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歲生日那天,忽然覺得落寞;姐姐說那是必經(jīng),十六、十七歲的孩子總是喜歡無事多愁善感。而我欣然于這種說法,于是我拿一支筆寫道:十六歲是什么?好像有人說十六歲是花季。而似乎現(xiàn)在的十六歲多了一份老練,少了一份青澀。我有時候覺得我們像童年,可卻又不那么天真、幼稚;覺得我們像青年,可好像也沒像青年們那么成熟。十六歲好像是座連接童年和青年的橋吧。愛感悟,卻感悟不到什么;愛幻想,卻也懂得這不那么現(xiàn)實;喜歡耿耿于懷于某件事,突然間又仿佛完全忘卻。
我說,我們曾經(jīng)糾結(jié)于心,其實都過去了。我們還會遇到很多的不如意。我很希望我自己往后都是一片空白,我真的很希望,可是不可能;那就沾染好了,那或許是一筆灰色的失敗,也很有可能是一抹絢爛的成功。無論怎樣,我總有一天會回過頭來看我的經(jīng)過,就像我今天看自己十六歲時那樣。
十七歲記憶最深的是一部書《夢里花落知多少》,書里的一首小詩如今還依舊會在耳畔響起:記得當(dāng)時年紀(jì)小/你愛談天我愛笑/有一回并肩坐在桃樹下/風(fēng)在樹梢鳥在叫/不知怎么睡著了/夢里花落知多少。
曾經(jīng)是抱著一種懷疑的心態(tài)去打開這本膾炙人口的暢銷小說,總以為是媒體、輿論將這部小說及作者夸大了,但合上這本書的時候,懷疑成為肯定,我終于可以品出字里行間的無奈與悵惘。我感受到人性的脆弱,所以更加珍惜身邊所擁有的;我感受到友誼的珍貴,所以用心去經(jīng)營我與朋友之間真誠的感情;我感覺到親情的溫暖,所以努力地去與父母交談、溝通。所以與其說這部小說是一種消遣,還不如說是一本字典,它教會人去感受和捕捉,去學(xué)會成長。正如小說的最后,文章中的“我”長大了,但她周圍的朋友卻還是孩子,這種不真實的虛幻的場面卻更塑造出一種悲涼的氣氛。感覺這個小說是一種紀(jì)念,紀(jì)念人生中擦肩而過的人;感覺也是一種告別,揮揮手說再見,去迎接新生活的到來。
不管未來怎樣,是沮喪或是開懷,是微笑或是皺眉,我們的一生就如一場夢一樣,每一個經(jīng)歷的故事,每一個遇到的人,每一句聽到的說過的話,就像是夢中的花瓣,只是我們都不知道夢里花落知多少……
而今我們十八,還在青春。
在青春中熔煉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