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孔子詩論》第一簡與《詩序》

        2006-04-29 00:00:00
        文藝研究 2006年7期

        內(nèi)容提要:《戰(zhàn)國竹書(一)·孔子詩論》第一簡“孔子曰”后應為“詩亡隱志,樂亡隱情,文亡隱意”,而“隱”的釋義應該是“私”,孔子的意思是說詩沒有表達私志的,樂沒有表達私情的,文沒有表達私意的,所表達的都應該是合于仁義的無邪之志、無淫之情、無私之意。同時,應該注意《孔子詩論》第一簡意義的完整性,詩、樂、文表達的無邪之志、無淫之情、無私之意,正是王道教化的功績,人的動物性的私欲被人的文化屬性所取代,正是體現(xiàn)了王道的景象。所以,“行此者其有不王乎”,與“詩亡隱志,樂亡隱情,文亡隱意”正是緊緊相扣的。而《孔子詩論》的這個思想,也是與傳世《詩序》一致的。

        關(guān)鍵詞:孔子詩論 楚簡 隱 詩序

        一、關(guān)于《孔子詩論》第一簡的釋文

        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一)·孔子詩論》包含二十九支竹簡,《孔子詩論》的整理者,已故學者馬承源把這二十九支竹簡分為六部分,其中第一至第四共四支竹簡為《詩序》的內(nèi)容,第五、第六兩支竹簡為《訟》的內(nèi)容,第七支竹簡為《大夏》的內(nèi)容,第八、第九兩支竹簡為《少夏》的內(nèi)容,第十至第十七共八支竹簡為《邦風》的內(nèi)容,第十八至第二十九共十二支竹簡為《綜論》的內(nèi)容。其中第一部分《詩序》第一簡雖然殘破,但是卻表達了一段內(nèi)容相對完整的重要觀點,馬承源認為這個第一簡可以隸定為以下文字:

        行此者其有不王乎?孔子曰:“詩亡離志,樂亡離情,文亡離言?!?sup>①

        由于《孔子詩論》第一簡“行此者其有不王乎”后有一個較粗的墨節(jié),馬承源認為,“這是文章分篇的隔離記號,或者是大段落的隔離記號”。馬承源指出,由于“《詩論》中還有其他與此相同的二道隔離記號,上下所論都是詩的內(nèi)容,有可能是大段落的記號”。因此,馬承源推斷,“行此者其有不王乎”這一段話,“據(jù)辭文,是論述王道的,這語氣和《子羔》篇、《魯邦大旱》篇內(nèi)容不相諧和,當然也非《詩序》,由此揣測當另有內(nèi)容”。如此,按照馬承源的看法,“行此者其有不王乎?孔子曰:‘詩亡離志,樂亡離情,文亡離言?!睂嶋H可能包含兩個部分,即“行此者其有不王乎”和“孔子曰:‘詩亡離志,樂亡離情,文亡離言。’”兩段話,這兩段話涉及到兩個大段落。因此,就全文而言,不能說沒有關(guān)聯(lián),在具體文意的把握上,又不能說有什么直接的傳承或者隸屬關(guān)系。

        由于馬承源認為《孔子詩論》第一簡“從辭意看,應該是《詩論》的首簡”,又認為“行此者其有不王乎”幾個字“當然也非《詩序》”,所以,按照馬承源的觀點,《詩序》第一簡的中心內(nèi)容應該是去掉“行此者其有不王乎”這幾個字,而直接變成這樣一段話:

        孔子曰:“詩亡離志,樂亡離情,文亡離言?!?/p>

        關(guān)于馬承源的隸定,在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一)》出版前,就存在著各種各樣的不同意見,等到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一)》出版以后,這些不同意見先后發(fā)表,如裘錫圭就曾在《關(guān)于〈孔子詩論〉》一文中指出“孔子曰”中三個“亡”字后的字“可能應釋為隱”。關(guān)于最后一字,裘錫圭認為應該釋為“意”。其釋文如下:

        孔子曰:“詩亡隱志,樂亡隱情,文亡隱意。”

        另外,李學勤《〈詩論〉簡的編聯(lián)與復原》認為《詩論》二十九支竹簡應該分為四組,即第十、十四、十二、十三、十五、十一、十六、二十四、二十、二十七、十九、十八為第一組,第八、九、十七、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三、二十八、二十九、二十一、二十二、六為第二組,第七、二、三為第三組,第四、五、一為第四組。李學勤認為,“如果以上四組編排可以接受的話,《詩論》全篇始于論國風,其次風與小雅,繼之大雅和頌,以通說《詩》旨終結(jié),確是有比較嚴密組織的著作”。李學勤在該文的附錄《〈詩論〉分章釋文》中,把《孔子詩論》分為十二章,其中第十一章和第十二章包含了馬承源《孔子詩論》的內(nèi)容。李學勤的釋文如下:

        第十一章《清廟》,王德也,至矣!敬宗廟之禮,以為其本;“秉文之德”,以為其業(yè);肅雍[顯相]……五……行此者其有不王乎?

        第十二章孔子曰:“詩亡隱志,樂亡隱情,文亡隱意?!?sup>⑥

        可以看出,李學勤雖然認為“行此者其有不王乎”與后面孔子的話是兩個段落,這與馬承源相同,但是,比之馬承源,李學勤無疑更進了一步,他為“行此者其有不王乎”找到了一個合適的歸宿。同時,李學勤認為馬承源所釋“詩亡離志,樂亡離情,文亡離言”,應該是“詩亡隱志,樂亡隱情,文亡隱意”。其認定“隱”字、“意”字與裘錫圭意見一致。

        關(guān)于《孔子詩論》第一簡,還有一些其他的釋文,如廖名春《上海博物館藏詩論簡校釋》的釋文如下:

        行此者其有不王乎?孔子曰:“詩亡泯志,樂亡泯情,文亡泯言?!?sup>⑦

        周鳳武《〈孔子詩論〉新釋文及注解》的釋文如下:

        行此者其有不王乎?孔子曰:“詩亡隱志,樂亡隱情,文亡隱言。”

        王志平《〈詩論〉箋釋》竹簡排列同于馬承源,關(guān)于第一簡三個“亡”字后的三個字,則釋為“吝”字。其釋文如下:

        行此者其有不王乎?孔子曰:“詩亡吝志,樂亡吝情,文亡吝言?!?sup>⑨

        另外,饒宗頤《竹書〈詩序〉小箋》也是主張《孔子詩論》第一簡三個“亡”字后的三個字應該解釋為“吝”。

        何琳儀《滬簡〈詩論〉選釋》則認為《孔子詩論》第一簡三個“亡”字后的三個字應該解釋為“鄰”,而“鄰”又應該讀為“陵”,其釋文如下:

        孔子曰:“詩亡陵志,樂亡陵情,文亡陵言?!?sup>11

        可以看出,關(guān)于《孔子詩論》第一簡“孔子曰”中三個“亡”字后的三個字如何認定,是所有的釋文者都很關(guān)注的問題,同時也是分歧比較大的一個問題。就《孔子詩論》第一簡的字型而言,三個“亡”字后面的字型,釋為“隱”無疑比釋為“離”、“泯”、“陵”應該更準確一些。這也是很多研究者都注意到的問題,上舉周鳳武的釋文,以及陳桐生《〈孔子詩論〉研究》12,黃懷信《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詩論〉解義》13的釋文,在“隱”字的認定上,都和裘錫圭、李學勤相同。黃懷信關(guān)于該簡的次序,也與李學勤相同。

        另外,關(guān)于最后一字是“言”或“意”的認定上,由于《孔子詩論》第一簡底端殘破,最后一字已不完整,雖然很多研究者都使用“言”字,但是,裘錫圭等人釋為“意”,應該更接近古代人的用詞習慣。李學勤《談〈詩論〉“詩無隱意”章》除了指出“言”應為“意”外,還指出“意”字的寫法可以參看中華書局1985年出版之容庚《金文編》第717頁之“意”字,并認為孔子曰“詩亡隱志,樂亡隱情,文亡隱意”一句,“實有總括全文之意”14。而陳桐生雖然用“詩亡隱志,樂亡隱情,文亡隱言”的釋文,但是對于“言”這個字,卻解釋為“言意”15。這是對釋為“言”的積極修補,說明他也看出了釋為“言”不如釋為“意”更為妥帖。

        二、關(guān)于“詩亡隱志,樂亡隱情,

        文亡隱意”文意的主要解釋綜上所述,就目前的普遍可以接受的認識來看,《孔子詩論》第一簡的釋文,應該是“行此者其有不王乎?孔子曰:‘詩亡隱志,樂亡隱情,文亡隱意’”。理解“詩亡隱志,樂亡隱情,文亡隱意”這句話的文意,最關(guān)鍵的是如何認識“隱”字的字義,對于“隱”字的字義的理解,將直接關(guān)系到對“詩亡隱志,樂亡隱情,文亡隱意”這句話的理解。

        關(guān)于其中的“隱”字的字義,裘錫圭認為:

        第一簡的“亡”應讀為“無”。詩言志,樂表情,文達意,但詩文之志意不見得一目了然,樂之情也不是人人都能聽出來的??鬃又猱斨^,如能細心體察,詩之志,樂之情,文之意都是可知的。所以說:“詩亡隱志,樂亡隱情,文亡隱意?!薄半[”有不可知之意??鬃诱f詩,也就是要明詩之志。16

        因為《孔子詩論》第二十簡有“其隱志必有以喻也”之句,裘錫圭認為:“《木瓜》作者通過禮物的投報,將‘藏愿’表達出來,就是使其‘隱志’得‘喻’。這跟‘詩無隱志’并不矛盾?!?sup>17也就是說,第一簡的“隱”與第二十簡的“隱”表達的是同樣的含義。如此,《孔子詩論》第一簡的意思是說詩沒有不知志的,樂沒有不知情的,文沒有不知意的。

        李學勤在《談〈詩論〉“詩無隱意”章》中,詳細地說明了《孔子詩論》第一簡孔子之言中三個“亡”字后之三字,應該釋為“隱”的原因,并認為“隱”就是“隱藏”的“隱”18,則《孔子詩論》第一簡的意思為詩沒有隱藏志的,樂沒有隱藏情的,文沒有隱藏意的。

        陳桐生認為“隱”是“隱藏”之意,“詩亡隱志,樂亡隱情,文亡隱言”的意思是“詩不要隱藏情志,樂不要隱藏性情,文不要隱藏言意”19。

        黃懷信也是以“隱”為“隱藏”之意,認為“詩亡隱志,樂亡隱情,文亡隱言”的意思是說“詩沒有隱藏思想的,樂沒有隱藏情感的,文字沒有隱藏含義的”20。

        在上面的介紹中,我們既注意到以“詩亡隱志,樂亡隱情,文亡隱意”釋文者的觀點,也沒有廢棄以此釋文者的觀點,雖然我們已經(jīng)知道以“文亡隱言”釋文者可能并不準確。同樣,我們對于把本應釋為“隱”的字,釋為“離”、“泯”、“吝”、“陵”者,也應該給予關(guān)注。

        馬承源以“詩亡離志,樂亡離情,文亡離言”釋文,則“離”為“離開”之意,也就是說,《孔子詩論》第一簡為詩沒有離開志的,樂沒有離開情的,文沒有離開言的。

        廖名春以為,《孔子詩論》第一簡為“詩亡泯志,樂亡泯情,文亡泯言”,關(guān)于“泯”,廖名春認為乃“滅”之意,認為“詩亡泯志”即“詩言志”之否定之否定21。也就是說,《孔子詩論》第一簡孔子之言應該是:詩無無志,樂無無情,文無無言。

        王志平《〈詩論〉箋釋》以為《孔子詩論》第一簡為“詩亡吝志,樂亡吝情,文亡吝言”,以“吝”為“貪”,“吝志”為“貪志”22。也就是說,《孔子詩論》第一簡為詩無貪婪之志,樂無貪婪之情,文無貪婪之言。

        饒宗頤《竹書〈詩序〉小箋》雖然也認為《孔子詩論》第一簡為“詩亡吝志,樂亡吝情,文亡吝言”,但是,他認為“吝”應該是“吝惜”的意思。他說:

        隱是完全隱藏而不顯露,吝是有所吝惜而保留。吝有所惜,故又訓為嗇。《老子》說:“治人事天莫若嗇?!蓖隽邉t無所惜,盡情盡意而為之,比“隱”更進一層?!霸娡隽咧尽闭?,謂詩在明人之志;“樂亡隱情”者,謂樂在盡人之情;“文亡吝言”者,謂為文言之要盡意,無所吝惜。23

        何琳儀《滬簡〈詩論〉選釋》認為《孔子詩論》第一簡為“詩亡陵志,樂亡陵情,文亡陵言”,而“陵”的意思是“凌”,即“越”的意思,他認為這句話的意思是“詩歌不可以使心志陵越,音樂不可使感情陵越,文章不可使言辭陵越”24。

        三、如何正確認識“詩亡隱志,樂亡隱情,文亡隱意”的文意

        我們注意到,上述學者,其釋文無論是“詩亡隱志,樂亡隱情,文亡隱意”,還是“詩亡隱志,樂亡隱情,文亡隱言”,以及“詩亡離志,樂亡離情,文亡離言”,“詩亡泯志,樂亡泯情,文亡泯言”,“詩亡吝志,樂亡吝情,文亡吝言”,“詩亡陵志,樂亡陵情,文亡陵言”,都是著眼于詩的言志功能,這說明各位研究者的解釋,都是試圖抓住孔子及中國古代詩學的核心問題,所以諸位學者的詮釋都是非常有參考價值的。

        雖然如此,以上詮釋,仍然有值得重新思考的地方。

        比如裘錫圭認為,“隱”是“不可知”的意思,那么,“詩亡隱志,樂亡隱情,文亡隱意”的意思是說詩沒有不知志的,樂沒有不知情的,文沒有不知意的。就是說,詩言志,樂言情,文言意。如果說詩言志、樂言情是因為存在不言志的詩,不言情的樂,難道還存在不言意的文嗎?文本身就是要表達意思的,如果沒有意思,那就不是文了,所以,所有的文,都是表達意的。既然所有的文都是表達意的,而某些詩可能不表達志,或者沒有表達“無邪”之志,某些樂可能不表達情,或者表達的不是符合《韶》、《武》之情,孔子曰:“詩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sup>25又說:“樂則《韶》、《舞》。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sup>26那么,“詩亡隱志”,說的是詩表達的應該是無邪之志,其意思就應該是“詩不能不知道無邪之志”;“樂亡隱情”,說的是樂應該表達《韶》、《武》之情,而不是表達鄭、衛(wèi)之情,其意思就應該是“樂不能不知道《韶》、《武》之情”。應該說,如果把“隱”理解為“不可知”,對于解釋“詩亡隱意”、“樂亡隱情”無疑是有效的。但是,對于解釋“文亡隱意”,此處孔子要求文所要表明的是何種“意”,如果我們沒有對“意”有一個肯定或者否定的界定,其意思一定是欠明確的。

        又李學勤等人以“隱藏”解釋“隱”,則“志”、“情”、“意”或者“言”,就只能存在于普通意義上,所說就是“詩亡隱志”指詩沒有隱藏志的,所以所有詩都表現(xiàn)了“志”;“樂亡隱情”指樂沒有隱藏情的,所以所有樂都表現(xiàn)了“情”;“文亡隱意”或者“文亡隱言”指的是文沒有隱藏意或者言意的,所以所有文都表現(xiàn)了“意”。固然,因為孔子所見詩,都是表達志的,而《詩經(jīng)》的“志”都是體現(xiàn)“無邪”精神的,然“樂”則有《韶》、《武》與鄭、衛(wèi)之區(qū)別,如果不隱藏鄭、衛(wèi)之情,則樂無以道和。《禮記·樂記》曰:“樂者天地之和也。”27《史記·太史公自序》曰:“《樂》樂所以立,故長于和。”28又說:“《樂》以發(fā)和。”又《禮記·樂記》曰:

        魏文侯問于子夏曰:“吾端冕而聽古樂,則唯恐臥,聽鄭、衛(wèi)之音,則不知倦。敢問古樂之如彼,何也?新樂之如此,何也?”子夏對曰:“今夫古樂,進旅退旅,和正以廣,弦匏笙簧,會守拊鼓,始奏以文,復亂以武,治亂以相,訊疾以雅。君子于是語,于是道古,修身及家,平均天下。此古樂之發(fā)也。今夫新樂,進俯退俯,奸聲以濫,溺而不止,及優(yōu)侏儒,猶雜子女,不知父子。樂終不可以語,不可以道古。此新樂之發(fā)也。今君之所問者樂也,所好者音也。夫樂之與音,相近而不同?!蔽暮钤唬骸案覇柡稳纾俊弊酉膶υ唬骸胺蚬耪?,天地順而四時當,民有德而五谷昌,疾疢不作而無妖祥,此之謂大當。然后圣人作,為父子君臣,以為之紀綱。紀綱既正,天下大定。天下大定,然后正六律,和五聲,弦歌詩頌,此之謂德音,德音之謂樂。詩云:‘莫其德音,其德克明。克明克類,克長克君。王此大邦,克順克俾。俾于文王,其德靡悔。既受帝祉,施于孫子?!酥^也。今君之所好者,其溺音乎?!蔽暮钤唬骸案覇柲缫艉螐某鲆??”子夏對曰:“鄭音好濫淫志,宋音燕女溺志,衛(wèi)音趣數(shù)煩志,齊音驁辟驕志。此四者皆淫于色而害于德,是以祭祀弗用也。詩曰:‘肅雍和鳴,先祖是聽?!蛎C肅,敬也;雍雍,和也。夫敬以和,何事不行?為人君者,謹其所好惡而已矣。君好之,則臣為之;上行之,則民從之。詩曰‘誘民孔易’,此之謂也。然后圣人作鼗鼓椌楬塤箎,此六者,德音之音也。然后鐘磬竽瑟以和之,干戚旄狄以舞之。此所以祭先王之廟也,所以獻酬酳酢也,所以官序貴賤各得其宜也,所以示后世有尊卑長幼之序也。鐘聲鏗,鏗以立號,號以立橫,橫以立武,君子聽鐘聲則思武臣。石聲磬,磬以立辨,辨以致死。君子聽磬聲則思死封疆之臣。絲聲哀,哀以立亷,亷以立志,君子聽琴瑟之聲則思志義之臣。竹聲濫,濫以立會,會以聚眾,君子聽竽笙簫管之聲則思畜聚之臣。鼓鼙之聲歡,歡以立動,動以進眾,君子聽鼓鼙之聲則思將帥之臣。君子之聽音,非聽其鏗鏘而已也,彼亦有所合之也。29

        魏文侯是有德君主,雖然如此,他還是聽古樂而欲眠,聽鄭、衛(wèi)之音則不知疲倦。子夏分析其中的原因,認為古樂目的在于“修身及家,平均天下”,新聲“樂終不可以語,不可以道古,只有聲音而已”。樂者樂也,樂不同于音,就在于樂有教化的目的。圣人正六律,和五聲,弦歌詩頌,謂之德音,故稱為樂,可以為父子君臣紀綱,為天下大定。鄭、衛(wèi)之音,為溺音。如“鄭音好濫淫志,宋音燕女溺志,衛(wèi)音趣數(shù)煩志,齊音驁辟驕志”,皆淫于色而害于德,君主如果好淫聲,必然導致上行下效。圣人以雅樂之鼗鼓椌楬塤箎此六者為德音之音,以鐘磬竽瑟和之,以干戚旄狄舞之,以此祭先王,獻酬酳酢,官序貴賤,示后世有尊卑長幼之序。君子之鼓舞歌詩,絕不是為了音律的鏗鏘動聽,而是為了德治的需要。子夏關(guān)于鄭聲與雅樂的區(qū)別,歸根結(jié)底,就是鄭聲追求音律的輕柔低靡,引人沉醉于音樂形式之中,追求鼓舞歌詩藝術(shù)美的享樂感受,而雅樂所追求,則是音樂背后所暗示的道德力量,是移風易俗的偉大魅力。如果不區(qū)分樂所體現(xiàn)的情的性質(zhì),只強調(diào)不隱藏情,顯然,也與孔子的基本樂論精神不相符合。至于文沒有隱藏“意”或者“言意”,更是一個沒有意義的表述。因為文都是表現(xiàn)“意”的,就這個意義上說,“文無隱意”就是一句沒有意義的話了。但是,有些人文過飾非,所表達又不是真正的“意”,在這個意義上,“文無隱意”又是一句脫離實際現(xiàn)象復雜性的話了。

        至于把“隱”釋為“離”,即說詩沒有離開志的,樂沒有離開情的,文沒有離開言的;釋為“泯”,即說詩無無志,樂無無情,文無無言。兩個釋義雖然在“隱”字的認定上可能有誤,但是所表達的關(guān)于詩、樂、文的意思與在“隱藏”的意思上解釋“隱”的觀點實際上并無不同,其缺憾也同于在“隱藏”的意義上解釋“隱”。而饒宗頤以“吝”為“吝惜”,認為“吝惜”是有所保留,和“隱藏”有程度的不同,所謂“詩在明人之志”,“樂在盡人之情”,“為文言之要盡意,無所吝惜”,意思實際與解釋為“隱藏”并無多大不同。何琳儀以“陵”為“越”,所謂“詩歌不可以使心志陵越,音樂不可使感情陵越,文章不可使言辭陵越”,與我們所知的孔子詩論精神,很難建立聯(lián)系。

        那么,究竟應該怎么解釋“詩亡隱志,樂亡隱情,文亡隱意”這句話,我認為“隱”應該訓解為“私”的意思,則這句話的意思就一目了然了??鬃拥囊馑际钦f,詩沒有表達私志的,樂沒有表達私情的,文沒有表達私意的,所表達的都應該是合于仁義的無邪之志,無淫之情,無私之意。

        按以“隱”訓“私”,在傳世文獻中是很常見的意思,如《呂氏春秋·圜道》云:“先王之立高官也,必使之方,方則分定,分定則下不相隱?!备哒T注曰:“隱,私也,君臣上下無私邪相壅蔽之?!?sup>30又《文選·顏延之〈赭白馬賦〉》有“恩陰周渥”句,李善注引賈逵《國語注》曰:“隱,私也?!?sup>31《后漢書·鐘離意傳》云:“帝性褊察,好以耳目隱發(fā)為明,故公卿大臣數(shù)被詆毀,近臣尚書以下至見提拽?!崩钯t等注云:“隱,猶私也?!?sup>32而《說文解字·阜部》云:“隱,蔽也?!?sup>33《廣雅·釋詁一》曰:“隱,翳也?!?sup>34蔽、翳的意思,實際和我們所說的“私”的意思緊密聯(lián)系,都是源于為一己之私所隱蔽,而不能克己?!墩撜Z·顏淵》曰:“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35“克己”就是克服私欲,用人的文化屬性約束人的類似于動物的私性。

        實際上,王志平雖然把“隱”釋為“吝”也是欠妥的,但是,他把“吝”和“貪”聯(lián)系起來,認為詩無貪婪之志,樂無貪婪之情,文無貪婪之言,這個意思,注意到孔子所論述的是詩、樂、文的一種理想的境界,這個看法,已經(jīng)很接近把“隱”理解為“私”了。因為貪婪實際上就是“私”的一個重要表現(xiàn)。貪婪也必然帶來邪惡和壅蔽,對詩、樂、文都是有害的。

        按《孔子詩論》第二十簡與第十八、十九簡,按照馬承源的釋文,應該全是有關(guān)《木瓜》的評說文字。關(guān)于這一點,幾乎所有的釋文者都同意。第十八簡有關(guān)《木瓜》的釋文如下:

        因《木瓜》之報,以喻其怨者也。36

        第十九簡有關(guān)《木瓜》的釋文如下:

        《木瓜》有藏愿而未得達也。37

        《孔子詩論》第二十簡有“其隱志必有以喻也”,這句話也是說《木瓜》一詩的。而第二十簡所謂“隱志”,也就是第十九簡之“藏愿”,這個“藏愿”實際就是“私志”,也就是第十八簡的所謂“怨”。

        四、《孔子詩論》第一簡與《詩序》的邏輯關(guān)系

        《孔子詩論》第一簡云:“行此者其有不王乎?孔子曰:‘詩亡隱志,樂亡隱情,文亡隱意?!卑凑振R承源、李學勤的看法,認為“行此者其有不王乎”與“詩亡隱志,樂亡隱情,文亡隱意”在內(nèi)容上沒有密切的關(guān)系,其主要根據(jù)是“行此者其有不王乎”與“詩亡隱志,樂亡隱情,文亡隱意”之間有一墨節(jié),馬承源認為“行此者其有不王乎”不屬于《孔子詩論》中《詩序》的內(nèi)容,李學勤則把“行此者其有不王乎”放在屬于討論《清廟》內(nèi)容的第五簡后,因為第五簡提到了“王德”。

        范毓周《上海博物館楚簡〈詩論〉的釋文、簡序和分章》把這個墨節(jié)定義為墨釘,與這個墨釘類似的,在《孔子詩論》中,有第五簡“頌是也”與“《清廟》王德也”之間的墨釘,第十八簡最后一字后的墨釘。大量的是比墨釘細的墨節(jié),幾乎每一簡都有,而且每一簡不止一處38。我認為,這個大的墨釘,或者與細的墨節(jié)并沒有多大區(qū)別,而且,認為《孔子詩論》的作者用這樣的符號來有意識的區(qū)別章節(jié),在出土的竹簡中,尚缺乏充分的證據(jù)來說明。即使這個墨釘真如大家所說的是章的分界,也不能說明二者之間意思存在很大區(qū)別,馬承源因此認為“行此者其有不王乎”不是《孔子詩論》中《詩序》的內(nèi)容,而“詩亡離志,樂亡離情,文亡離意”是《孔子詩論》之《詩序》,更是難以令人信服的。

        實際上,在孔子及其后學看來,詩是反映世道人心的,只要詩沒有表達私志的,樂沒有表達私情的,文沒有表達私意的,所表達的都是合于仁義的無邪之志,無淫之情,無私之意,也就是說,王道教化的功績發(fā)揮了作用,人的動物性的私欲被人的文化屬性所取代,這不正是一種王道景象的體現(xiàn)嗎?所以,“行此者其有不王乎”,與“詩亡隱志,樂亡隱情,文亡隱意”正是緊緊相扣的?!对娦颉吩疲?/p>

        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發(fā)于聲,聲成文謂之音,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乎詩。先王以是經(jīng)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故曰風。至于王道衰,禮義廢,政教失,國異政,家殊俗,而變風變雅作矣。國史明乎得失之跡,傷人倫之變,哀刑政之苛,吟詠性情,以風其上,達于事變而懷其舊俗者也。故變風發(fā)乎情,止乎禮義。發(fā)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禮義,先王之澤也。是以一國之事,系一人之本,謂之風;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風,謂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廢興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謂四始,詩之至也。39

        詩志的善否,與社會政治的善否緊密結(jié)合在一起,這是《詩序》的作者早就揭示的真理。沒有私志的無邪的詩,可以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所以詩也是先王經(jīng)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的主要工具。治世之音的安而樂,體現(xiàn)政和的特色;亂世之音的怨而怒,體現(xiàn)政乖的壅蔽;亡國之音的哀而思,反映了人民困苦的狀態(tài)。只有在治世,才能出現(xiàn)沒有私志的無邪的詩,無淫情的樂,所以,《孔子詩論》第一簡反映的思想,是與傳世的《詩序》一脈相承的。那種把傳世《詩序》和《孔子詩論》對立起來或者割裂開來的做法,是沒有道理的。

        *該文屬于國家社科項目《近年出土戰(zhàn)國秦漢簡帛文獻與先秦文學研究及從出土簡帛文獻看先秦典籍的傳播及接受》,批準號為01BZW014,以及教育部省屬高校人文社科基地首都師范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規(guī)劃項目《出土文獻與先秦詩學》的研究內(nèi)容。

        ①②③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23頁,第123頁,第126頁。為了閱讀的方便,該文引文按照馬承源先生所改的今日通行文字寫出。

        ④16 17 36 37裘錫圭:《關(guān)于〈孔子詩論〉》,載《經(jīng)學今詮三編》,《中國哲學》第二十四輯,遼寧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39—140頁,第141—142頁,第142頁,第142頁,第142頁。

        ⑤⑥李學勤:《〈詩論〉簡的編聯(lián)與復原》,載《中國哲學史》(季刊)2002年第一期,第5—6頁,第8頁。為了閱讀的方便,該文引文按照李學勤先生所改的今日通行文字寫出。

        ⑦21廖名春:《上海博物館藏詩論簡校釋》,載《中國哲學史》(季刊)2002年第一期,第9頁,第9頁。

        ⑧周鳳武:《〈孔子詩論〉新釋文及注解》,廖名春主編《上博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研究》,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152頁。

        ⑨22王志平:《〈詩論〉箋釋》,廖名春主編《上博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研究》,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210頁,第210頁。

        ⑩23饒宗頤:《竹書〈詩序〉小箋》,廖名春主編《上博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研究》,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228頁,第231頁。

        11 24何琳儀:《滬簡〈詩論〉選釋》,廖名春主編《上博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研究》,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243—244頁,第244—245頁。為了閱讀方便,我們直接把“亡”字后字寫為“陵”。何文把“亡”讀為“無”,由于習見,故引文未改。

        12 15 19陳桐生:《〈孔子詩論〉研究》,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257頁,第257頁,第257頁。

        13 20黃懷信:《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詩論〉解義》,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版,第22頁,第227頁。

        14 18廖名春編《清華簡帛研究》第二輯,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2002年3月印刷(內(nèi)部交流資料),第26頁,第26—28頁。

        25《論語·為政》,魏何晏集解,唐陸徳明音義,宋邢昺疏《論語注疏》卷二,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6《論語·衛(wèi)靈公》,魏何晏集解,唐陸徳明音義,宋邢昺疏《論語注疏》卷十五,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7 29鄭玄注,孔穎達疏:《禮記正義》卷三十七,三十九,《十三經(jīng)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版。

        28 司馬遷撰,裴骃集解,司馬貞索隱,張守節(jié)正義:《史記》卷一百三十,中華書局1959年版。

        30 高誘注《呂氏春秋》卷三《季春紀第三》,見《諸子集成》,中華書局1954年版。

        31《六臣注文選》卷十四,四部叢刊本。

        32 范曄撰,李賢等注《后漢書》卷四十一,中華書局1965年版。

        33 許慎撰,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卷十四下第734頁,中華書局1981年版。

        34 《廣雅》卷一,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35 何晏集解、陸德明音義、邢昺疏《論語注疏》卷十二,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38 范毓周:《上海博物館楚簡〈詩論〉的釋文、簡序和分章》,見廖名春主編《上博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研究》,見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173—177頁。

        39 鄭玄箋,陸徳明音義,孔穎達疏《毛詩注疏》卷一,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作者單位: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北京語言大學人文學院)

        責任編輯韋平

        99精品人妻无码专区在线视频区| 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v| 亚洲av乱码一区二区三区人人| 一本大道熟女人妻中文字幕在线| 人妻av中文字幕无码专区| 五月丁香六月综合激情在线观看| 一本色道亚州综合久久精品|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乱码| 免费1级做爰片1000部视频| 中文字幕在线码一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影片|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四叶草| 日韩av无码精品一二三区|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精品| 日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日本成人精品在线播放| 久久精品国产久精国产果冻传媒| 日韩欧美亚洲综合久久影院d3| 人妻少妇精品系列一区二区| 白白色发布的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久久aⅴ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男女发生关系视频网站| 中文字幕成人乱码熟女精品国50 |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在线播放| 亚洲综合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妺妺跟我一起洗澡没忍住|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秋霞电影影院| 亚洲AV秘 无码一区二区在线| 久久综合久久综合久久| 亚洲日韩一区精品射精| 亚洲免费观看网站| 偷拍美女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18禁止看的免费污网站| 女同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 亚洲免费不卡av网站| 国产亚洲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日韩亚洲一区二区精品 | 久久精品国产av一级二级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