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傳染病,有一種病原體,就可發(fā)展一種疫苗,疫苗曾被簡單地定義為:針對疾病產生免疫力的滅活的或減毒的病原體,即疫苗是由病原體制成的。隨著醫(yī)學科學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亞單位疫苗、毒力基因缺失疫苗、病毒載體活疫苗及核酸疫苗等,疫苗已不是完整的病原體,滅活和減毒的概念亦模糊不清了。疫苗的現(xiàn)代定義是:疫苗是致病原的蛋白(多肽、肽)、多糖或核酸,以單一成分或含有效成分的復雜顆粒形式,或通過活的減毒致病原或載體,進入機體后能產生滅活、破壞或抑制致病原的特異性免疫應答。
病毒疫苗的防病作用
疫苗在病毒性疾病的預防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對于人是傳染源又無動物宿主的一些傳染病,例如天花、脊髓灰質炎和麻疹等,其防病滅病作用更為顯著。建國前,天花流行猖獗,每年因患天花死亡的人數(shù)以萬計。建國后遵循“預防為主”的衛(wèi)生工作方針,大力推行普遍種痘運動,迅速控制了天花流行,至1962年在全國范圍內根除了天花。1978年在全國范圍內對脊髓灰質炎和麻疹等6種疾病開始實行計劃免疫,有效地降低了上述疾病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如麻疹的發(fā)病率由1978年的250/10萬大幅度地下降至1998年的4.5/10萬。為消滅脊髓灰質炎,除開展常規(guī)免疫外,1993年開始實行每年2次的強化免疫活動,因此,1995年至今已未發(fā)現(xiàn)本土脊髓灰質炎野病毒感染的病例。
我國是乙型肝炎高流行區(qū),在人群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攜帶率高達10%。1986年開始實施乙肝疫苗免疫接種,1992年起對新生兒實施普遍免疫接種并納入計劃免疫管理。在免疫接種的兒童中,乙肝表面抗原攜帶率已下降至1%,北京市、上海市等已降低至0.5%。
病毒疫苗的開發(fā)歷程
建國前,我國生產的病毒疫苗只有牛痘苗和羊腦狂犬病疫苗2種。建國后,隨著科學技術的進展,預防用病毒疫苗獲得迅速發(fā)展。
20世紀50年代,相繼研究開發(fā)了乙型腦炎鼠腦疫苗、黃熱病活疫苗、斑疹傷寒疫苗和流感活疫苗等。20世紀60~70年代,隨著細胞培養(yǎng)技術的應用,相繼研究開發(fā)了脊髓灰質炎活疫苗、麻疹活疫苗。一些動物培養(yǎng)的疫苗,如牛痘苗、鼠腦乙型腦炎疫苗和羊腦狂犬病疫苗亦改進為細胞培養(yǎng)疫苗。
進入20世紀80年代后,我國病毒疫苗研究開發(fā)有了很大進展。如研究開發(fā)了血源乙肝疫苗、甲肝減毒活疫苗、乙腦減毒活疫苗、出血熱疫苗、風疹活疫苗、腮腺炎活疫苗、基因工程乙肝疫苗和輪狀病毒弱毒疫苗等。其中,甲肝活疫苗、乙腦活疫苗、出血熱疫苗和基因工程乙肝疫苗等,均具有我國特色。乙型腦炎滅活疫苗、狂犬病疫苗和流感疫苗采用分離純化技術已改進為精制疫苗,并開發(fā)了純化的甲肝滅活疫苗。目前,我國用于病毒性疾病預防的疫苗,從品種上看,除個別國家使用的腺病毒疫苗外,國際上有的我們已都能生產,滿足了防病需要,但新疫苗的研究開發(fā)尚有差距。
病毒減毒與活疫苗
當前使用的病毒疫苗多數(shù)是減毒活疫苗,如脊髓灰質炎、麻疹、風疹和腮腺炎等活疫苗以及近些年來研究開發(fā)的甲型肝炎活疫苗?;钜呙缇哂性S多優(yōu)點,如接種疫苗后,減毒病毒在受種者機體內增殖引起亞臨床感染(輕微感染,不致病——編者注),可產生與自然感染相同的免疫反應,即同時獲得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基礎免疫只需注射1劑,獲得的免疫力較持久。由于采用人二倍體細胞或經檢測證明無特殊病原的動物組織原代細胞培養(yǎng)病毒,活疫苗中污染外源因子的可能性已經排除,使疫苗的安全性更有保證。隨著基因重組技術及其他生物技術的發(fā)展和應用,除了將病毒減毒外,還可采用其他途徑來開發(fā)活疫苗。如:傳代培養(yǎng)減毒、冷適應減毒、動物源弱毒病毒、基因重配病毒、病毒毒力基因缺失、以病毒為載體的活疫苗等。
滅活疫苗的純化
傳統(tǒng)的滅活疫苗是將疫苗液中的病毒殺死制成。疫苗液中除含有滅活的病毒顆粒外,還含有細胞成分和培養(yǎng)病毒時加入的牛血清等蛋白類物質,多次接種疫苗人體易發(fā)生過敏反應。至20世紀80年代,超過濾、區(qū)帶離心和柱層析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大規(guī)模制備純化疫苗成為可能。
我國開發(fā)的甲型肝炎滅活疫苗亦是純化疫苗。收獲的病毒液經聚乙二醇沉淀、氯仿萃取、柱層析和超濾濃縮,獲得純化的甲肝病毒疫苗。目前,國內生產的流感滅活疫苗和乙型腦炎滅活疫苗亦已改進為純化疫苗。(待續(xù))
(編輯 祝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