子間。所以一講到海納百川的時候,上海人就容易將現(xiàn)實的狹小聯(lián)系起來,怎么也做不到理直氣壯。有人說上海是一種東西結合的石庫門文化。而不才和坊間達成的看法:石庫門文化是一種廣告文化,不屬于上海的大多數(shù)。上海沉默的大多數(shù)人,其實是不折不扣的亭子間文化。身處一百年亭子間文化的上海人不得互相虛偽一點。要是都要求我們言語直接一點,加強發(fā)展雄渾有力的語音,那么每天擠在一起的上海人之間,整日不雞飛狗跳才怪,也無處可逃,你叫上海人還如何生存?
就算現(xiàn)在大量的豬籠雞棚不見了,變成了依舊大量群居的新公寓,你說我們可能幾年沒見過面的鄰居之間是不是要依舊虛偽和客套一點?小時候的事情依舊很有說服力,鄰居張大媽養(yǎng)了很多雞,隔壁王老伯養(yǎng)了一只貓。白天雞拉了很多屎在王家和張家公用的門口。王老伯看到了一句激烈的話都沒有,老上海講話的表達都很婉轉。王老伯通過二個小時的努力促使張大媽良心發(fā)現(xiàn)主動打掃了門口。但是王老伯覺得張大媽使他浪費了很多精力口舌。于是晚上張家吃雞的時候老王串門掃走一只雞腿。第二天張大媽就用掃帚把老王養(yǎng)的貓給打跑了。但是鄰里之間盡管總有些疙瘩事,難免吵架。而吃虧的總是畜生,波及不到人類。兩家要么一直能壓著不撕破臉皮,真要吵起來積壓的力量爆發(fā)那也是驚天動地。但地方小,五鄰六舍因此統(tǒng)統(tǒng)半夜睡不著覺,這個時候想鬧大,周圍鄰居也會加入制止。所以其實上海生活從前是很安全的,完全見不到打架,大家通過語音就解決了。
從這一點共存精神看,換成你們東北或者外地人因住亭子間而爭斗起來,恐怕不僅畜生遭殃,更是人類要毀滅。
說笑,打住。
上海閑話,上海肌理
陳樂,安徽人
我認為上海話是一種有防守性攻擊力的語言。不過不僅僅是上海話,老北京土話我感覺同樣也有。
我1999年從安徽考入上海某高校。進大學時全班接近60人,一半是上海人,還有一部分是回滬知青子女,結果上海話成了班里的通用語言。
我被任命為班長?!皥?zhí)政能力”不足的我只能拼命學上海話。開學之后,幾乎沒有聽什么課,而是每節(jié)課都有意坐在幾個上海男生前面一排,默默聽。聽力課持續(xù)了一個月,我發(fā)現(xiàn)自己基本能聽懂了。
大學的第一個暑假,我回到家鄉(xiāng),發(fā)現(xiàn)自己的第一語言已經(jīng)成了普通話。只有面對父母的時候,家鄉(xiāng)話才會順勢而出。2003年大學畢業(yè)后,我留在上海工作。時至今日,我說的普通話怎么聽都帶著濃重的上海味。而且我也明顯感覺到,自己身上已經(jīng)越來越多地沾染上了上海文化的氣息,很多東西甚至是我非常不喜歡也很警惕的。
有一次媽媽走親戚帶回一張表,是上海遠親們的聯(lián)絡方式,大概有那么六七個人。我看了那張表一眼就斷言,混得都不怎么樣啊。媽媽問,你怎么知道?
我指著表說:"你看,楊浦的、閘北的、普陀的,沒有靜安、徐匯、黃浦的。你再看住的地方,404,604,都是老公房。都是04的,說明一梯四戶,一梯四戶的房子都很差啊。楊浦、閘北、普陀三區(qū)在上海傳統(tǒng)中窮人為多,而靜安、徐匯、黃浦則相反,上海人叫‘上只角”。
我媽媽被驚得說不出話來。
這是我心里最陰暗最隱秘的東西,但這是標準的上海人的精明。如果我當初不考上海的學校,不在上海生活這么多年,我是絕對學不會這樣的思維方法。我的思維已經(jīng)深入了上海的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