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奔毾肷磉叺娜f事萬物,花開花落,月圓月缺,云卷云舒,哪里不是半了有全,全了又半?
曹雪芹筆下的林黛玉,那兩彎似蹙非蹙籠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給人一種美感,卻又略帶一種哀傷之情,她不是濃眉大眼,也不是過于清秀,正好介于二者之間,“施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這就是“半”的微妙之處。
古往今來,多少文人用“半”字抒發(fā)了自己心中那份難以言說的情感?!霸侣錇跆渌獫M天,江風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是落第者的失落與惆悵?!扒酂粽毡谌顺跛?,冷雨敲窗被未溫。怪儂底事倍傷神?半為憐春半惱春”,這是黛玉寄人籬下葬花之時的春愁與傷感?!鞍刖硐婧煱胙陂T,碾冰為玉土為盆,偷來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這是黛玉對白海棠那冰清玉潔的贊美與頌揚——像梨花那么白那么香那么有風韻,又有梅花的精神?!鞍氪猜湓迈悸暻?,萬里寒云燕陣遲。明歲秋分和再會,暫時分手莫相思”,道出了秋末菊凋之時,對殘菊的揮手別離。也許是求全無門,才會有這么多半的絕唱。
半,總給人以殘缺不全的感覺,透出凄涼滲出哀惋。仰望藏在樹梢后的一彎殘月,就會想到親人離散,故人相別,勾起了一種思鄉(xiāng)之悲,念故之痛??吹桨腴_的花朵,只感覺沒有全開時的嬌艷美麗,缺少情趣。那么,為什么不進一步想一想,再過幾日,半月將全,親人將聚,半花將開,嬌艷將至?半,其實是全的前奏,沒有半,何來全?
“鵝湖山下稻梁肥,豚柵雞棲半掩扉。桑拓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王駕詩中的“半”卻截然不同。它所顯示的是人民生活的富足與安定。看似半,實則全。
全,豈不是很好?古人愛文武雙全,今人愛才貌雙全。全,即人們心中的完美。棄半求全是人們共同的心理趨勢。全,是一種執(zhí)著,一種向往,是“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的韌勁。
然而,有時全到了極致反而成了半。在當今物欲橫流的社會,過度地追求物質(zhì)上的全,反而會漸漸地失去自我,難道這不是求全中最大的遺憾嗎?一樹樹粉紅的櫻花競相開放,在風中飄落,如塵,似雪,人們在這完美的詩境中拍照,嬉戲。然而,片片花瓣落地后,卻無人問津,遭人踐踏。全,在悄然中變成了半。
世界萬物,相生相克,全也好,半也好,喜亦自然,悲亦自然,美亦合情,凄亦合理。
半是全的前奏,全是半的延續(xù)。全半相依,才是最理想的鮮活世界。
學校:湖北襄樊市第四中學;導師:劉明國