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用好課本,發(fā)揮課本的應有作用,不失為寫好高考作文的一條有效途徑。下面,試以近幾年高考優(yōu)秀作文為例,談談如何用好課本,使考場作文出彩的問題。
一、直接引用課文原句使考場作文出彩。課本中所選課文都是文質(zhì)兼美的名篇,很多句子概括性強,優(yōu)美曉暢,見解深刻,發(fā)人深省。把這些句子用到考場作文中來,能使文章生色。如2005年高考湖北滿分作文《出乎其外,入乎其內(nèi)》:
請看看幾位名人的精彩人生吧!
“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薄指痛贯灥那f子,有人勸他涉世為官,他漠然視之;他孤傲的心靈走不到渾濁的仕途。他出乎其外,超然塵世,視楚國相位而不顧,跳出渾濁穢氣的世俗;他又入乎其內(nèi),獨善其身,甘做一棵在清風中獨自看守月亮的大樹,把持著那潔白的美德,“享受”著逍遙的人生。“出乎其外,入乎其內(nèi)”鑄成了莊子千古的“情美”圣像。
“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薄性蟮厣系挠忠粋€女英雄任長霞,盡心盡責,任勞任怨?!俺龊跗渫狻?,她公正廉明,扶困濟貧,顧及人民大眾利益;“入乎其內(nèi)”,她除惡掃黑,鐵面無私,將一顆真心奉獻給人民大眾?!俺龊跗渫?,入乎其內(nèi)”樹立了任長霞不朽的“心美”豐碑。
這篇滿分作文引用莊子《逍遙游》和曹植《白馬篇》中的原句,展示了所述人物的精彩人生,語言簡潔,觀點鮮明,論證有力,說服力強。
二、間接化用課文句子使考場作文出彩。在高考中,相當多的優(yōu)秀作文間接化用課文中的精彩句子,從而使傳情達意更為準確。2002年福建考生的一篇題為《去西北,我無悔》的考場作文,題記中寫道:
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義者也。
親情我所欲也,報國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親情而取報國者也。
這則題記先直接引用孟子《魚,我所欲也》中的原話,然后仿用,引用與仿用珠聯(lián)璧合,既增強了文采,又很好地界定了全文的主題思想。在愛母親和愛祖國兩種情感的選擇上,舍親情而取報國情,為全文奠定了情感基調(diào),有很強的統(tǒng)攝作用,可謂一舉多得。
三、整合課文觀點,彰顯自我見解,使考場作文出彩。2004年重慶卷滿分作文《菊花飄香的時節(jié)》中有這樣一段:
是否還能記起那個視楚國相位而持竿不顧,依然決定“曳尾于途中”的莊子?這個“心如澄澈秋水”,身如不系之舟的清高居士,雖擁有絕世的才華,卻不曾向權(quán)勢顯貴屈服,一生過著清貧飄零的生活。你是否也想勸他入世,期望他能為祖國為社會為黎民百姓做一番大事業(yè)?是的,所有的人都希望如此。然而,莊子認為自己就是一棵樹、一棵捍衛(wèi)心靈月亮的樹,如果你硬要將他拔起,種在污穢的社會泥土里,他將立刻枯萎死亡。就讓他永遠地做一棵樹吧,他身邊會有一株傲岸的菊花陪著他。
很明顯,這段文字整合了課文《莊子:在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中的觀點,用“捍衛(wèi)心靈月亮的樹”這樣的比喻;議論性很強的抒情語言頗有打動力,能為讀者理解、認同、贊賞,既充滿理性思維,又顯得很大氣。把滿分判給這樣的作文是理所當然的。
四、依據(jù)課文新編故事使考場作文出彩。故事新編,借題發(fā)揮,重設情節(jié),舊瓶新酒,也能引人入勝。2002年福建滿分作文《黛玉救人亦助己 寶釵難掩利己心》開頭寫道:
且說年前一月左右,賈府內(nèi)便已開始了大年的各種準備工作。黛玉看著府里人來人往的,心里悶得慌,琢磨著往什么地方透透氣去。正巧,薛姐姐亦尋思著讓賈寶玉陪著出去走走,而寶二哥又恁地軟纏著要黛玉相隨,黛玉拗不過,也就答應了,吩咐丫頭們準備準備。寶二哥又著襲人看個好日子,大家伙一同出發(fā)。由于府內(nèi)忙著,丫環(huán)們又各有其事,寶釵和寶二哥、黛玉均同意攜上兩個不相熟的下人去踏雪,免得驚了府中的人。
文章模仿曹雪芹的語言格調(diào),虛構(gòu)了寶、黛、釵三人踏雪過程中發(fā)生的一件小事。通過林黛玉和薛寶釵兩人對待腳下一尺多深的雪中一位胡須半白的可憐老人的態(tài)度及賈寶玉的心理活動,演繹出了三人的性格特點,展示了三人的內(nèi)心世界,與《紅樓夢》原著中對三人的性情界定是相吻合的,足見考生對課文及原著的把握之準確。這樣的作文當然能得到人們的賞識,判給高分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五、依據(jù)課文闡發(fā)新解使考場作文出彩。任何文章總要抒發(fā)某種情感、表明某種態(tài)度、闡明一定的道理,總要站在一定角度對歷史的、現(xiàn)實的人和事進行一種褒貶評價,課文也不例外。如何依據(jù)課文大膽創(chuàng)新,甚至寫出“翻案”文章(當然,不能突破道德底線),以新穎的見解成就一篇考場佳作,也是作文出彩的好構(gòu)思。2002年山東滿分作文《刺秦》就是如此,文章借主人公荊軻之口表達了考生對歷史事件“荊軻刺秦王”的全新見解:“我”(荊軻)因為看到桌上秦王嬴政寫在竹簡上的“那些張揚著野心卻也滿是雄心的文字”,所以認識到:
百姓的痛苦是因為戰(zhàn)爭,假若秦統(tǒng)一天下難道還會有戰(zhàn)爭?秦的國力乃諸侯之最強,六國自是無與爭鋒,殺了秦王于天下蒼生何益?太子的個人恩怨與天下生靈的命運哪一個更重要?我是太子的人,應該如何選擇?兩天煎熬后,我的心一痛,終于有了選擇……圖窮匕現(xiàn),我用匕首去刺秦王,卻給了他逃跑的機會;環(huán)柱而走,我有九次機會,卻讓他能拔劍傷我;倚柱而罵,我要保持太子的尊嚴。侍臣殺我時,我想起了天下蒼生,可他們沒有看見我眼角的那顆英雄淚。
這樣,考生把荊軻刺秦王失敗的原因歸結(jié)到荊軻偉大而痛苦的選擇:為天下計,為天下生靈的命運計,“我”選擇了讓秦王活下來,而自己甘愿悲壯一死!這樣的改編,頗有新意,也合乎唯物史觀,很有深度。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看到,在高考復習的寫作訓練中,確實不可小瞧課本的作用;如果能利用“讀”和“寫”的緊密聯(lián)系,將“讀”的成果有效轉(zhuǎn)化為“寫”的實踐,同學們將大有可為,大有文章可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