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寫人記事的習作中,我們經(jīng)常描畫人物的外貌,以此來塑造人物的形象,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那么,人物的外貌一般應(yīng)該怎樣“畫”呢?
工筆畫 所謂工筆畫,就是運用語言文字對人物的外貌進行精雕細刻,詳盡地描畫。如《金色的魚鉤》一文中的一段話:
炊事班長快四十歲了,個兒挺高,背有點兒駝,四方臉,高顴骨,臉上布滿皺紋,兩鬢都斑白了。因為全連數(shù)他歲數(shù)大,對大家又特別親,大伙都叫他“老班長”。
這段話里的炊事班長,年齡還不到四十歲,但作者扣住一個“老”字,對炊事班長的身材、臉形、鬢發(fā)等作了具體的描寫,使一位忠于黨、忠于革命,在革命的征途上甘愿吃苦的老班長形象活脫脫地出現(xiàn)在讀者的眼前。
采用“工筆”描寫人物的外貌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長短句的搭配;2、對人物的多個部分進行整合。如《小音樂家揚科》中的外貌描寫:“他(揚科)長得很瘦弱,臉黑黑的,淡黃色的頭發(fā)直披到閃閃發(fā)光的眼睛上?!弊髡咴趯憮P科的眼睛與頭發(fā)時進行了整合,濃縮了語句。在這句話中,有短句,有長句,語句十分靈動活潑,聰明可愛的小揚科形象躍然紙上。
簡筆畫 即抓住人物一兩個顯著的部位,用較少的筆墨作生動傳神的描寫。《少年閏土》一文中,對閏土的外貌,魯迅先生是這樣寫的:
他正在廚房里,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
雖寥寥數(shù)筆,但一個生長在浙江紹興農(nóng)村的少年形象便凸現(xiàn)出來了。
簡筆畫也要防止蜻蜓點水、一筆帶過,那樣,就不能給讀者留下深刻的、鮮明的印象。
分步畫 有時候,為了多方面、深入地刻畫人物形象,而把人物外貌集中在一起描寫,這樣很容易使文章顯得臃腫或不夠自然。這時候,可以把人物的外貌拆成幾塊,分插在事件的過程中進行描寫,到最后形成一個完整的人物形象。
如課文《挑山工》,文中有三處寫到挑山工的外貌:
我們在山下買登山用的青竹杖,遇到一個挑山工,矮個子,臉兒黑生生的,眉毛很濃,大約四十來歲,敞開的白土布褂子露出鮮紅的背心。
他(挑山工)把褂子脫掉了,光穿著紅背心,現(xiàn)出健美的黑黝黝的肌肉。
他(挑山工)濃眉一抬,咧開嘴笑了,露出潔白的牙齒。山民們喝泉水,牙齒都很白。
這三處外貌描寫,第一處全面而概括,畫出了挑山工的大體面貌;第二處,重點寫了肌肉,突出了挑山工的健壯體魄;第三處著力寫了牙齒,表現(xiàn)了挑山工憨厚而樸素的內(nèi)在品質(zhì)。三處聯(lián)系起來,一個勤勞、健壯、憨厚、質(zhì)樸的挑山工形象便出現(xiàn)在了我們的眼前。
要想“畫”好人物外貌,必須建立在對人物外貌認真仔細觀察的基礎(chǔ)上。只有精心地觀察,才能發(fā)現(xiàn)人物外貌與眾不同的特點,讀者讀了才會有如見其人的感覺,留下鮮明的印象。另外,我們還要注意,不能為了“畫”外貌而寫外貌,而要根據(jù)行文的需要,中心表達的需要,去描寫人物外貌。這樣才自然,才恰到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