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法國這樣的國家才能創(chuàng)造巴黎。
——恩格斯《從巴黎到伯爾尼》
古典的浪漫
沒到巴黎前就早已聽說,巴黎是世界聞名的浪漫之都,是領(lǐng)導(dǎo)時尚生活的前衛(wèi)城市??梢哉f,世界上最新潮的生活方式,這里都能找到實例;世界上最前衛(wèi)的藝術(shù)形式,這里都有一席之地。而且巴黎人的浪漫之舉,常常會讓你感到聞所未聞,驚詫不已。就拿塞納河的右岸來說吧,這里本來是巴黎最繁華的一個地段,整天車水馬龍、熱鬧非凡。然而就在我們巴黎之行前的那個夏日,在巴黎市長的倡議下,巴黎人興起了一個“巴黎沙灘”活動。他們運來了成千上萬噸的沙子,硬是將3公里長的河堤改造成為一片棚樹婆娑、涼風(fēng)習(xí)習(xí)的人造海灘,使巴黎人不出遠門就能欣賞到“海濱浴場”的風(fēng)光,享受到海濱度假的愜意。那天當我們在塞納河邊散步,看到岸邊那一堆堆還未來得及運走的細沙,聽導(dǎo)游述說起這件趣事時,我心里除了驚嘆已無話可說,巴黎人的浪漫由此給我留下了一個深刻的印象。
但是在巴黎呆了沒幾天,我卻感到巴黎的浪漫與我們固有的對浪漫的理解有著明顯的區(qū)別,竟時時處處透射出一種古意。準確地說,巴黎的浪漫是一種古典的浪漫。就拿巴黎的一些地名來說吧,只要細細玩味,你就不難從中感受到一種韻味深長的意境。比如香榭麗舍大街,比如楓丹白露宮,比如艾菲爾鐵塔,比如愛麗舍宮……。幾個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字,就那么簡單地一組合,再連同它的背景一起進入你的視野,即刻便會產(chǎn)生出一種令你回味再三、深感久違了的韻味。
街頭的吻從來都是巴黎最迷人的風(fēng)情畫。在靠塞納河邊一座帶有雕像與噴泉的紀念碑式建筑前,有一個三角形的廣場。廣場面積不大,但名氣不小,這就是巴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圣·米歇爾廣場。我們在巴黎的那幾天,車子常常會從廣場邊經(jīng)過,不管是白天還是夜晚,是晴日還是雨天,每次都能發(fā)現(xiàn)廣場上站著好多人像是在等什么東西。經(jīng)導(dǎo)游介紹才知道,這都是些在等候與情人約會的人。作為巴黎情人約會最有名的場所,圣·米歇爾廣場上情人見面時那種激情的擁抱和忘情的接吻就成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游人最感興趣的鏡頭了。
其實,在巴黎只要你稍為注意觀察,類似米歇爾廣場上這種公開在街頭親吻的情景真是比比皆是。無論是在路邊還是在橋上,是影劇院還是咖啡館,你都時時能看到一對對男女在忘情地親吻。巴黎之所以被人們稱之為浪漫之都,這無疑是一個重要的原因。當然,與充滿激情的美國人相比,也許有人會覺得巴黎人的這種接吻算不上什么浪漫。但是正如作家馮驥才所說:“這浪漫的本質(zhì)有些不同。法國人的浪漫多些精神意味,美國人的浪漫直通著性。法國人幻想著一個長長的吻能夠到達永遠,而美國人的吻不超過一分鐘就開始脫衣服了。……所以,美國人浪漫的符號是紐約42街紅燈區(qū)那種只穿一雙高跟鞋的裸女;法國人浪漫的符號則是這種街頭的吻?!?/p>
在巴黎,人們往往贊嘆城市環(huán)境的優(yōu)美和對文物古建筑的完好保護,但是我打心眼里更感到敬佩的是巴黎人從骨子里所透露出來的那種高貴與典雅。就像我國現(xiàn)代文學(xué)大家朱自清先生當年曾贊嘆的那樣:“從前人說‘六朝賣菜者都有煙水氣’,巴黎人身上大概都長著一兩根雅骨”。正是這種無法掩飾的高雅氣質(zhì),使得巴黎人的浪漫具有了一種古典的韻味,并與英國人那種過于生硬的矜持有了明顯的區(qū)別。
在一些人的印象里,巴黎女郎無疑是浪漫的代名詞,她們往往代表著濃裝艷抹,奇裝異服,舉止怪誕。但是你真的與巴黎姑娘有過接觸后,你就會發(fā)現(xiàn)這純粹是一種歷史的誤會。在巴黎街頭巷尾,我們曾見過不少的巴黎姑娘,她們給我留下的最深的印象就是既追求時尚又崇尚自然。在她們身上,你很難看到有什么名牌服裝,款式也很少標新立異,但卻絕對的規(guī)整,衣襟就是衣襟,下擺就是下擺,邁步時,那一切線條都顯得格外舒暢而自如;在她們的臉上,你相本看不到有什么濃裝艷抹,更談不上割眼皮,墊鼻梁,紋唇線這類刻意的修飾,但卻絕對的清純、自然,給人留下的絕對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美好印象。記得那天我們在艾菲爾鐵塔下照相,邊上剛好有幾個巴黎姑娘也正在照相。于是我們試著約請她們與大家合個影,沒想到她們竟十分爽快地就答應(yīng)了。而且在照相過程中始終面帶微笑,落落大方,一點也不做作,給大家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巴黎是個有著深厚文化歷史底蘊的城市,巴黎姑娘身上所具備的那種浪漫而優(yōu)雅的氣質(zhì)顯然并不是她們刻意能夠裝飾出來的,而實實在在是在巴黎的長期生活中浸泡出來的??梢哉f,凡是在巴黎浸泡過的人,他的身上就難免會帶有這樣一種獨特的韻味。比如海明威是個美國人,在他的身上無疑有著一股美洲新大陸所分娩出來的蠻勁。正是這蠻勁讓他參加了兩次世界大戰(zhàn),身上留下了200多塊的彈片。而且,連死都那么不落凡俗,用獵槍把自己的多半個腦袋陡然轟掉。但這只是海明威性格的這一面,其實海明威還有著他優(yōu)雅的另一面,而且這是一種在巴黎浸泡出來的那種地地道道的優(yōu)雅。比如他寫雪山上的豹子,比如他寫那條大魚,都是骨子里透出來的優(yōu)雅。與海明威二戰(zhàn)期間在巴黎一起泡過咖啡館的著名哲學(xué)家薩特曾說,我們之所以有名,那是因為二戰(zhàn)前正好呆在巴黎?,F(xiàn)代藝術(shù)大師畢加索也曾告訴記者:我是巴黎泡大的。
當然,如果把巴黎人乃至整個法國人的浪漫僅僅只理解為優(yōu)雅與閑適那顯然是不夠的,其實他們往往還充滿了激情與熱烈。遠的諸如18世紀的法國大革命我們且不去說它,就在我們歐洲之行的那段時間,正好碰上法國總統(tǒng)大選,代表法國極右翼勢力的候選人勒龐竟以高票進入選舉的第二輪。就在輿論嘩然,世界震驚的關(guān)鍵時刻,法蘭西大地上出現(xiàn)了令人感動的一幕:一個個行動不便的老人,掙扎著坐著輪椅出來了:一群群旅居海外的游子,趕最近的一個航班回來了。他們大都沒有參加大選第一輪的投票,而此刻,他們卻為當初自己對大選的冷漠而深感羞愧。他們現(xiàn)在要鄭重地投上自己手中神圣的一票,全力阻止勒龐的當選,以確保自己的祖國不滑向災(zāi)難的深淵。結(jié)果,希拉克如期當選,正義獲得了勝利,法國人民獲得了勝利。
說實話,從歐洲回來后聽到這個消息,我對巴黎乃至法國人的浪漫又有了新的理解和認識。
走不出的咖啡館
“我不在家,就在咖啡館,不在咖啡館,就在去咖啡館的路上?!边@是一句流傳甚廣的咖啡廣告用語,我覺得用它來形容法國人的咖啡情結(jié)是最形象不過的了。
法國并不是咖啡的原產(chǎn)地。據(jù)介紹,法國最早是在1657年才從非洲引進的咖啡。但是咖啡一進入法國后,立即就受到法國人的熱烈歡迎,以至咖啡成了法國人日常生活中一件須臾離不開的東西,并發(fā)展成為富有濃郁法蘭西特色的咖啡文化。
在法國,無論是繁華的都市還是僻靜的小鎮(zhèn),只要有人活動的地方就一定會有咖啡館。廣場邊、馬路旁、車廂內(nèi)、游船上,甚至在艾菲爾鐵塔那高高的塔座上,也都有著或大或小、或古典或現(xiàn)代、或裝修富麗堂皇或設(shè)計簡潔明快的咖啡館,而且每一間都有自己獨特的味道。其中最富有特色也最具浪漫情調(diào)的當數(shù)遍布街頭巷尾的露天咖啡座了?,F(xiàn)代化都市,為了保持市容的整潔是嚴禁占道經(jīng)營的,但是在法國唯有咖啡座可以除外。往往在廣場的一角,在大街的拐彎處,在橋頭的樹蔭下,甚至在人潮如涌的香榭麗舍大道旁,都會看到花花綠綠的遮陽傘下擺放著一排排窄窄小小的座椅。就像電影院一樣,這些座椅全都面向著大街?!般y幕”的一方,就是人頭攢動、光怪陸離的街景。這時候,只要花上二、三歐元,你就可以在這眾多的座椅中任選一張坐下來。品著香氣濃郁的咖啡,你可以隨手拿一張報紙漫無目的地瀏覽,可以和幾個親朋好友談天說地,可以閉著眼睛靜靜地養(yǎng)神,可以什么都不說什么都不看只是發(fā)呆……。這種情境下,你心中感受到的那一種愜意和悠閑,恐怕一時是很難用語言能夠表達清楚的。
“一杯咖啡,可以打發(fā)掉整整一個下午,再來一塊散發(fā)著誘人香味和閃爍著晶瑩光澤的蛋糕,夜幕就要降臨了?!边@是作家陳丹燕描繪巴黎日常生活時的一個場景。確實,手捧一杯咖啡,在咖啡館里泡上半天時間,這是法國人十分喜歡的一種生活方式。在巴黎,你只要隨手推開一間咖啡館的門,你立即就會產(chǎn)生一種屏息靜氣的感覺。這里盡管常常是高朋滿座,但整個氛圍卻始終是靜悄悄的。這里并沒有明亮的燈光,也沒有絢麗的色彩,有的只是若隱若現(xiàn)的音樂。這樂聲在你的心頭縈繞盤旋,很容易使人不知不覺間沉入一種浪漫柔美的夢幻當中。而街頭露天咖啡座里那一群群、一堆堆咖啡客慢悠悠品著咖啡,悠然自得地欣賞著街景,自由愜意地消磨著時光的情景,更是法國社會生活中一道亮麗的風(fēng)景線。對法國人來說,也許品嘗咖啡的滋味還不是最重要的目的,更重要的是感受和體驗一種閑適的氛圍與悠然的情調(diào)。對許多人來說,之所以樂意花上比在家里自煮一壺咖啡要貴上好幾倍的價格到咖啡館來喝上一杯,顯然解渴充饑已經(jīng)是次要的了。作為飲料的咖啡在他們眼里已不是目的,只不過是一種形式、一種手段、一種載體。所以在法國當然不乏喝咖啡上癮的人,但更多的是去咖啡館、坐咖啡館、泡咖啡館上癮的人。這也正是法國人為什么可以走得出家,卻走不出咖啡館的原因所在。
記得魯迅曾說過小說產(chǎn)生于閑適,閑適才會傳說故事。我想法國的文學(xué)藝術(shù)之所以幾個世紀以來始終走在世界的前列,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有著這樣一種閑適的氛圍,有著一大批泡咖啡館上癮的作家與藝術(shù)家。巴爾扎克就說過:我的《人間喜劇》都是在咖啡館里產(chǎn)生的。據(jù)有關(guān)資料介紹,在中世紀舊王朝時代,法國文化生活的重心是在宮廷,但是到了十八世紀的啟蒙時代,文化生活的重心就開始轉(zhuǎn)移到各種沙龍、俱樂部和咖啡館??梢哉f,漫長的幾個世紀以來,幾乎沒有哪個法國的作家、藝術(shù)家不曾和咖啡館發(fā)生過關(guān)系的。像著名的啟蒙運動思想家伏爾泰、盧梭、狄德羅,大名鼎鼎的文學(xué)家雨果、左拉、薩特,影響一代畫風(fēng)的梵高、莫奈、塞尚……。他們都曾是咖啡館的???,都曾在咖啡館中消磨過一個個陽光明媚的午后、一個個星光燦爛的夜晚。幾個世紀的悠悠時光早已過去了,但至今沒人能說得清楚巴黎街頭那隨處可見的咖啡館,有哪位大作家、藝術(shù)家曾經(jīng)光顧過,有多少偉大天才的作品醞釀、成形在這里??Х瑞^儼然已經(jīng)成為孕育和孵化作家與藝術(shù)家成功作品的一個產(chǎn)床,成為收容和凝聚作家與藝術(shù)家一個不可或缺的場所。
當然,對法國人這種喜歡泡咖啡館的閑適風(fēng)尚,不少人也是微有贅言的。如生產(chǎn)出速溶咖啡的美國人就以為這是一種懶惰的表現(xiàn),法國經(jīng)濟的發(fā)展之所以與美國有著不小的差距,顯然與這種閑適之風(fēng)有著必然的聯(lián)系。但是對于這種指責(zé),法國人卻以一則笑話做了回答:一個美國人間一個正在泡咖啡館的法國人:“你為什么不去找工作?”法國人反問道:“找工作的目的是什么?”美國人說:“找到工作可以賺錢?!狈▏擞謫枺骸百嵙隋X又可以干什么?”美國人說:“賺了錢就可以過上好日子?!狈▏擞謫枺骸昂萌兆釉趺催^?”美國人說:“可以到咖啡館喝咖啡呀。”法國人立即笑了起來:“你看我沒去找工作,我不也在這里喝咖啡嗎?”這個故事顯然體現(xiàn)了兩種不同的人生態(tài)度,也提出了一個永恒的兩難選擇:人們究竟是生活為了工作,還是工作為了生活。
從法國回來,這個問題讓我思考了很久很久。
漫步協(xié)和廣場
世界上最美麗的香榭麗舍大街就像一條長長的扁擔,一頭挑著凱旋門,另一頭挑著的就是協(xié)和廣場了。
平心而論,不到協(xié)和廣場,你是很難體會到歷來對自己的歷史與文化感到十分自豪的法國人,為什么會把協(xié)和廣場稱作為世界上最美麗最壯觀的廣場了。
協(xié)和廣場南北長300米,東西寬200米,約有兩個足球場大。它位于巴黎市中心塞納河北岸,巴黎圣母院、艾菲爾鐵塔、盧浮宮、奧塞博物館等名勝古跡大都集中在它的周圍。廣場整個形狀呈八角形,廣場的四周共有八組形態(tài)各異的女神雕塑,分別代表了里昂、馬賽、南特、里爾、盧昂、布雷斯特、波爾多和斯特拉斯堡等在法國各個歷史時期發(fā)揮過重要作用的八個城市。廣場最引人矚目的是矗立于廣場中央的盧克索方尖碑。據(jù)有關(guān)資料介紹,這是當年埃及總督送給法國路易·菲利普國王的禮物,目的是為了感謝法國的埃及學(xué)家對重新解讀埃及古文所做出的重大貢獻。這座距今約有3400年歷史的方尖碑,高約23米,重達220噸,是由整塊的粉紅色花崗巖雕琢而成。碑身上面鐫刻著1600個古埃及楔形文字,主要內(nèi)容是贊頌古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豐功偉績,而碑身底座的基石上則記載著將方尖碑從遙遠的埃及盧克索神廟運到法國巴黎的艱難過程。
在盧克索方尖碑的兩側(cè),是兩座仿效意大利羅馬圣彼得廣場的噴泉而建的塔形大噴泉,分別代表了江河航行和海洋航行的意思。噴泉共分三層,環(huán)繞底層的是一圈銅雕人像。在銅雕人像后面偌大的水池中則躍出對稱的八條美人魚,只見每條大魚在美人的懷抱里活蹦亂跳,從魚的嘴里噴射出來的高高的水柱則越過塔頂直飛空中構(gòu)成了漂亮的圖形。而從頂層噴泉涌出的泉水則很均勻地順著塔頂直往下流,使每一層的噴泉都掛上了一幅亮麗的珠簾。據(jù)說到了晚上,在噴泉水池里的彩燈和周圍射燈的照射下,整個噴泉更是顯得光彩奪目、金碧輝煌,常常令游人疑幻疑真、流連忘返。
當然,協(xié)和廣場之所以讓我躑躅徘徊,久久不愿離去,并不僅僅由于協(xié)和廣場上有古老的盧克索方尖碑,有漂亮的塔形大噴泉,是法國人自詡為世界上最漂亮的廣場。說實話,在歐洲的這十幾天,可以說類似這樣的廣場我真還見了不少。這些廣場在規(guī)模上也許比不上協(xié)和廣場,但的確有不少的廣場要比協(xié)和廣場更精致、更典雅、更富有獨特的韻味。我之所以在協(xié)和廣場久久徘徊,更在于協(xié)和廣場有著一段令世人難以忘懷的歷史。
據(jù)有關(guān)史料記載,協(xié)和廣場始建于路易十五王朝。1748年路易十五病重,一個雕塑家為了表示自己對國王病情的關(guān)切,特意為路易十五創(chuàng)作了一尊銅像。路易十五病愈后,就在塞納河的北岸修建了一個廣場,用以安放這座銅像。1763年廣場修建完工,這就是協(xié)和廣場的前身,廣場最初也因此被稱作路易十五廣場。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fā),熱血沸騰的巴黎人在攻下巴士底獄之后,又涌到廣場推倒了路易十五的銅像,并把廣場改名為自由廣場。因為“自由、平等、博愛”這是當時響徹世界的法國大革命的口號,也是革命的三色旗上“三色”所象征的意義。
如果當時僅僅只是推倒一尊銅像,改個名稱,協(xié)和廣場今天對世人來說肯定是不會有這樣高的知名度,肯定也不會讓我再三徘徊、流連忘返。問題的關(guān)鍵就在于在法國大革命浪潮的裹挾下,當年協(xié)和廣場的中央并不是豎起了一面隨風(fēng)飄揚的三色旗,而是高高地矗立起一座令人心寒膽戰(zhàn)的斷頭臺,于是本該風(fēng)和日麗的廣場從此也就變成了一個飄蕩著血雨腥風(fēng)的刑場。
我們知道,古代歐洲人與人之間的等級觀念是非常嚴重的,就是對死刑犯人的處決手段也往往是依照犯人的不同身份而確定的。對于一般身份的死刑犯來說,采用的處決手段大部分是絞死、火燒或車裂,而砍頭這種方式只限于對少數(shù)具有貴族頭銜的犯人。1789年12月,在大革命“自由、平等、博愛”精神的感召下,富于人道與平等思想的法國醫(yī)生基羅廷向革命的國民大會提出了基于人道理由的死刑假設(shè),認為不論死刑犯人是什么身份或犯下什么樣的罪行,都應(yīng)該享有同樣的無痛的處決方式。同時基羅廷還提出了設(shè)立斷頭臺的建議。然而這個建議當時并沒有被國民大會所采納,因為當時大家都正忙于轟轟烈烈的大革命,沒有人顧得上他對死刑犯人的人道關(guān)懷。但是隨著大革命的迅猛發(fā)展,革命鎮(zhèn)壓對象的急劇增加,死刑犯人的處決方式遇到了“技術(shù)上的障礙”。當年曾被人稱作“巴黎先生”的著名劊子手桑松就發(fā)出抱怨,說是再怎樣賣力也砍不過頭來,甚至連磨斧頭的時間都沒有。正是在這樣的一種背景下,出于“革命的需要”,國民大會于1791年批準了基羅廷醫(yī)生的建議,并撥出專款于1792年的4月制造出了以基羅廷的名字命名的斷頭臺。1793年1月,斷頭臺終于被矗立在協(xié)和廣場,開始發(fā)揮起它無痛死刑的“人道主義功能”。
現(xiàn)在的人們肯定是很難想象出當年的斷頭臺究竟是一個什么模樣的東西了。據(jù)史料記載,這個一度被人稱作“黑寡婦”、“國家剃刀”的斷頭臺高約四米,重約六百公斤,主框架由紅漆木制成,上懸一把重達四十公斤的刀片。刀片與地面底槽的落差為二點三米,下落速度為每秒鐘七米,砍掉一個人的腦袋只需百分之二秒。雖然被砍掉的人頭大約要三十秒鐘才會完全失去知覺,但與刀劈斧砍的方式相比,斷頭臺無疑更多地體現(xiàn)了人道主義的意味。從1793年斷頭臺正式投入使用到1794年僅短短的一年多時間,斷頭臺上那把鋒利的刀片起起落落,先后砍下了大約四千多人的腦袋。最快的一次記錄是在38分鐘里,砍下了21個人的頭顱。當時的法國國王路易十六、王后瑪麗·安東妮特、路易十六的妹妹伊麗莎白、革命領(lǐng)袖丹東、羅伯斯庇爾等眾多名人也都是在這里先后被送上斷頭臺的。而惟一被押送到斷頭臺前又擺脫了斷頭命運的是政治家瓦拉澤,死刑剛宣布,他就趁人不備用匕首刺穿了自己的心臟。
對于協(xié)和廣場上的斷頭臺,法國著名作家雨果曾在他的名著《九三年》中有過詳細的描述,雨果說道:“所有看過斷頭臺的人,都會發(fā)出一種神秘的戰(zhàn)栗,所有的社會問題,也都會在那鋒利的板斧四周舉起他們的問號。”尤其令人感到難以相信的是當年那些擠滿在斷頭臺邊的看客。他們嗜血為樂,竟然嫌斷頭臺的行刑過程太快,使得他們無法充分欣賞死刑犯人的痛苦,因而齊聲高喊“把我的絞架還回來!把我的絞架還回來!”這樣的呼喊如果是出現(xiàn)在中世紀的話,我們還可以理解,但它卻是發(fā)生在有了《人權(quán)宣言》和以“自由、平等、博愛”為奮斗目標的法蘭西共和國,這不能不給后人留下了深深的思索。
“自由,有多少罪惡假你的名義而行!”咀嚼著羅蘭夫人走上斷頭臺前留下的這句千古名言,我默默地跟隨著大家離開了已是霞光普照的協(xié)和廣場。
[責(zé)編 曉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