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界中的種內相食現(xiàn)象很常見,種內相食是發(fā)生在同一物種間以本物種個體為食物的現(xiàn)象。引起種內相食的主要原因是種內斗爭,當種群數(shù)量增加,種群密度變大,同種生物個體之間為爭奪棲所、配偶或其他生活條件,也常常會發(fā)生種內相食。
鳥類的種內相食
引起鳥類種內相食的主要原因是食物,食物對猛禽雛鳥的成活率影響很大。食物豐富時,雛鳥也許可以全部成活,食物短缺時,雛鳥之間就要產生激烈的競爭,往往只有一兩只最強壯的能勉強活下來,其他雛鳥不是受凍餓而死就是干脆被吃掉,以保證少數(shù)個體的成活。這乍看起來似乎是極端冷酷的自然法則,卻包含著保衛(wèi)生存和延續(xù)后代的最合理的核心。例如,金雕等大型猛禽,如果巢中食物不足時,先孵出的個體較大的幼鳥常常會向后孵出來的個體較小的幼鳥的身上啄擊,并將啄下的羽毛等吞食,如果缺食的時間不長,較小的幼鳥有避讓能力,尚不至于產生嚴重的后果。如果親鳥長時間不能帶回食物,同胞相殘則不可避免,較大的幼鳥就會把較小的幼鳥啄得渾身是血,甚至啄死吃掉。
這種現(xiàn)象多發(fā)生在幼鳥20日齡前后,因為20日齡以前,常有親鳥在巢中守護。這種同胞骨肉自相殘害的現(xiàn)象在大型猛禽的幼鳥中并不罕見,這也是它們依照優(yōu)勝劣汰、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進行的種內自我調節(jié)。因為猛禽捕食并非人們想像中的那么容易,而食物的來源往往呈周期性波動,當食物短缺時,如果不進行種內的調節(jié),對于整個種的生存和發(fā)展十分不利。它們就是利用雛鳥出殼的先后不同所產生的身體發(fā)育上的差異,淘汰弱小的個體。
魚類的種內殘食
帶魚在海洋魚類中,是體形不大的一種小型魚類,但它的性情卻非常兇猛,對生活在周圍海洋中的其他生物,總是不分青紅皂白胡亂吞食,撕咬不放,一直吃到大腹便便方肯罷休。據(jù)有關資料的統(tǒng)計,喪命帶魚腹中的小魚和蝦類,不下好幾十種。漁民都知道,帶魚和帶魚之間還經常出現(xiàn)自相殘食的現(xiàn)象。每當帶魚饑餓的時候,不管是父母、兄弟一概翻臉不認,強者吃弱者,實力差不多的就相互搏斗,直到兩敗俱傷或一傷一亡方才罷休。真可謂“六親不認”。
俗話說:“帶魚兩頭紅,一連十八條”,聰明的漁民就是利用帶魚的這種殘忍性格,將計就計地采用以帶魚釣帶魚的方法,常常會出現(xiàn)一條帶魚上鉤,另一條帶魚咬尾,接二連三地拖上數(shù)十條帶魚的奇異現(xiàn)象。
在某些水體中,如果除了鱸魚以外,沒有其他魚類,那么鱸魚的成魚就會以本種的幼魚為食。
其他動物的種內相食
生物界中動物的種內相食現(xiàn)象屢見不鮮,既可以發(fā)生于兇殘的肉食性動物種群內,也可以發(fā)生在植食性動物的種群內。在嚴寒的冬季里,狼群捕獲不到獵物時,就會以體弱傷病者或幼狼為食。這是由于肉食性動物出于求生存的本能,迫于無可奈何,才在種群內進行弱肉強食。
有時,外界環(huán)境條件良好,有些肉食性動物生活優(yōu)裕,不缺乏任何生存條件,也常發(fā)生種內相食現(xiàn)象。此外,鯊魚等動物不管外界條件如何,他們都會對受傷的同伴進行殘食。由此可知,這種殘食決不是個別的、偶然的反常現(xiàn)象,純粹是出于肉食動物嗜殺成性的兇殘本性。當環(huán)境中食物充足,種群數(shù)量增加,種群密度變大時,同種生物個體之間為爭奪棲所、配偶或其他生活條件,也常常會發(fā)生種內殘食。
例如人工飼養(yǎng)的蝎子、蜈蚣在繁殖時,總是先尋覓一處僻靜的角落產卵,而某些同類個體則乘產卵者自衛(wèi)能力降低的機會大開殺戒,殘食同類,并占據(jù)犧牲者的巢穴。但如果處于護幼期遭遇同類侵犯,則侵略者絕大多數(shù)將成為巢穴主人的腹中物。
昆蟲的種內相食
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曾經描述,某種食尸蟲種群個體在年幼時尚能和睦相處,可是一旦衰老,便開始相互殘食,直到衰老者盡絕為止。法布爾認為,這種現(xiàn)象是生物筋疲力盡時的反?,F(xiàn)象,是生命達到枯竭時的喪心病狂。雌雄螳螂交配時或交配后,雌螳螂會毫無顧忌地品嘗其伴侶的美味,法布爾甚至觀察到,兩周之內,同一只雌螳螂吃掉了7只與之交配的雄螳螂。某些種類的蜘蛛、蝎子、蜈蚣等也有這種相同的行徑。
有人認為殘食的起因是雌性比雄性強大,造成弱肉強食。那么,為什么這些動物的雄性在爭奪配偶時會展開激烈的爭斗,但在被伴侶吞食時卻不作任何反抗呢?許多人認為是為了供產卵或產仔的營養(yǎng)需要,那么,為什么在食物異常充足的人工飼養(yǎng)環(huán)境中,雌性卻只對情侶的身體情有獨鐘呢?也有人認為是為了給子代騰出生存空間。須知,螳螂的幼蟲要等到第二年春天才出世。顯然此說也是不合情理的。
部分原因是繁殖后代的需要殘食掉不再起作用的雄性,使爭奪食物的個體數(shù)量減少,雌性便有可能獲得更足夠的食物供給后代。也有人認為主要原因是誤食。處于交尾期的雌性螳螂、蜘蛛、蝎子等性情狂躁,食欲旺盛,把正處于自己控制下的伴侶當作獵物進行誤食,應該是毫不奇怪的。更加雄辯的事實是,雄性為了防止被誤食,不同物種使用了方法不一樣但效果完全一樣的預防措施:有的雄蜘蛛在交配前先將雌蜘蛛捆綁起來;有的生有專門的附器,交配時用它堵塞住雌蜘蛛張開的口器;有的先帶給雌蜘蛛用絲纏著的獵物,當雌蜘蛛忙于吃食時便乘機和它交配。
人類的同類相食
在人類的發(fā)展史上,曾經有食人部落的存在,其食人的原因也多是由于信仰、祭祀等習俗。在巴布亞新幾內亞的庫魯高地,當?shù)氐耐林赡昴腥擞型淌乘勒吣X髓的習俗。這是部落里的一種喪葬儀式。2003年,由西蒙·米德領導的小組在《科學》上發(fā)表了一篇論文,報道了他們對偏僻的巴布亞新幾內亞高地的弗雷族人流行的一種叫庫魯病的大腦疾病的研究成果。庫魯病是一種朊病毒病,很像瘋牛病和克-雅病,普遍被認為是因為當?shù)厝顺匀祟愂w而致的一種病。弗雷族人自古有食人傳統(tǒng),直到50年代中期,當時托管巴布亞新幾內亞的澳大利亞當局發(fā)布禁令,才終止了弗雷族人的吃人習慣。據(jù)說因為婦女和兒童是人肉宴的主力軍所以更容易感染庫魯病。
英國人類學家蒂莫西·泰勒說,古代人們嗜食人肉,有時并不是出于饑餓的原因,有的人吃人是為炫示殘暴,有人相信吃人肉可治療某種疾病,有人因懷有仇恨以吃掉敵人的肉來發(fā)泄報復情緒。泰勒還指出,我們可以找到考古學上的證據(jù)?!熬拖裎覀兛梢詮谋豢硵嗟膭游镞z骨發(fā)現(xiàn)動物是人類的食物一樣,我們同樣可以找到人類被砍割的遺骨?!边@樣留下的遺骨在全世界范圍內都有發(fā)現(xiàn)。比如,伯克利加州大學的古人類學家提姆·懷特曾在埃塞俄比亞發(fā)掘到3個16萬年前的人類頭骨化石,這些是最古老的智人化石。每個頭骨上都有明顯的被切割的痕跡,表明他們是被屠殺的。懷特還發(fā)現(xiàn)過60萬年前的人類頭骨,也有著同樣的傷痕,他說,這是法國境內發(fā)現(xiàn)的尼安德特人遺留下的人食人非常有說服力的證據(jù)。
遠古時代,人們?yōu)榱松娑黄韧愊嗍?,這似乎還可以得到后人的理解。而現(xiàn)在,一些人是天生嗜血和嗜好人肉,這普遍被歸結為狂人的病態(tài)犯罪。據(jù)報道,德國中部羅滕堡鎮(zhèn)的阿明·邁韋斯是一位電腦專家,他在鄰居眼中是位和善、安靜的紳士,然而事實上,他卻是一個食人狂魔。2000年,他殺死并部分吃掉了一個叫于爾根·B的人。邁韋斯還拍下了他殺人吃人全過程的錄像。
生物界中的種內殘食現(xiàn)象還很多,這也是自然界中很有趣的現(xiàn)象。值得生物學工作者去探討和研究。
【責任編輯】張?zhí)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