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照
“無可挑剔,一如往常。每個音符都和樂譜上寫的一模一樣。在技術(shù)上,再完美不過。然而,從頭到尾,冷冰冰的……他是個真正的完美主義者……正因為他將那作品演奏得如此一絲不茍,在這里面,少了‘靈感。然而話又說回來——我們不能隨便評斷大師……我沒有意思要貶一位偉大的藝術(shù)家?!?/p>
寫這段話的人,自己是一位大師,他是俄國鋼琴家李希特,他評論的對象,則是和他同輩的另一位鋼琴家米開蘭基里。李希特聽完米開蘭基里的演奏會,在自己的日記里喃喃訴說著感受。
寫在日記里,所以這一段話很坦白、很誠實,很坦白很誠實地表現(xiàn)了李希特對于“完美”,對于米開蘭基里的困惑。
米開蘭基里的演奏生涯留下許多令人難忘的記錄。大概沒有別的演奏家能打破他取消演奏會的次數(shù)。米開蘭基里公布的演奏會行程,平均大概有一半會取消。不是因為路上耽擱趕不上,不是因為米開蘭基里生病手指沒力氣,更不是因為場地舞臺臨時壞了。事實上,他早就在音樂廳里,把他自己帶來的琴架好,花了大半天時間依照場地的環(huán)境親自調(diào)音,然而再怎么調(diào)都調(diào)不到他要的完美音色與音效,于是大師雙手一攤,不容商量地說:“取消吧!”
他創(chuàng)造越多取消音樂會的記錄,他的音樂會的門票越是炙手可熱,買音樂會門票像買彩券一樣,賭賭自己這回運氣怎樣,到底能不能聽到大師演奏?如果真的等到大師上臺坐在琴前彈出第一個音來,那種幸運幸福的快樂,幾乎可以讓人流下淚來。
聽眾為什么對他特別寬大?應(yīng)該是大家明了他取消音樂會的理由,他不是偷懶,他不是松懈,也不是疏忽大意,他是因為追求完美,無法達到完美條件,才不得不取消演奏。他不是把自己看得比音樂大、比音樂重要,所以才為了自己犧牲音樂,他是為了音樂,為了完美音樂而犧牲自己的演奏,順帶犧牲了想聽音樂的人。
他的樂迷,愿意忍受困擾麻煩,來換取更高更大的享受。如果真的聽見他的琴音時,他們知道,那必定是鋼琴家自己超高標準認可下的極致音樂。
作為一個杰出鋼琴家,李希特一定明白,追求“完美”演出,有多困難。最難的是,練到那么“完美”,演奏者的熱情必定被消磨掉了,沒有熱情也就不會有臨場的創(chuàng)意靈動以及連自己都嚇一跳的精彩表現(xiàn)。
李希特在感慨,感慨為了那完美的演出,米開蘭基里愿意做出多大的犧牲。他甚至愿意犧牲作為藝術(shù)家的成就與快感,愿意犧牲自己的熱情。這樣一個人,面對鋼琴、面對音樂時,可以什么都不要,只要完美。將自己謙卑地完全幻化成作曲家的工具。
演奏家不該那么謙卑,不能那么沒有自我,李希特必定如此在內(nèi)心吶喊著,然而即使在日記中,李希特都沒辦法直接這樣指責米開蘭基里。因為無法抗拒無法否認完美主義態(tài)度背后含藏的尊重。
今日的社會里,我們誰也當不了完美主義者,然而卻不應(yīng)該遺忘了完美主義中顯示的謙卑與尊重,帶我們超脫自我,超脫自我中心,看到體會到更廣大的世界。
(丁美譽摘自《深圳商報》2006年7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