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四年級的時候,堂姐神秘兮兮地告訴我:你還不知道吧,你是二嬸抱來的孩子!這消息將我一下子打蒙。雖然后來明白這只是她的惡作劇,但當時那巨大的疑問和恐懼一下子把心抽空了的感覺,卻久久地留在了心里。每每讀起尋找親生父母的故事,我都非常理解當事人的感受。養(yǎng)父母含辛茹苦把你養(yǎng)大,現(xiàn)在的家庭又如此美滿,為何還要尋找親生的足跡?心理學家從“尋找父母的認同”、“消除自卑自責和內(nèi)疚”、“重建自信”幾個層面給出了解答,但我總覺得還沒有說到底。
一顆靈魂來到世上幾十年,悄然而來,倏爾而逝。生命結(jié)束后“去了哪里”?不論去了天堂還是地獄,抑或重歸那永世混沌的黑洞之中,都是自己獨自前行;而這顆生命“從哪里來”?親生父母卻是搭建人世之橋的“不二法門”。孩子幼時問我:我沒出生的時候,是什么樣子?我笑答:你那時可是一只小臭蟲!是啊,一只臭蟲、一顆沙粒、一片枯葉、一縷清風,怎么就變成了一個活生生的人?那只神秘的“煉丹爐”就是你的父親和母親。尋找這只煉丹爐成了人本能的愿望,盡管這隱秘的心結(jié)平時會藏得很深很深。而且這心結(jié)應該超越情感、道義和責任。
當然,有些人把血緣看得很淡,比如你是個純粹的唯物主義者,或者有足夠的定力。
《人性化的細節(jié)》其實是一家刊物的讀者來信。在構(gòu)建和諧社會的大局下,人性化滲入了我們生活的細微之處,使人感到了陣陣暖意。也有些“人性化”似乎過了頭。報載,警方千里追兇,包圍了嫌疑人住宅,他們得知疑犯正與妻子享受難得的溫存,故在嚴寒中守候了一宿,次日清晨才破門而人……。還有,電視里采訪獄中的毒犯,其人聲淚俱下,痛悔對不起父母雙親的養(yǎng)育之恩,卻只字不提自己坑害了多少條性命!社會需要溫柔,也需要剛性;需要人性的呵護,也需要無情的法律與紀律。你看路邊那大幅標語:司機一滴酒,親人兩行淚。我看就不如換成:嚴禁酒后駕車!用最粗的那種黑體字,旁邊再畫一個骷髏。
早些年得知張國燾客死他鄉(xiāng),不禁唾罵這個政客咎由自?。欢衽f事重讀,又為這位中國老人在異國病、凍而死感到心痛。張是中共創(chuàng)始人之一,當年何等叱咤風云!最后自己走上了絕路,顛沛流離只為活命,死后子女們竟無力為他下葬。張國燾的凄慘晚景,與他的政治選擇和個人品行有關(guān),同時也是一種性格悲劇,一步走錯,而且步步走錯。由張國燾又想起當下世事,一呼百應如何,風光無限又如何,終有一天,一切皆如浮云而去。故去26年的張國燾早已參透,那雙不冥的眼睛在看著我們。
黃波先生議論《水滸》人物的文章,原題是《說破英雄驚殺人》。其實,《水滸》就是一部強盜史,個個英雄都經(jīng)不住“說破”。他們殺富卻不濟貧,金銀財寶全都掠到山上,天天好酒好肉;他們除暴卻不安良,因為劫財奪色才是他們的老本行。社會的黑暗為他們反襯了正義的光環(huán),江湖義氣又贏得了眾人的贊賞。我看王倫一節(jié),頗似美軍攻打伊拉克,薩達姆的罪名是莫須有的“大規(guī)模殺傷武器”,王倫的罪名是心胸狹小,總之最后奪了你的江山,死到臨頭你還有何話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